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沈阳的传统文化(沈阳的传统文化论文)

其中也会对沈阳的传统文化论文进行解释,2、沈阳故宫挂对联门神迎新年习俗源于清朝康熙年间3、沈阳最有名的是什么4、请您讲述您知道的沈阳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沈阳的这些特色民俗文化,老沈阳的传统年节食品和祭祀用品(祭灶神)。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沈阳人酷爱秧歌,关氏皮影是沈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今天给各位分享沈阳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沈阳的传统文化论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沈阳的这些特色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呢?

糖瓜:老沈阳的传统年节食品和祭祀用品(祭灶神)。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高跷"等。每年,沈阳都有举办秧歌节,历时五至七天。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

关氏皮影是沈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在沈北地区。与辽南复州皮影和辽西凌源皮影相比,沈阳关氏皮影填补了辽北地区皮影艺术的空白。目前,沈北蒲河学校已经被确定为关氏皮影传承基地。皮影戏已作为教材引入课堂。教师关维颖还组织学生成立了一个“荷尖戏社”,表演的第一个皮影戏《过桥》在区中小学春风艺术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东北大鼓又名奉天大鼓,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子弟书”唱腔传入沈阳后,与东北民歌小调揉合而成的一种曲艺。艺人操三弦自弹自唱,形式活泼,曾风靡一时。清盛京宫廷礼仪是清代皇家祭祀、登基、婚庆等活动的表现方式,带有原汁原味的满族特色。清代立都北京后,先后有4位皇帝10次赴东北东巡谒陵,至今沈阳故宫还珍藏着原始的典章、乐器、乐谱和文献纪录。东北大鼓已被沈阳市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人转草创至今,传说已有300年的历史,起始于清代,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莲花落唱腔艺术,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传统二人转唱调以七言、十言为主,说口风趣幽默,做功讲究表演,所以说传统二人转艺术是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口头文学之精华。

沈阳故宫挂对联门神迎新年 习俗源于清朝康熙年间

2月1日,正赶上农历小年,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又在忙着挂对联、挂门神了。

作为“到沈阳故宫过大年”系列活动之一,在小年这天,沈阳故宫对联、门神布展完毕并对游客开放。这种对联、门神的展示,是沈阳故宫近年来连续推出的春节系列活动,意在宣传民俗、回归传统文化。此次共悬挂门神、对联30余件,主要悬挂在景区内主要宫门等处,展现了沈阳故宫过大年的崭新面貌。

据专家考证,从清代康熙二十五年开始,沈阳故宫春节期间悬挂门神、对联,这个习俗至今未变。皇宫内的门神分三类,一类是武将门神,一类是判子门神,一类是文官门神。每年过小年时,将门神挂在宫中大门或宫门上,正月十五后撤下。皇宫内以挂武将门神居多,主要目的是辟邪,防御猛兽鬼神进入。

另外,在今年春节期间,沈阳故宫还推出了“院藏清代门神、对联展”,共展出院藏部分清代名家楹联及清宫门神14对。

沈阳最有名的是什么

不知道你问的哪个方面。沈阳人做为典型的东北人,性格豪爽最有名;沈阳是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在国内是最有名的,其突出的代表有沈阳机床、特变电等;沈阳是满清王朝的兴起之地,故宫、福陵和昭陵等古迹最有名;沈阳是东北的文化是中心城市,二人转、话剧、歌剧、舞剧、京剧、杂技、相声等最有名,代表人物如赵本山、李默然等等。就举这几个例子。

请您讲述您知道的沈阳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沈阳一名源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设置的沈阳路。因地处沈水(今浑河)之北,"水北为阳",故而得名。

沈阳市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属于肃慎、东胡族活动区。燕昭王十二年 (公元前三百年)时,这里是燕国辽东郡属境。秦、西汉时属辽东郡。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后,北部属玄菟郡,南部属辽东郡。三国时均为幽州辖地。西晋时在今辽宁境设平州,辽河东、西分别为玄菟郡、昌黎郡辖境。东晋十六国时的前燕、前秦、后燕时,仍属玄菟郡。自北燕起,经南北朝到隋,辽河东被高句丽割据。隋代在辽河西设置燕郡、辽东郡。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起,属安东都护府辖区。辽代属东京辽阳府,境内有沈州 (今沈阳)、兴州 (懿路)、集州 (奉集堡)、广州(彰驿)、辽州 (辽滨塔)和汤州 (辽中县)。金代大部分是东京路沈州属境。元代属沈阳路和广宁府路辖。明代大部分属沈阳卫辖。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由辽阳迁都沈阳。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升沈阳为盛京。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在今沈阳设奉天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沈阳设奉天省。民固初年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二年 (1923年)八月属奉天市政公所。

民国十八年(1929年)奉天市改称沈阳市,隶属辽宁省。191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后,又改称奉天市。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沈阳市名称。同年10月成立沈阳市民主联合政府。1946年沈阳被国民党占据。1948年11月沈阳全境解放,沈阳市成立特别市政府。1949年改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改由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1954年改为辽宁省省辖市至今。

老北市场“三教九流杂巴地”的民间传统文化,沉积着悲凉沧桑的民国文化气息,高楼林立、街路宽阔、店铺林立、霓虹闪烁的新市区,彰显着现代的文明,风靡全国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北大鼓和奉天落子就是从这里唱响的,这些都为皇寺广场增添了别样的文化品位。

置身皇寺广场,呈现在眼前的是浓厚的民族、民间、民俗、宗教色彩,你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织。著名的皇家寺院实胜寺和全国唯一的锡伯族家庙,以及庄严威仪的清朝十二帝的塑像都建在这里。红墙青瓦,雕梁画栋,晨钟暮鼓与神秘的“白骆驼驮金佛”传说和悲壮的锡伯族西征戍边故事交相辉映,构成了浓郁的清文化氛围。

实胜寺是沈阳最早的喇嘛寺院,因是清太宗皇太极赐建的寺刹,因而又名皇寺。又据说,喇嘛教当时有红、花、白、黄教之分,而皇寺喇嘛为黄教,戴黄帽,加之当初寺院建筑均为黄色,因而又有“黄寺”之称。

实胜寺始建于公元1636年(清崇德元年),竣工于1638年(清崇德三年),占地7000余平方米。实胜寺建筑恢弘、气势雄伟,分前后两院,布局完整。院内青松翠柳,殿宇辉煌,黄绿掩映,浑然一体。以山门、天王殿、大殿为中轴线,大殿为全寺的主要建筑。前院两侧有钟、鼓二楼,“黄寺鸣钟”即为著名的沈阳八景之一。后院两侧为东西配殿和碑亭。大殿西南,建有玛哈噶喇佛楼,专供玛哈噶喇金佛。佛像旁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遗物。

金佛的传说

玛哈噶喇金佛高约40厘米,重千两,立像,双手捧降魔宝杵。说起这尊金佛,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则故事。

清太宗皇太极于天聪九年(1635年)征服蒙古林丹汗,曾掠得大批宝物,其中有一只千两重的护法金佛,即玛哈噶喇佛。这尊佛又名“大黑天”,是蒙古各部最信奉的护法神。据说是元世祖时用千金所造,曾在五台山祭祀,后被林丹汗所得。林丹汗逃亡大草滩,喇嘛默尔根用白骆驼载着这尊大金佛来盛京向皇太极进献,结果白骆驼走到离沈阳城五里的地方便卧地不起,不久便死去。

皇太极为表彰其驮运之功,遂在此地建起一楼,专供玛哈噶喇金佛。第二年,皇太极称帝后,又在佛楼旁建造佛寺,三年乃成,取名实胜寺。寺成之日,皇太极亲率王公大臣前来顶礼膜拜。

实胜寺的主要建筑都是黄绿琉璃屋顶,与皇宫殿顶相当。管寺“达喇嘛”享受朝廷二品俸禄,掌有银质大印,足见此寺非同一般。皇帝每年正月上旬都要率领王公大臣及前来朝贺的蒙古各部王公到此拜佛,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历代皇帝东巡及皇亲国戚来盛京时,也多到此朝拜。乾隆皇帝执政期间,曾四次东巡,每次必临皇寺,并亲题“海月常辉”四个大字,笔力苍劲,颇具风采。而凡新到盛京上任的官员,第一件事也是前来参拜金佛。

1946年寺庙失火,金佛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因为有了皇寺,使得荒无人烟的这一地区逐渐有了人家,并逐渐演变为集市,这才有了号称沈阳第一商埠的北市场。

为了宏扬沈阳的清代历史文化,2000年,沈阳市和平区政府投资了近7000万元恢复修建了锡伯族家庙,修缮了实胜寺,还重塑玛哈噶喇佛和白骆驼雕像。此次重塑的佛像与白骆驼总重65吨,由房山汉白玉雕刻而成,共用石料100吨,由河北曲阳的工匠雕刻而成。

沈阳的传统文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沈阳的传统文化论文、沈阳的传统文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