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黄石的传统文化(黄石的传统文化有什么)

1、黄石的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习惯2、黄石的除夕有哪些风俗?3、黄石的风俗节日4、有谁知道湖北省黄石市详细的历史文化?黄石的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习惯端午节习俗悬钟馗像: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各地的端午节习俗[河北省]北平忌...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黄石的传统文化,以及黄石的传统文化有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黄石的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端午节习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会四处弥漫艾草香味。妈妈早早的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晚上,烧了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小吴,家在海边,幼时,每逢端午,家里人都会带他到海边去洗龙水。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 “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 。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 。万人共泳,这一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黄石的除夕有哪些风俗?黄石的!

大年三十要吃年饭,祭太祖,晚上还要守岁,(还有看春晚基本没人不看的),晚上过12点以后每家每户还要放鞭炮。大年初一早上拜伯伯叔叔爷爷家的年,大年初二要给去年死去的亲朋好友的家里给他祭拜。大年初三拜外婆舅舅家的年,大年初四拜姑爹姨爹家的年,大年初五拜表叔表伯舅婆家的年。

大年三十晚上忌讳摸地,摸了地说是手上会长很多倒纤,大年初二忌讳给活着的人拜年因为这天是缅怀死去亲朋好友的,过年这几天忌讳下午拜年的,说是不吉利!

还有更加详细的如下:腊月三十—黄石人最重视的节日,俗称"过年"。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近年来人们又在桌子中间置一火锅,热气腾腾,更增添了节日气氛。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间的。吃饭前,人们先在门外点一挂鞭炮(现已禁鞭),放完鞭炮即关上大门准备开饭。在大家围坐饭桌之前,守旧规矩的人家还要先祭祖,摆上几副碗筷请祖宗入席。祭祖仪式之后,大家才开始上桌吃饭。鱼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余。家人边吃边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炸制春卷。元宵节的晚上,人们还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馅做汤圆食用,以预祝一年工作圆满、顺利。春节期间,人们还吃糖炸年糕,以象征新年生活甜蜜、高升。

黄石过年习俗

除夕:

男人:这天要把水缸挑满,保证3天有水用,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有自来水后,该习俗无形废止)。然后要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黄昏时开始祭社,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时请灶神 “上天言好事”,除夕时灶神已回来,欢迎他“下地降吉祥”。

女人:不管多忙,到这天一定要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Hai), 喜事一起来”。然后要将牲畜喂饱,嘱咐狗不要乱吠,以免吓跑财神。

年饭:先放鞭驱邪,天亮前吃年饭,“越吃越亮”,吃时鱼不能动筷,要“年年有鱼(余)”。其间长辈给晚辈“压祟”钱(今之压岁钱其实是讹传)。

守岁:年饭后全家围炉喝茶聊天,据说这天如果午夜前入睡,鬼魂就会附体。守岁时家里灯都要亮着,午夜一过,家家鞭炮齐鸣(武汉1994年开始禁鞭)。

初一:

听动静:五更时鸟雀鸣叫则主丰年,群狗乱吠则主乱象。

观天色:风宜北,谚曰“北风吹到南,无钱也去担,南北吹到北,有钱也没得”。

出方:初一起来,衣冠整齐,以酒酹地,拜天地家神,年幼拜尊长,然后燃鞭出门,向喜神方拜,称为“出方”。

头三天:

接年饭:头三天不能煮生米,要吃过年时吃剩的饭菜,企盼“有吃有剩”。后来演变为家家煮面条、豆丝、糍粑当顿。不能向外泼水,也不能扫地,以免走了“财喜”。

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否则就是“欺祖灭伦,宠妻灭母”。初三以后拜亲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钱有势的,这叫“人往高处走”,否则便一年走下坡路。

送年:初三后可继续拜年,但要开始焚香敬神了,各寺僧侣出来沿家收年饭,施主们都不吝啬,谓之“越把越有,富贵长久”。 (还有我也是黄石人)

黄石的风俗节日

一、台江施洞苗族龙舟简介

清水江象一条绿色的绸带,婉延盘绕地流过贵州省东南部的都匀、麻江、凯里、黄平、台江施洞等十个县,向东流去,汇入湖南省的沅水。该江低水位时宽约136米,高水位时约160米;6月至 7月流速为3.18米/秒。夏季水深3至5米。清水江和它的支流经过的地方主要是山地,水道中礁石、险滩极多。沿江两岸村寨星罗棋布,聚居着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清水江里终年都有木船、机帆船往来其上。而划龙船则是沿河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地区六七十个苗家村寨共同举行的节日活动。它上起台江县南哨对岸的施秉县平寨,下截井洞塘对江的施秉县廖洞、台江的五河和小江河两岸。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来自台江、凯里、黄平、施秉、镇远、三穗、剑河等地近三四万各族人民穿着节日盛装,喜气洋洋地云集在清水江边——台江县施洞口,尽情地欢度为期四天的盛大节日——独木龙舟节。

每当佳节来临,各村寨的苗族人民为了更好地度过这一良辰佳节,在插秧上岸后,都利用薅秧尚未进行的农闲时节,扫房开铺、包粽粑,置酒菜,准备接待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而与此同时,海内外游客都纷纷赶来观光。1958年,民主德国曾专门组织拍摄了纪录片。1962年,清水江上曾出现过二十八只龙舟。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程来此拍摄了清水江龙舟的记录片。八十年代后,清水江龙舟已达三十五只之多。据统计,近八年来仅在龙舟节期间就接待了日本、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及香港地区的观光者万余人次,清水江畔的苗族龙舟节内容丰富。民族风情浓烈,在当地是任何一个节日也比不上的。为当地民族节日之最。

二、台江施洞苗族龙舟的起源

苗族人民的龙舟节历史悠久。但因为历史记录较少,故很难考证其真正的起源《镇远州志》说“清江苗人于五二十五日作龙舟戏,形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并合而成(两树应为三树——笔者)。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皆站立划桨,险极。是日男女极其粉饰”。又同治年间徐家干《苗疆闻见录》,民国年间任台江县县长的王嗣鸿《台江边胞生活概况》(《边锋月刊》二卷一期,1948年1月)中都有关于清水江龙舟节的记录。但这些记录或浮光掠影,或表象杂陈,或根据一家之言,或望文生义。且有些描述,当属歪曲与猎奇,不足信。

关于清水江苗族龙舟节的起源;有一段神话般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小江河口住着位老人,名叫保公。一天,他带着独生子九保下河打鱼。突然阴云遮天,狂风大作,江河巨浪拍天,从深潭中跃出一条恶龙,一下子将其子拖进了龙洞里。老人惊恐万分,立即潜下水去救儿子。可是为时已晚,恶龙早已将小孩咬死,拿来当枕头,正酣然入睡呢。老人愤怒已极,决心为儿子报仇。他游回岸上,拿着火镰、火草,再次潜入龙洞,放火把龙烧死了。但是烧洞的烟雾却弥漫了整个清水江的上空。接着,大雨滂沱,一连九天九夜,天昏地暗,鸡不见亮啄米,牛不见亮吃草,人不见亮干活、大家什么事也干不成,很是发愁。当时,有一个妇女带着孩子摸黑到江边洗衣,孩子将捶衣棒在水面上划来划去嘻戏,嘴里不意中喊道:“咚咚多!咚咚多”谁知他这么一喊,天上顿时云消雾散,东方升起了万道霞光,一轮鲜红的太阳冉冉升起,大家都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

不久,江面上飘起一条花花绿绿,身子有四五丈长,斗那么粗,闭着眼不动弹的怪物。大家跑去一看,原来是被烧死的恶龙。胆大的人割块肉烧着吃,还怪鲜美的。这么一传开,谁都想尝尝。便纷至沓来抢龙肉。拥着挤着,把整条龙都抢完了。胜秉寨发现得最早,分得龙头;平寨分得龙颈,塘龙寨分得龙身,榕山寨分得龙腰,施洞口的人去得晚了点,只分得龙尾,杨家寨去得最晚,仅仅分了点肠子。因此,现在杨家寨龙舟染成深绿色的(传说龙的肠子呈深绿色),称青龙。 当人们把龙肉分走后,是夜,恶龙便给大家托梦说:“我伤了老人的独生子,自己也赔了一条命,但愿你们老少行好、用杉树依照我的身躯,在清水江上划几天,让我象活着一样,我便兴云作雨,让你们五谷丰登。人们听了,信以为真,就照恶龙所说,先制条小舟来划,果然灵验,降了喜雨.大家更高兴了,纷纷做起龙舟来划。最初大家商定;按照分龙肉的先后顺序来划。如胜秉分到龙头、排在农历五月初五;平寨分得龙颈,排在五月初六。但此时正值割麦、插秧的农忙季节,为了不误家时,痛痛快快过节,于是各寨又来协商,改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到二十七日分期分地举行竞渡。据说改变日期的次年,就遇到了干旱,大家认为这是改变日期造成的,于是又商议恢复农历五月五日在胜秉、平兆两寨划一天作为龙舟节的开始。在平兆举行的仪式,下游宾洞寨的龙舟一定要参加,并且由他们先期到达,施洞的后到,大家划一划,表示一下意思就散走,次日仍然下地干活.到二十四日以后再举行正式的活动,尽情欢乐几天。经商议平寨为农历五月廿四,塘龙廿五,榕山廿六,施洞廿七,定在上述四个地点集中。这一规定,相沿成习,直到今日。

世界上许多民族节日,来源于古代人类与自然斗争。有的因战胜自然而定为节日。有的因屈服和敬畏自然而定为节日。根据前述故事,清水江畔的苗族龙舟节,属后一原因。即在渔猎时代,苗族先民可能与毒蛇巨蟒搏斗,将后者杀死,适逢乌云骤起,倾盆大雨,洪水泛滥成灾,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威慑于大自然的力量,以为蟒蛇显灵,造祸于人,借以报复。因为人们敬畏蛇蟒,进而企图恢复其原形,让其再生,祈求对人的宽恕。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节即源此一端。

不管怎样,传说已经成了遥远的过去。随着时代生活的发展,如今的龙舟节,已经变成具有团结族众,联系友谊,方便青年男女相互爱恋的新内容了。龙舟节又是一项包罗万象的综合性文化。也是一个包含自然、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素质、经济、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文化。一种文化的产生,往往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地中海沿岸产生了航海贸易的文化,古代中国大河流域产生的则是农业文化。龙舟文化的产生也是这样,在美丽宽阔的清水江及小江河山区自然环境里,形成了一个龙舟文化圈。他们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三、现代台江施洞苗族龙舟节的一般情况

(一)规模

第一,划龙舟的村寨,一般一寨一只龙舟,两百户以上的多是两只或三只。放龙舟的房子形长廓,称“龙舟棚”。棚为一排七间八柱式木结构,上有瓦面屋顶,依山而建。全长约25.6米,宽2.7米,高为3.24米。经过实地测量十三个寨子的“龙舟棚”,长短高矮几乎相等。

(二)推选鼓主

第二,推选鼓主:以一个寨或一个氏族为单位,第届(即每年)推选一个鼓主。苗语称为“嘎纽”,即鼓主之意,俗称为“鼓头”。“纽”是鼓的意思,本来,划龙舟时龙舟应该是主要的,鼓是次要的。但不以龙舟来称呼当年的主办者,而以鼓来作称呼,这可能是划龙舟和“祖鼓祭”(也称“鼓社祭”,系苗族人一种以鼓为主要祭品、祭乐的祭祖仪式)有关。或者它起源于“祖鼓祭”主持者兼办,因而才沿用“鼓主”这名称。

“鼓头”是由其共有一只龙舟的住户家里主人轮流担任的。每年龙舟节刚过,“ 鼓头”杀猪请寨子上的人吃酒的时候,大家都要决定来年“鼓头”的人选。新“鼓头”推选出来之后前一任“鼓头”便要将鼓和龙头送到他家里。有的寨子上住着一个大姓的,就由其大姓中分房轮流担任,轮到某房,即由该房按还在世的长辈轮流担。如老一辈人放弃,才由一辈来轮流承担。轮到的时候。一般不愿放弃,因为寨子里家户不少,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轮到一次,一生中轮到两次的算是幸运了。也有终身没有轮到的。值得注意的是“祖鼓祭”的主持人也是如此产生的。当“鼓头’是极为荣耀的事。当“鼓头”的条件是从各方面决定的,诸如系一方一地的头面人物,或者亲戚朋友众多,自己的家底厚或是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至于儿子多的人,也有可能当选,因为亲友多。而最容易当选的,为姑娘多并且多已出嫁的人家(这也许是舅权习俗在节日中的一种反映)。因当了龙舟“鼓头”之后,这只龙舟每到一地亲友们来送礼物,这便可以炫耀一下“鼓头”的人缘关系,可以获得好名誉,可以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对儿女的婚姻前程也有禅益。再则,接受大批礼物,如果处理得当,还会使家中更加富裕。故当“鼓头”时除了考虑自己的家底,更须考虑亲友的多寡,二者缺一不可。如轮流到家境较差的人家,他不愿放弃时,家族也乐意在经济和饮食上给予帮助。因感亲友太少,收礼不多,有失体面而不愿承担的,就不勉强,而另举他人。

当上“鼓头”的人会置备糖果点心,外出通知三亲六戚,新老朋友,叫做“透风”。言外之意,即明年我家当“鼓头’了,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以便让我把龙船划得体体面面的。受礼者(没有外出通知习俗的村子的亲友,通过其它渠道得知明年自己有亲戚当了“鼓头”的),也开始作隔年送礼的准备。届时,亲友们都将备办的礼物直接送到江边上等待、称“接龙”。送的礼物主要是家畜或家禽,其次是鞭炮和一条长约一丈的红绸缎。女婿的礼物最少是一条猪,而女婿的直系亲或房族,礼物也不能少于一只羊,一般的要送鹅或鸭。过去,苗寨中当权人物当“鼓头”时,他的亲友也有以牛、马作为礼物赠送的。

送礼的仪程是这样的,龙舟划进了寨子口,先要放三铳。岸上的送礼人看到是自己的亲友船来了,便迅速将礼物抬送到河滩边,待龙舟在岸边停稳,送礼人手中的一串鞭炮即炸响,然后在龙头的角上系上红缎,接着斟上一杯酒先敬“鼓头”又依次向所有龙舟上的人敬上一杯,然后才把礼物送到龙舟上面去。

“鼓头”这一天可以得到很多礼物,但开支也是很大的,除了招待所有参加划船的人三餐饭食酒菜外,在划船结束后,他还得杀猪备酒。招待寨子上的人与客人。当亲友回去时,送的礼物是猪羊,则回赠鸡鸭。如果送来的礼物是鸡、鸭就不必回赠了。礼尚往来。以后轮到送礼的亲友当“鼓头”,必须按原来他送来的礼物加倍送去。

从前,一个村寨上有专一的田土、山林、稻谷或金钱作为龙舟节的基金来源,称之为“众田”,“众山”或“众谷”。田和山林以每年的收益作龙舟节的费用。后来这一方法逐渐消失。

当今的“鼓头”不再是用轮流方法产生的,而改用推选的方法选出“鼓头”。

(三)龙舟的制造

第三、砍树制龙舟的时间是龙年十月的未日。去时,由寨子上备糯米饭少许,一只活公鸭,一只公鸡,一砣刀头肉,一尺青布,一绺丝线,一束麻,一壶酒和香、钱纸以作祭“树神”用。在选中的杉树下,先将青布、丝线缠在树干上,将酒、饭置于树下泥土上,然后焚香,烧钱纸,再将鸭血放出,淋在树干上请“山神”、“树神”受献。然后由一知古规古礼,并“富贵双全”(儿孙满堂的)的老人向树祈祷:“吉杉啊!请允许我们全氏族将你砍伐去做龙舟、愿你庇护老少吉安,子孙昌盛。”祭礼毕,即由一名事先已选好了的“有福之人”(是青年,要父母双全,是中年,要儿女俱在,忌续弦)动手先砍第一斧。然后大家才把树伐倒。树要倒向东方(因为传说苗族人系溯江西进来此定居,故有怀念祖先意思)才算吉利。(砍伐龙头用的水柳木时也用这种仪式。)然后,把这根树运到寨子边上进行制作,木头进寨子的时候,全寨老少要备酒、肉、彩丝线来迎接龙船木,并为砍树者洗尘。

龙船木运行途中,沿途的亲友都要以酒迎接龙木,并赠送鸭、鹅等,并备一壶酒,一匹长约一米的红缎带系在龙船木上,宾主互相唱祝贺的歌,气氛十分热烈。回到寨里,全寨人都会跑来欢迎,并高声喊:“龙来了!”

龙船木的卖价起码高出普通木料的一倍,特别是做母船的树,要价更高。有的主人甚至提出要用一头水牛去兑换。

雕龙头用的水柳木比较好找。选中以后如果树主人不愿意卖,就“偷”。主人发现了也不责骂,但“偷”树人一定要在树下放一篮糯米饭,一只公鸡,一壶米酒。

龙船木运回寨里,择吉日动工制造。龙舟与龙头的制造要同时进行。开工前,用白鸡烧香烧纸祭名曰“嘎哈”的保护神,求他保佑龙舟造得顺利成功。之后,木匠师傅(若他家有未满月的产妇则不能参加)才动手。一般先由师傅“发墨”,即划好各部位的尺寸与标记。然后所有的男子能刨的刨,能凿的凿,不能刨凿的则做零碎活,总之,各尽所能。待船初具规模之后,再由木匠师傅加工修整、龙舟做好之后还要试划。制作龙舟一律是义务劳动。只有雕匠师傅才可以得到一篮糯米饭,一只红公鸡,一壶酒的酬谢。

龙舟造好之后,要祭祀和庆祝一番。由全寨每户视其家境情况凑钱物进行,全寨老少于龙船棚内欢宴,并击鼓跳舞唱歌,兴尽始散。

(四)龙舟的形制与装饰

第四、形制与装饰。龙船船体一律用杉树。中为主船,苗语称“合迷”,意为“母船”。两侧各一小船,苗语称”嘎呆”,意为“子船”。均由三根粗大、完整的树挖成槽形的独木舟并排捆扎而成。母船粗大,挖成六个舱。每船长约1.8至5米不等。母船船长至21、24米间。宽约0.7米。其前部接龙头处,绕翘离水面0.9米高。中间的四舱是供装载节日期间沿岸亲友所赠家畜、家禽的,和当日挠手中餐食品。

两侧两只子船较小,长度一般在15米左右,宽约0.5米,为挠手站立用挠的地方。龙头木选用水柳树(苗家称“动加机”),质轻且韧,宜于雕刻。选材长3至4米,直径约0.3米,具体大小视龙舟船身而定,龙头上雕有角、耳、鼻、眼、腮、胡须。龙颈的下部要掏成空洞,再以小木板封洞口(据说若不掏空,龙船将与水中的龙相斗。实则掏空后可减轻船头的重量,有利竞渡)。颈背刻龙鳞,施以金,红、黄、绿,白各种颜色,并嵌以小玻璃片。犹如真龙在闪光。龙眼部嵌入小玻璃片。须发飘,可谓栩栩如生。最具有特色的是,龙头两边还要安上一对弯弯的大牛角。左右两只角上向前方的一面还要分别写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五)龙舟仪式与禁忌

第五、仪式与禁忌:节日期间,“鼓主”家每天要蒸上一甑糯米饭,备好米酒、肉、鸭等菜肴给龙舟上的人吃。凡在龙舟上吃饭的人都用手抓饭吃。不用筷子,以怀念远祖先民的生活。煮饭与烹肉的人必须由老年或中年的“有福气”的男人担任。蒸饭时,甑口不能加盖,煮肉,鸡、鸭时不许在锅中翻动,饭蒸熟后,把鹅、鱼、肉放在甑口,搬上龙舟供桡手食用。饭甑抬走后,留下的锅具都不许搬动,直到龙舟返回村寨后才能动手。最为禁忌的是妇女不得上龙舟,其次妇女生孩子,坐月子,则全家一律不许触摸龙船,否则会“发生不测之事”。 龙舟的开划仪式既严肃又庄重。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即推舟下水。二十三日方用蔑条将母子船捆扎在一起,然后将龙头安放母船上。二十四日举行开划仪式时,“鼓头”要准备一只白公鸡、一壶酒。在河滩边置一方桌,立龙神之位于其上。沿桌脚则绑一根剔枝去叶并剥去树皮的五倍子树棍,上留一杈,绑雨伞一把,系红布一段,剪白纸一串(象征稿素。雨伞则是象征人类的保护神被人类始神“姜央”放火烧房子,使他衣服烧着了,保护神只好打把伞遮羞的意思),芭茅草一把(芭茅细长,形如刀,取避邪之意。此草敬神之后随船带走,插在尾小孔中,待到龙舟集结地,再由艄公将它分给一个人一根,然后统一动作抛入江中)。桌上摆一升米,三碗酒、刀头肉。焚香敬酒后祈祷唱:“我手里拿只白公鸡,一罐米酒象蜜糖。这山叫一声,那山喊一喊,请你们龙神、地神、山神齐下山,同心协力保龙船平安清吉,无往不胜,赐给大家添子孙,多象鱼儿千千万。”等。 请众神之后,才杀白公鸡,将血滴在五倍子棍上,又扯下几皮翅膀毛粘在五倍子树棍的小权上;将鸡煮熟,盛在太碗中,又烧香化钱用酒滴在地上,向神灵献熟食。接着锣鼓顿响,将龙舟在寨子附近的水面划上一圈才离去,前往比赛地点。近代有些寨子在开划前不兴祭祀,只在江边临上龙舟一刻,由掌艄者大喊三声:“兄弟们!划龙船去哟!”众人则齐声应和“啊!”如此三声,便启程。祭祀的东西在龙舟从比赛场地回来之前不得挪动。

(六)舟上人员职责

舟上人员计有“鼓头”一人,锣手一人,撑篙一人,理事一人,艄公一人,他门分别站或坐在母船上,每只子船则站十六名挠手。

“鼓头”身着夏布长衫,外套特制镶黑边的红色或青色的绒背心,戴一副墨镜,头上戴特制的宽边麦草帽,手提一面直径约一尽两面蒙着鼓皮的鼓坐在船的最前面,背靠龙船头,面向桡手。按“咚咚咚咚”的节拍击鼓。比赛时他负责发号施令,猛烈击鼓,催促桡手奋勇向前冲刺。 锣手:坐在离鼓头1.5米的地方。锣的直径约一米;挂在一根锣竿上,竿头雕了一只小龙头。锣绳即挂在龙口中。由一男扮女装的十岁男孩担任。行舟时应着鼓点节奏敲打。全成为:“咚咚咚咚多!”的声响。他身佩银项围和精美的银饰,头戴银风冠,衣着十分华丽,这个小儿是由“鼓头”家族中选出来的。由这一老一少掌鼓击锣,有人说这象征着保公与九保父子俩。但此说不尽合理,九保是男孩,何以打扮成女孩?这可能基于苗族身居水乡,早年有男女共同泛舟的习惯,后来因江上风浪太大,舟速太快,妇女体弱不支,出现落水惨死之事,及改为男子划舟,妇女不再上舟。男扮女装的小儿即象征不忘古时风俗。 撑篙:苗语称“纽富”,由“鼓头”请来力气好、识水性的人担当。

管帐:每到一地,亲友送上礼物时便作记录,便于“鼓头”将来还礼。

挠手:每只子船十六人,每舱四人。站着,不坐,比赛时略取弓箭步兀立。他们一律穿紫青色土布对襟短衫和阴丹士林布裤子。忌卷裤脚(意为正在求雨还卷裤脚,有怕雨之嫌,于求雨不利)。腰扎一条宽约一寸的织花钉上银泡泡的腰带。头上则戴精巧绣边的“马尾斗笠”。帽沿插着三片如同凤冠的银片。从前划龙舟时,每人都身披蓑衣,头戴纸糊的斗笠,以示祀雨,桡手的桡片长约2米,宽10厘米,手持瑞为园柱状,下水端为扁担形,最下端呈弧状尖形。

艄公,苗语称“达带”,要识水性,善于应变。他以手中的长桡片充舵桨。一面掌船方向,一面发出调节桡手用桡节律号令。因此清水江的龙舟上,锣鼓只起助威、喧染气氛的作用,而齐桡的重任则落在艄公的身上。

节日期间,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还属少男少女们的“游方”,即谈情说爱。而集市上的贸易也伴随进行。

龙舟赛快要结束时,龙舟满载着礼品缓缓而去,岸上的人们则和船上的亲友挥手告别。这时,龙舟上的桡手们则放开情怀,向人们唱着节日即将过,让我们来年再相会的歌:苗岭山青青,沐浴着阳光。清江流水,翻腾着金浪;龙舟佳节啊,过得真畅快。禾苗点头笑,翠柳把手招,龙舟节过后,应该把心收,种田得丰收,年年都欢笑。

有谁知道湖北省黄石市详细的历史文化?

(2016·黄石)黄石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三四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栖息。解放后,在这里建立了黄石工矿特区,随后设立了省辖市。2016年8月是黄石市建市66周年。

(2014·黄石)黄石名山中,被称为“三楚第一山”的是东方山。

黄石的传统文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黄石的传统文化有什么、黄石的传统文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