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村落文化,以及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研究现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传统村落的简介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意义
1、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透过传统村落可认识传统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中国文化来源于传统村落,在经济发达的今天,这种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就尤其珍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根本源泉。
3、保护传统村落对于展现中华民族多样的历史文化成就具有重要作用,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作用。
4、保护传统村落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现文化强国。
扩展资料:
传统村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沃土。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
2012年印发的《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同年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经过四次全国性调查认定,4153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已经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根据会上发布的《首批51个国保省保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项目评估课题组对首批传统村落整体保护项目中的47个传统村落进行了10次实地调研。
重点对工程实施进展、工程质量把控、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遗产“活化”途径、改善当地民生、促进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作用等各方面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评估。
其中,47个传统村落工程完成率达84%,国家文物局下拨的经费使用率平均值为79%,文物保存质量、文物安全明显改善,传统村落风貌得到更好保护。
文物部门在文物修缮、活化利用、产业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有一半的村落人均收入高于所在县平均水平,70%村落的旅游收入实现近40%的增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村落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中央:抓紧把有历史文化价值传统村落列入保护名录
中国传统村落的主要特点
传统村落是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的另一类遗产,它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同时又饱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
1、它兼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而且在村落里这两类遗产互相融合,互相依存,同属一个文化与审美的基因,是一个独特的整体。
人们曾经片面地把一些传统村落归入物质文化遗产范畴,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只注重保护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忽略了村落灵魂性的精神文化内涵,徒具躯壳,形存实亡。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必须是整体保护。
2、传统村落的建筑无论历史多久,都不同于古建;古建属于过去时,乡土建筑是现在时的。
所有建筑内全都有人居住和生活,必须不断地修缮乃至更新。所以村落不会是某个时代风格一致的古建筑群,而是斑驳而丰富地呈现着它动态的嬗变的历史进程。它的历史不是滞固和平面的,而是活态和立体的。
3、传统村落不是“文保单位”,而是生产和生活的基地,是社会构成最基层的单位,是农村社区。
它面临着改善与发展,直接关系着村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保护必须与发展相结合。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没有这样的问题。
4、传统村落的精神遗产中,不仅包括各类“非遗”,还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并使村落传统厚重鲜活,还是村落中各种“非遗”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
中国农村传统村落各具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着独特鲜明的农村特色,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
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哪些
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与保护利用 (演示文件)
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的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生活、生产、生存的基本载体,是社会组成的细胞,是传统观念、习俗、社会与家庭等多元文化孕育而生的中华本土文化。是一部拥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文化厚重的史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一、中国传统古村落构成与发展的支撑: 中国传统古村落是在中国特定的内陆为主的地理条件下,以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及伦理思想三大社会支撑条件下得以构建与发展。形成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内在机制。 1.在大陆性地理环境,造就了“以农立国”的农业社会文化特征: 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地势呈西北部高,东南部逐渐地,中部为丘陵和平原,南部面海。形成一面临海、三面陆地围合的封闭型大陆性地理环境。构建了以土地为基础的人生本位,珍惜土地、视土地为生命,以土地为求生载体。造就了“以农立国”、“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体制。形成了中国传统村镇、城市建设的文化特征:
(1)树立了“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早在三千多年的周代就明确树立。 “天”——即是客体存在的宇宙、自然及其规律。 “人”——即是主体存在的人生、社会及其规律。 中华文化观强调二者相互依存、影响和促进的同源、同构的规律性和哲理性特征。强调人为营造的生存环境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适应,并纳入其中,成为与大环境中“和谐而统一”、“适应而共存”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广泛应用风水学说选址,建村、镇、城市及建筑。构建了融于自然的古村落环境特色。 西方环境观念为“天人相抗”、“人定胜天”。 经过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教训,强调保护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树立了“天人和谐共生”的环境观念。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构建了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国。 “以农立国”“安息于土地”为基础,形成以农业经济为主体价值取向封闭的、以集权制生产关系组织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也造就中国传统村落“耕居结合”的居住形态。一个村落就有如一个小社会。形成了“勤劳自力”、“安居乐业”的价值观。缺乏开放性奋斗的精神。构建了中国古村追求安全、安静、功能完善的居住环境。形成中国极富地域性和乡土气息的传统村落居住文化。
2.以血缘、族缘为脉络,构建了中国宗法社会。 (1)构建了有血缘、家庭、宗族群体派生而成的群体本位。形成以宗法社会构建“大一统”古国。 (2)构建了以血缘为脉络的社会人文网络。强调家庭、家族、民族间团结、互助、共荣辱的观念。以“血缘”稳定支撑社会发展,甚至以“血缘”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3)构建了聚族而居的传统古村。以宗族传统建立家训、家规、家谱,以建祠堂祭祀统领村落发展。
3.以“伦理”与“礼乐”精神,规范道德行为 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的文明古国——中国,是以儒家伦理为主体核心的儒、道、释相结合的哲学体系支撑国家的发展。 以礼、仁、中和礼乐文化为核心构建社会、家庭、个人行为规范、准则。 (1)以“礼”构建人伦秩序而立国兴邦,建立道德、仁义的行为模式。 (2)以“仁”构建仁爱思想、树立道德精神。 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强调“仁”是思想核心,就是仁的表述。 (3)以“中和”构建“天人之和”、“人际之和”、“身心之和”。 孟子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儒家以“尚中”之道为求“和”的“标准”与“限度”形成中国文化崇尚“中和”的审美观。 (4)以“礼乐”构建道德情感和人的心理沟通。体现了古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审美的标准。 伦理精神支撑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城市、乡村及传统建筑的构建与发展。 传统古村构建中同样的伦理精神所支撑。 构建以宗祠、关帝庙教化中心及公共活动中心,以施“伦理”、“礼乐”文化中心。强化道德教化与人际和谐与交往。 古村人居环境和居住建筑中,强调长者为上,建立长幼、男女、内外有别的等级秩序
关于传统村落文化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研究现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