今天给各位分享如何看待民俗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看待民俗文化中的神话传说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中国人应当怎样对待传统社会习俗?举例说说你的看法
文丨崔桂忠
“往年从除夕夜就开始扫炮皮,一扫就是一宿。今年却主要是厨余和生活垃圾,轻松不少。大家新年一出门,看见干净整洁的街道,心里也敞亮!”大年初一,大连市旅顺口区一位环卫工人的话,道出今年除夕不少城市禁放鞭炮的新风尚。
逢年过节放烟花鞭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是先人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符号,是中国人对天地、对祖宗表达恭敬的一种方式,具有象征意义。
然而,时代在发展,很多事物也在不断变化中,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到底该不该禁放鞭炮的争议,日益激烈。
支持者认为,应该禁放鞭炮。原因很简单,首先,有利于保护环境。如今,全球气候问题越来越突出,燃放烟花炮竹产生的各种气体,不仅造成了空气污染,还造成了噪音污染。每年春节,全国各地到处燃放烟花爆竹,直接将天空染成了十面“霾伏”,对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对老人、孩子以及患病的患者来说,更是可能直接造成了巨大的身心健康隐患。同时,燃放鞭炮,其潜在的风险性比较大,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难以保障。这些年来,每年春节,全国各地被报道的各种因为燃放烟花鞭炮而造成的重大火灾和人身生命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此前,有媒体曾针对“你是否支持春节时禁放烟花”进行调查,在近3000名参与者中,超过6成受访者支持春节时禁放烟花爆竹。
反对者则认为,过年放鞭炮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习俗,春节少了鞭炮,就会缺少“年味儿”,不能因为环境污染、公共安全等因素而让传统文化失去“根”。
双方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其争论的实质是如何对待传统习俗。其实,任何传统习俗都要与时俱进,有些习俗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文明要,就需要扬弃。比如男人留辫子、女人裹小脚等,就已理所当然成为过去时了。
除夕燃放鞭炮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特有的中国节日文化,不管沧桑怎样巨变,世代更替经历了多少轮次,中国人都需要给予应有的尊重。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必要忘掉或改变。不过,对其进行扬弃,继承健康有益的习俗,摒弃腐朽没落的糟粕,还是大有必要的。
古代燃放烟花爆竹,因为人烟稀少,人们对产生的空气污染根本不在乎,当然也不知道这和呼吸类疾病之间存在关系;那时也没有汽车,不用担心鞭炮声让汽车整夜报警喧哗扰民。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燃放烟花爆竹已逐渐成为影响城市品位、文明建设的社会问题。
尊重和保留传统习俗应与时俱进,追求更加科学、更为文明的方式。由此,加快科技研发,在技术层面跟进,开发出新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让高科技、低污染、更安全的烟花飞入寻常百姓家,或许是从源头上解决“禁、放”两难问题的一条蹊径。
传统文化和民俗应当以“人”为本,不可用文化否定生命,倘若连人的生命和健康都无法保障,再谈文化实乃本末倒置。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无论政府是否下令禁止燃放烟花,我们都应让保护环境、扫除雾霾的责任观留存心中。”同在蓝天之下,谁也不愿让雾霾笼罩天空。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易书生
如何看待中国民俗文化
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
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中,可谓绝无仅有,也使许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复杂,是一个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时间长,在其发展的
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有许多东西是好的。有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使中华的传统很难改进和发展。
1.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
之法不可变”。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
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我们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像智、信、忠、孝、礼、义、廉、耻都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2.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身为青少年,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继承其优良传统。而传统文化的继承
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大力弘扬中华美德,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
3.
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
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别人可以学习我们,我们也可以学习别人。学习永远不是一件丢面的事,而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赶上别人,超过别人。即使已经超过别人,也要继续向别人学习,因为别人总会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一些。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一样。
而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这是肯定的。不同在哪里?人口多一些,
生产力起点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后一些,人均资源少一些,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特殊性。但是,更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如:都要发展经济,都要科学、民主,都热爱美好生活,都要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都要讲道德和法律。因此,别人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就应积极借鉴。
有些人动不动以中外国情不同为由,千方百计为学习别人先进文化设置障碍。中外国情不
同,所以中国不能搞市场经济,不能崇高人权,不能普选,不能倡导思想自由,不能搞股份制,等等。这与其说是重视本国国情,不如说是自甘落后。许多别人文明的先进成果,被排斥在一边。害了谁?害了自己民族的未来,害了广大人民的最切身利益。若以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那么我们民族与世界先进民族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必然越来越大了。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携手前进是最明智的。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
加聪明,更加成熟。人类文明,必然要以这种方式前进,才能发展更好,也才能使各个民族更快地进步。
中华民族这个传统民族,走向现代民族的脚步,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4.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
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首先要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社会、自然有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无知、愚昧基础上的文化,不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真正幸福的。
这就要求个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求社会倡导思想自由,倡导尊重真理,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如何正确对待民风民俗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由此说明,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践踏。我国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其实质就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
二.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那怕是出于开玩笑,都容易刺激以致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三.是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表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学艺术,有很多是以唱山歌和讲故事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在群众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有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常用具、衣饰、建筑、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民族风俗习惯上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如何看待民俗文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如何看待民俗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如何看待民俗文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