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邵阳民俗文化有哪些(湖南邵阳人文风俗)

以及湖南邵阳人文风俗对应的知识点,1、邵阳端午节吃的是什么?2、湖南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5、家乡邵阳的传统文化作文(四年级)邵阳端午节吃的是什么?都要到外婆家去过端午节,端午节起源于古楚人的图腾祭祀”来源于江南湿热气侯中辟邪驱恶的原始公共卫生防疫措施”邵阳端午节民间有很多习俗。这种古老的习俗仍在隆回流传,隆回端午节民间习俗的来源,使...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邵阳民俗文化有哪些,以及湖南邵阳人文风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邵阳端午节吃的是什么?

邵阳市隆回人多称“端阳”为“端午”,“端午”在隆回方言中与“躲五”谐音。五月初五,五五相重,在古代民间称五月为“恶月”,五日端午又是“毒日”。相传这时节天气渐热,雨水丰沛,瘟疫易起,疾病滋生。人们把初五日看作五月中最不吉利的日子,隆回乡间老话“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正因为如此,未满周岁的小孩,都要到外婆家去过端午节,谓之“躲五”。古代无法解释一些生理现象,人们以为疾病是恶神魔鬼附着人体以后引起的,都希望这天能“化凶为吉”、“遇难呈祥”,于是各种“避邪除疾”的端午风俗应运而生。端午节起源于古楚人的图腾祭祀,插艾蒲,饮雄黄酒,挂香囊(香袋),禳灾异,来源于江南湿热气侯中辟邪驱恶的原始公共卫生防疫措施。

邵阳端午节民间有很多习俗,除了龙舟竞渡,包粽子外,还有悬艾叶,挂菖蒲,饮雄黄酒,洒蒜瓣子水,吃蒜瓣子,系香袋,系花花绳,挂钟馗像等。两千多年来,这种古老的习俗仍在隆回流传。隆回端午节民间习俗的来源,是以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为主题,但是,它也受到地方巫傩文化的影响,使地方的巫傩文化也渗透在这些习俗之中。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小端午,各地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悬艾叶,挂菖蒲,这已成为隆回农村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端午节来临前,乡下农妇们便去采摘艾叶和菖蒲,采摘回来经过清洗。在五月初五小端午的早上,就挑着艾叶和菖蒲进县城或乡镇街上往各家各户送。因为悬艾叶挂青蒲是纪念屈原,因此不能用“买”字,同时也不能收对方的钱,不然,就会被看作是亵渎屈原的魂灵。收到他人送来的艾叶和菖蒲的人,主人也要回赠一些如粽子之类的礼品给送艾叶和菖蒲的人。这种古风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据悉,家乡送艾叶和菖蒲的古风在改革开放和谐建小康的现在又有出现。

有关悬艾叶,挂菖蒲的传说有很多。宗懔《荆林岁时记》载: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气。也有人说,挂菖蒲于黄巢起义军有关;也有传说和汨罗屈原四十九座坟上插菖蒲剑有关。《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说:“五月初一至初五端阳节……家家于门前挂蒲艾,贴五雷天师符以禳不祥……又有于是日午时,以朱墨画钟馗像,以鸡血点眼,俗称‘朱砂判’者悬在屋中,谓能驱邪”。这种悬艾叶,挂菖蒲,贴五雷天师符,挂钟馗像的风俗,和赧水、资水流域的梅山巫傩文化所提倡的“驱邪避疫”是源出一脉。从这里可以看出,邵阳隆回梅山巫傩文化对端午风俗的渗透和影响

湖南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

湖南的民风民俗有湖南永州的瑶族敬鸟节、湖南张家界的“黑神会节”、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偷月亮菜”、湖南邵阳的四八姑娘节等。

湖南永州:瑶族敬鸟节

时间:农历二月初一

永州古称零陵,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同样永州是瑶族聚居地区,在永州的江永地区,历来有芦笙节,盘王节等传统民俗,也有大家也许还不太熟知的“敬鸟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这一天,江华瑶族民众穿上本民族的节日盛装,高高兴兴地去赶“鸟会”。传统的鸟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于奇特的魅力。一般都有比鸟、歌鸟两项活动。

“比鸟”,通俗点来说类似于“斗鸡”表演,两鸟相斗越斗越勇,赢得一方获得喝彩声不断,颇有趣味。“歌鸟”就是关于一场以鸟为主题的歌唱表演,活动中男女互对瑶歌,唱到动情处,吸引对方为之所感染,也类似于相亲大会,以鸟为由,以歌为煤,寻求姻缘。

2.湖南张家界:“黑神会节”

时间:农历七月二十一日

在湘西地区,张家界的黑神会节也相当的神秘。武陵源地区,每逢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一日,是一年一度的黑神会节,节日里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都赶往张家界龙凤庵坡脚下的中湖乡过节。

3.湖南侗乡:中秋之夜“偷月亮菜”

时间:八月十五月

新晃位于湖南西部边陲的侗族自治县,这里的中秋夜流行一种“偷月亮菜”的古老习俗。在侗乡人的传说里,中秋这天晚上,月宫的仙女会把甘露洒向人间,甘露代表无私,因此这一夜人们可以共同享受瓜果蔬菜的鲜美。

侗家的单身姑娘利用这一时机,在月圆之夜打着花伞,找到自己心上人家的菜园去“偷菜”,并故意叫喊让对方知道,以此传情。

不同身份的人偷的菜也不一样,单身姑娘偷成双生长的豆角寓意收获爱情。嫂子们则偷肥瓜或翠绿的毛豆,此处象征着胖小子。小伙子也会去偷,希望仙女赐予他们幸福。有趣的“偷月亮菜”让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色彩。

4.湖南邵阳 :全城欢庆四八姑娘节

时间:四月八日

苗家姑娘节好比平日里大家过的2月14日西方情人节,七夕中国情人节,这一天对于苗族青年男女来说就是他们的“表白日”,只是他们相对来说更加隆重,全城欢庆。

姑娘节除了吃黑米饭外,苗族群众还用喝烧米酒、唱大歌等方式来庆祝。白天他们会在林间僻静之处的茶棚内互对情歌,互诉衷情。这种合唱形式的山歌叫“歌 ”。

苗寨群众从小人人会唱。婚嫁、待客时唱,吃饭、喝酒时唱,甚至连饮茶、担水时也唱,它已经融入于我县苗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2008年四八姑娘节已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求湖南邵阳市的风俗习惯?

邵阳的人情交往

亲朋戚友之间,逢年节、寿诞、喜庆,互相探望、庆贺。邵阳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的习惯。初一这天一般是在家里给大人拜年,也有邻居互拜;初二,女儿女婿、外甥给岳家、舅家拜年。新宁地方正月初八接女儿、姑娘回家小住,正月初十左右,岳父、舅父去女婿、外甥家看望;五、六月间岳母看望女儿、女婿,叫“望夏”。

平时敬客,与客人见面或分离,相互抱拳作揖,民国以后逐渐改为握手。有客入室,须起身相迎让坐,敬烟茶要用双手。客人在座不责备家人,不打骂小孩。有长者在座,不摇头晃脑,不翘腿、不乱笑。客人谈话,不随便插嘴。客人众多,须逐一招呼,不得疏漏一人。客人告辞,须起身相送出门。客入主门,雨具不带入室内,并忌带中草药及纸钱、香烛和白布等物。主人敬烟茶,要双手接取。不经主人招呼,忌入内室

顶针续麻

邵阳流行“顶针续麻”,以扩大儿童词汇量。本地广泛流行一些“顶针续麻”的典型儿歌。如《刀把豆歌:“刀把豆,打红花。娘叫我,行人家。爷(Ya爹)叫我,看水牛。水牛过江,踩倒蛤蟆。哈蟆拂水,拂到乌龟。乌龟烧香,烧倒和尚。和尚念经,念到先生。先生占卦,占到姐姐。姐姐绣花,绣个糍粑。我某伢子快来呷糍粑。”

儿童搞这类活动,通常先由一人(往往是大人)就眼前事物,开个头引导,然后让大家联珠,就最后一个词语的前一语素提问后接上去造句。使语句递接紧凑,浮想联翩,灵活畅达。如大人先说:“多好看的一朵花呀?花呀花,什么花?黄花。黄呀黄,什么黄?鸡蛋黄。”然后让儿童们你一句我一句接下去,可能是:“什么鸡?公鸡。什么公?老公公。某伢子爷爷是个老公公。”也可能是:“什么鸡?飞机。什么飞?童子飞。飞到婆婆园里去了。”最后又落到眼前事物,就算完了。

儿童聚集一块,有时为唱歌、发言或做其它事,需要排定个先后次序。简单方式是“发拳”,人多场面大,就“点将”或称“点子”。大家围坐,由一人边念口诀,边绕着圆圈一字一人逐个点。有时要绕几个圈才能点定。口诀中间点名部分可以“看势行事”,比较灵活。流行的口诀有:“点子点波罗,茄里咬里罗,里罗婆罗善,(点名。如:某伢子,某妹子,赵二黑皮,张家大耳朵松保……),跳过墙头捉到你。”“你”字落音处的人便是点的将。口诀各地不完全一致。洞口的口诀有:“点子点波罗,石狗咬田螺。田螺爬上树,你是邱相公。”被点着的“邱相公”,就是点的将。必须服从安排,去唱歌、发言或做其它指定的事。

邵阳丧葬习俗

病人咽气前,儿孙辈跪于床前送终,如其神志尚清,就吩咐遗言。有的儿孙外出赶不到送终,就喂参水“吊气”,拖延时日。气绝即放铳一响,鞭炮一挂以报丧。停尸板脚下点一盏灯。用柏叶水沾白布给死者洗身,装殓。装殓衣服要成单数。死者口里含七粒米,叫作带粮走。

绥宁等地凡六十岁以上的人去世,脚要踩一箩谷,谷存给子孙吃。人要坐着死,与生儿女要坐着一样,同称“坐生坐死”。母亲死后,要先通告舅家,舅父母来到,备“报恩餐”招待。孝子要跪在舅父母面前。舅父母对去世情况,予以了解和分析,叫做“分真”。再给外甥讲些好话,叫作“讨好”。父亲死了,跪向伯叔辈请求分真讨好。平时,孝子对父母不好的,会久久跪着,听从教育,许可起身才能站立,然后死者入殓。人死去三天内,要找一块象人形的石头背回家中供奉。死者是女,则在岩石前供一盆水和一把梳,是男则供以烟叶。每天还要供奉餐食,三年后,才把岩石埋掉。

安葬前,要打道场超度亡灵,孝眷披麻戴孝,穿麻织品长衣,头戴由麻布做成圆圈、前边缀上六颗白棉花的孝帽,并拖上麻布长头巾,脚穿麻鞋和白布袜子,手持孝杖,称作“成服”,并请人唱丧歌或唱戏守夜。

出殡不论墓地远近,抬棺的绕道缓行。有的地方抬棺的要走乡间小路表示死者对家乡的留恋和告别。绥宁等地老人死了,棺材埋尸之外,还要用华美的窑缸将死者的生庚八字写在里面掩埋,叫做“埋魂”。

1949年后,各地丧事改革从简。一般出讣告,开追悼会以悼念死者。城市推行火化,在殡仪馆或死者生前所在单位举行追悼会,亲友吊丧,送以花圈、祭嶂,出席追悼会。乡镇也开始推行火化,土葬者亦减少了很多旧俗礼仪。80年代起,出殡时有动用汽车、族旗为前驱的,送葬人员多,冲炮喧腾,花圈直径高达3-5米,祭坟修墓比过去增多而且讲究

邵阳工商运输习俗

开商店,以前称做坐庄生意。店中采购货物的叫跑街先生,管账的叫帐房先生、红薄先生,新投师的叫徒弟。徒弟入店时须央人介绍,交定额押金,写好打杂三年,从师学艺。满师后,要办出师酒,才能正式议定工资。染织业的学徒,“三年帮一年”。前三年没有工资,还要廉价帮工一年,才可出师。老板的儿子,多到别人开的店子做学徒,避免在本店以少老板身份出现。出师后通称先生。平时,店员都要住在店里,雇期一般一年一定。每年正月初五上工,过小年吃饭时,老板如荐某店员坐上席或将席上鸡头对着谁时,即表示他将被辞退,来年请别处高就。如因贪污或他事被开除,本市镇同行一般不再雇用,称为“卖了码头”。做生意讲彩头,清早开张营业,不借钱,不兑办、不借秤;第一笔生意尽力争取成交,以求开门大吉;每月初一、十四、十五、二十三日为忌日不讨帐,别人来讨帐,也可不理。每年正月初五前只进财不出财。初一不扫地,其他早晨,扫地须从门口向内扫。忌单日及二十四日出外做生意。

走村串户的小买卖有货郎担,“一头扁、一头口(luan ),走遍天下无人盘”。一般小本商贩,从城市购进针线、毛巾、钮扣、刀剪等日用小商品,到邻近乡村出售。有时以货易货,换来羽毛和畜皮土特产,转手卖给城市商店。货郎以摇耳鼓为售货信号,同时夹以吆喝声。

一些有文化的人,在春节前后,从隆回的滩头买一担红纸,并自备书写大楷的笔和墨,到贵州省各处售春联,可得一笔收入。还有一些人,背着方形木箱,陈列各式眼镜,既出售,又修理,遍及内外远近城镇。50年代后,商业网逐渐密布城乡,货郎担也随着减少。

市辖各县农村均有赶墟场的习俗。每隔十几、二十里的地方,设有墟场,或一、四、七,或二、五、八,或三、六、九为赶场日。日用百货、农副产品等均有购销。80年代起墟场设点比过去还多,邻近一些场的场期互相错开,各不相同,便于行商轮流作买卖。赶集贸易更日趋活跃。

工匠行内,规矩严密。遵从“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各匠一生带徒甚多,其第一个徒弟叫长徒,晚年最后的徒弟叫“关门弟子”。各业皆有所谓秘术,将秘术传给长徒或最宠信的徒弟称为“戒卦”。师傅临终前召徒弟跪受秘术,叫做“戒殁卦”。徒弟得其真传者,称“嫡传弟子”或“掌门弟子”。师傅戒卦的内容主要是毕生技术总结,但也有许多迷信成份,如预测吉凶的占卜祭祀,暗下“魇镇”以咒雇主家庭破败等。建房时,择吉日砌工破土下基,木工架马动工,均需杀雄鸡敬祖师,叫做“起水”。铁匠栽铁墩时,下面要放少许大米、茶叶、黄豆和食盐。开炉时,先打饭勺、菜勺,再打几枚门兜钉,然后再打别的用具。甲匠给人未做完的工夫,乙匠不得插手。工匠中,还有一些常用的行语,如称饭勺为秤,称筷子为篙杆,称切菜砧板为好吃,称吃肥肉为放水等。

50年代后,手工业者组织起来,生产程序逐步机械、半机械化,老中青工人开展传、帮、带活动,经验技术的传授从出版物、讲座、观摩等多种渠道进行,秘术、戒卦、行语和迷信活动迅速消除。

1949年以前,一般民用船,称“洞舶子”。船小,不怕风险,“船小两头尖,有水上得天”。船工每天凌晨要观察天色,从起什么风,测知天气如何,决定是否行船。船民视船头为一船主宰,忌人脚踩,尤忌女人践踏。船上忌讲龙、虎、鬼、梦等字眼,有人讲了,当天就不行船,或休息半天再走,碰上姓陈的要改称姓浮,因陈与沉谐音,防遇风沉船。

船民大都结伙出船,因一怕土匪二怕险滩。他们少则五、六船,多则十船、数十船,船多人多,小股土匪,不敢骚扰。过险滩、行逆水,分工协作,牵、推、拖、划结合,互相团结。

娄邵铁路建成后,境内县、区、乡公路成网,火车、汽车、拖拉机运输一条龙,水运由于资江下游建了柘溪电站,运输阻隔,煤炭木材等物资均用汽车、火车外运,故毛板船、洞舶子日渐减少,水运旧俗也随着消失。

邵阳婚娶习俗

旧俗议婚,男方接女方生庚后,压在神龛香炉之下三夜,家中无不祥之事,便可合婚。

订婚时,男方准备庚帖,即红莺笺与绿凤柬各一张,称莺凤书,庚帖里层左边写男的生庚,留右边由女方填写,再请媒人送往女家。女方将女的生庚填好后,留住象征男方的莺笺,送回代表女方的凤柬,称为拨庚。庚帖也有用龙凤书的,红书为双龙图案,绿书为双凤图案。

绥宁、城步一带旧婚俗,舅权极大,姑娘的女,要优先嫁舅家,舅家无子或表示不同意时,方可与别人议婚。订婚时,媒人带老油纸伞一把,置放女家堂屋的神龛上。女方背后取下纸伞,将事先备好的花布和丝线彩球藏于伞内,让媒人带回男家。彩球即为订婚信物,要永远保存,一旦离婚,必得退还彩球才算了结。当媒人及其他来客宴饮时,一听到爆竹声响,媒人便立刻取伞往回走,守候门口的妇女同时拥上来,将泥巴往媒人身上涂抹,直追到离家五百米处才止,身上沾的泥巴多,象征女方对亲事满意。

迎亲时,轿门悬着古镜,轿上挂着马灯。彩轿到达女家大门口,其亲戚会把门关上,待男方从缝里塞进一些钱,才给开门,叫做“挡亲礼”。新娘出嫁前,家长要邀请年龄相仿的未婚女伴,陪吃一席酒,叫“待女”。还会约闺中姐妹及姑嫂等,执手边哭边唱,叫哭嫁。新娘由兄弟背上彩轿,不让双脚沾地,上了轿,女方亲友随轿掩泣而送,待新郎在途中多次劝回,并投以“回步礼”,送者才依依告别。彩轿抬到男家停在大门外,男方杀雄鸡祭祀后,再抬至堂屋前,安放约一小时,新郎才去开轿门,称为“压性”。

许多地方在迎亲彩轿后用米筛插箭三支,还要两个儿童扮成红包巾,绿包巾行于彩轿前。彩轿回到男家大门口,门槛上预置瓦一片,上罩米筛,下放谷七粒,新娘出轿,要用脚将瓦踩破,表示弄璋(生男)不弄瓦(生女)。隆回北面区乡,在彩轿进入男家中堂时,一人擎伞,在刚出轿门的新娘头上一张一收,连续三次以压煞。新娘进屋时,新郎要站在高处,将来才可超过女方。武冈一带有用火把迎亲的,火把用麻杆、葵杆、竹片扎成,长数尺,中间缠上红纸,当送亲队伍一出现,两个十二、三岁的迎亲伢子,一左一右,出大门迎亲。

新婚夫妻到新娘娘家去,叫回门。回门那天,不能留宿,必须当天赶回。如两家相距太远,就等满了月才回门,但不论留住多久,必须夫妻同归。有的则是在婚后次年的春节回门。清代至民国初年,妇女订婚后夫死,提倡“守望门寡”。结婚后夫死,更是守寡终身,不得再嫁。夫妻关系恶化,如有女子私奔,族间有处以沉塘溺死者。如因丈夫死后生活困难而改嫁的,婚礼必简单,不动鼓乐,不拜堂,不闹洞房,轿子不从娘家正堂屋出门。五四运动以后,青年妇女守寡者日益减少。

50年代后,人民政府提倡婚姻自由,寡妇再嫁为法律所允许,同时也允许离婚男女再行复婚。婚事由男女青年自主。议婚、订婚多由双方交换信物或合影留念。有的征得家长同意,由男方设酒会、舞会招待亲友,宣布订婚。结婚仪程也大为简化,到政府取得结婚证后,各自按经济情况办筵席,请主婚人宣布,亲友聚会热闹热闹。80年代后,嫁妆、筵席逐渐讲究,兴闹洞房,讲恋爱经过,但旧俗的繁文褥节不再恢复。

邵阳宴客饮酒习俗

人们遇婚丧喜庆事,常摆酒设宴,一般八人一桌,以堂屋正中上方为上席,上席左正右副。席数多的,分两排并列就坐,称东南席。席上用菜以鸡、鱼、肉三牲为主,肉又以东坡肉为首,其他配以海带、黄花、粉丝、干笋之类,凑成九道十碗。席上如有海参、墨鱼、鱼翅及龙珠米的,便为上等筵席,通称海参席或鱼翅席。瓜果蔬菜,多不上席,狗肉、乌龟、青蛙肉亦不上席(甚至不准上灶)。

宴客饮酒时,兴猜拳行令。上菜必由主人先尝,“鱼”“余”谐音,鱼到菜止。许多家庭,留鱼不吃,以示留客。对久居客无意再留时,主人领先吃鱼,含有鸡飞鱼走之意。鱼为筵席上必需品,在难于得手时,则用木头凿制成鱼形,盖上辣椒、姜片等佐料充代。邵东太平地方,常用红漆木雕的鱼上席留客,称太平鱼,邵阳歇后语:“太平鱼一看得吃不得”。武冈、洞口等地还有用鸡头、鸭头敬客的习俗,客人应该高兴接受,如果不食,需向主人说明,否则视为不敬。

1949年后,酒宴铺张之习大为减弱。80年代起,筵宴之风再盛。结婚、生子、晋级、得奖、都以筵席的多少,品位的高低相攀比。城镇的楼堂酒馆,鳞次栉比,气派豪华,非往昔所能比。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是被旧的习俗左右,不量入为出,甚至破产为筵席,受人耻笑的。

邵阳生育诞辰

旧俗孕妇怀孕,娘家提公鸡探望,叫催生。怀孕期内忌食免肉,免生缺嘴儿女;接近产期,忌见穿红衣者。孕妇难产,在住宅大门口张鱼网。

婴儿落地,第一个外人进门谓之“踩生”。如来人是多子多福者,主人温酒端茶相待;如果是孤寡人或手持锄头,簸箕等物者,则尽量回避,自认晦气。

婴儿诞生即鸣放鞭炮并随即向娘家报喜。报喜礼物,生男则提公鸡;生女则提母鸡。邵东等地,生男从大门外放炮到堂屋内,生女则从堂屋内放炮到大门外。娘家不受礼,并回赠粮米,衣服、红包等。

婴儿出生,一般先取个吉利乳名:龙儿、凤儿、福儿、喜儿;有的则以“贱”代贵,狗儿、牛儿。小孩初生,即有算命先生上门排算八字,并用书面形式记录好,献给主人家,叫做“送官书”。如果八字带煞,便将小孩寄名,或改取僧名,年年往寺庙庵堂朝香献贡。富家子弟还买来穷人儿子送往庵寺作为“替僧”,或认岩石、松柏、桥梁、碑等为干爷娘,取名“石伢”、“松伢”、“桥伢”、“碑伢”等,每逢生日或新年,便前往岩、松、桥、碑前焚香礼拜。还有认人为亲娘亲爷的,认定后往来密切。

婴儿下地三日,用艾叶、过路樟、九里志、万岁藤、金银花藤等煎水洗澡,边洗边唱念祝祷歌谣,如:“娃娃洗了过路樟,十里过路九里香;娃娃洗了万岁藤,易养易带长成人。”洗澡时,香油涂身,以祛秽免疫,俗称“洗三”。然后给婴儿穿上新衣,抱至大门边,边用棒褪敲门,边喊“嘿嗬、嘿嗬”,名曰“吓岩鹰”,可以使小孩胆大有为。这天,亲友来贺,叫“打三朝”,主人办席待客,并分赠红蛋等物。

女儿在满月前三天之内,男孩在满月前后三天之间,给婴儿剃除胎发,留下脑气门部位不剃,剃下的胎发由父母收藏。剃头师傅吃过酒饭,收受香桌上敬奉祖先神灵的升米红包,并说吉利语。对小孩不可直称长得嫩胖,乖巧,要反称长得丑,象狗一样。

小孩出生百日,开始吃饭食荤菜。一般选用鲤鱼、猪尾、猪嘴、猪肠和三个肉丸子,每样喂一点,外婆家赠送“记性把”(糯米把)、柏枝(谐百知),还有赠戴长命锁的,一般戴到十二岁左右解锁。

小孩第一次坐摇窝到外婆家,称“移窝”。外婆家将小孩带来的喜饼分送给邻居,待小孩回家时,外婆及各邻居又回赠钱米衣物,鸣炮相送。

小孩周岁,亲友送礼祝贺,家长宴请款待并举行“抓周”活动,占卜小孩前途。抓周时将算盘、书、笔、糖果、钱币等摆在小孩面前,让其随意抓取,最先抓到什么,便预示小孩将来的爱好。

祝寿。无论大人小孩,每逢诞辰,必须改善饮食,叫过生日,一般男庆虚岁,女庆实岁,称“男上女满”。小孩过生日,称“长尾巴”,也有叫“黄狗过田凼的”。山区有的过生日,早餐吃素,叫吃报母斋。六十岁以上,逢十则叫庆大寿。庆寿前,将请柬分送亲友,寿诞先晚行祝寿礼,寿主居上座,接受晚辈礼拜,俗称拜寿。礼毕,以米粉招待,叫吃长寿粉。寿诞之日,亲友赠鱼、肉及寿联、寿匾等,主人盛宴待客,座次讲究班辈、年龄大小,言谈举止,皆循规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做生简单一点的,煮几个鸡蛋给寿主吃;讲究一点的仍然请宴,诞席散时,赠送蛋糕。

湖南邵东(邵阳)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没有很特别的风俗。但在一些特定的事上还是有一些风俗的,比如结婚,早上在女主吃祠堂酒,中午在男方吃喜酒。然后第二天要回门。又比如拜年,初一给父母拜年,初二给岳父母拜年等等。

同一个邵东不同的乡镇有些风俗也是不同的,比如下葬,有的地方是早上下葬,有的地方是上午,有的地方是下午下葬。

不过现在很多风俗也都有变化了。

家乡邵阳的传统文化作文(四年级)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也想像民间艺人一样剪出一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送给外国的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剪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邵阳民俗文化有哪些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湖南邵阳人文风俗、邵阳民俗文化有哪些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