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宁德传统文化(宁德传统文化学校)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畲族文化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畲族文化保护总体规划,畲族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做好畲族文化的保护和宣传,第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畲族文化保护工作;民族事务部门应当会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畲族文化保护工作;文联、社科联、科协等团体应当积极参与...

今天给各位分享宁德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宁德传统文化学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畲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畲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畲族文化是指具有畲族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化形态。包括:

(一)畲族语言及传统口头文学;

(二)畲族传统民歌、舞蹈、武术;

(三)畲族传统技艺、畲医畲药;

(四)畲族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体现畲族生产、生活习俗和历史发展的建筑、服饰、器具、手稿、谱牒等;

(六)保存比较完整的畲族传统村落等文化生态区域;

(七)畲族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

畲族文化组成部分中属于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第四条 畲族文化保护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畲族文化保护工作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尊重畲族风俗、信仰和习惯,维护民族团结,不得歪曲民族历史和文化,不得伤害民族感情。对畲族文化遗存不得进行破坏性的活动。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畲族文化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畲族文化保护总体规划,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规划。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协调解决畲族文化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畲族文化保护工作。

畲族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做好畲族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将其纳入村规民约,劝阻、制止并及时报告破坏畲族文化的行为。第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畲族文化保护工作;民族事务部门应当会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畲族文化保护工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做好畲族文化教育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城乡规划、旅游等相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畲族文化保护工作,并在项目立项、资金安排等方面对畲族文化建设予以支持。

文联、社科联、科协等团体应当积极参与畲族文化保护和发展活动。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专项资金用于:

(一)畲族文化重大项目保护、研究和开发的配套补助;

(二)畲族文化珍品实物的征集、文献典籍的整理和出版;

(三)濒临消失的畲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

(四)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

(五)开展畲族文化展示、展演、传习、学术交流等活动以及畲族题材文艺创作的补助;

(六)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经费补助;

(七)扶助畲族文化产业发展;

(八)畲族文化保护的其他工作。

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民族事务部门制定。

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畲族人口和畲族文化保护工作需要,参照市畲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的相关规定,设立本级畲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

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等形式,参与畲族文化保护工作。第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对畲族文化保护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二章 保护措施第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民族事务等部门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畲族文化进行普查,建立档案、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机制。第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民族事务部门编制本级畲族文化保护项目名录,畲族文化保护项目名录包括畲族文物保护项目名录和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拟列入畲族文化保护项目名录的项目应当经评审后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二十日。公示期满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公布的保护项目名录应当包括项目的名称、类别、保护单位等事项。

对列入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项目保护规划。

中国福建传统文化有哪些

1、闽剧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

它是由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在清末(光绪至宣统年间)融合而成的多声腔剧种,俗称“前三合响”,雅称“榕腔”或“闽腔”。

闽剧风格高雅、潇洒,道白清晰,唱腔优美,婉转流畅,演员在表演中重视运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现优美的身段,通过外形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006年5月20日,闽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45。

2、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九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

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高甲戏

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

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8。

4、福州评话

福州评话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独特的传统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福州十番

又称"十欢"、"十番伬",是福州主要地方音乐。清乾隆初年,侯官郑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词》云:"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

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其乐器用笛、管、笙、椰胡、大小锣、大小钹、云锣、狼丈、木鱼、檀板、清鼓等13种。

流行于福州、闽侯、福清、长乐、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荣、福鼎、宁德、古田以及南平等县市,还曾巡回演奏于上海、香港、南洋群岛等地,深受群众喜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甲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梨园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闽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州评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州福州十番

闽南的非遗文化有哪些

闽南的非遗文化有: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文化空间。具体如下:

1、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福建各地区的方言及民间谚语、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传说等。如霞浦畲族小说歌、闽南童谣、陈三五娘传说。

2、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传统戏剧如歌仔戏、梨园戏、莆仙戏等;传统曲艺如福州评话、答嘴鼓、漳州锦歌等;民间舞蹈如泉州拍胸舞、邵武傩舞、龙岩采茶灯等;民间音乐如泉州南音、茶亭十番音乐、浦城闽派古琴等;民间美术如漳州木版年画、柘荣剪纸、惠安木雕技艺等;传统杂技与竞技如建瓯挑幡、宁德霍童线狮、自然门武术等。

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福建民间添丁庆寿旧俗、婚嫁旧俗、丧礼旧俗、民间节日、庙会、民间传统信仰习俗等。如闽西客家春耕习俗、惠安女服饰、丰泽虫寻埔女服饰、闽东畲族婚俗、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闽西客家元宵节庆、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等。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各种具有福建特色的生产生活技艺与工具等。如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福州聚春园制作技艺、福州永和鱼丸制作技艺、泉州传统竹编工艺、明溪肉脯干制作工艺、沙县小吃制作工艺等。

5、传统手工艺技能:福建各种工艺美术制品的独特制作技艺。如德化瓷工艺、泉州李尧宝刻纸、安溪蓝印花布、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将乐西山造纸技术、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及习俗、建阳建本雕版印刷、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工艺、连城四堡雕版工艺、福安银器制作工艺、寿宁木拱廊桥制作工艺、福鼎饼花工艺等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福建民间各种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南安英都拔拔灯、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习俗、龙岩适中盂兰盆节俗、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周宁浦源护鱼习俗等。

福建宁德周宁婚姻风俗

按周宁传统习俗,做寿时女婿位置最大,送礼最重。你父为亲家,就送一般礼即可。

1、猪脚、大公鸡、番鸭选一样,要贴上红纸条;

2、线面一包(2——4市斤)贴上红纸条;

3、糍饼(也可用糯米代)贴上红纸条;

4、红寿联一副,写上款。(下款写XXXXX拜祝)

[记住,周宁习俗是“贺喜、祝寿”]

(敬远斋——宁德市闽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住周宁)

宁德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1、祭灶

在北方称为小年的“祭灶”节,在我们宁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日子,“年”的大幕就从这一天拉开了。在宁德,大部分民众是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灶神”,也有人选择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是日,家家户户都要在灶君神位摆香点烛,灶上摆设茶、酒与果品,祭“灶公”“灶婆”。

2、扫尘

祭灶之后至除夕,这一周中要举行“扫尘”(含“扫陈”之意),即把一切不吉利、不清洁的陈腐之物扫地出门。这段时间里,主妇们都在忙着大扫除,把房子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3、馈岁

即辞岁,俗称“分年”,福鼎称“送年”。亲友皆以物品相馈。一般从腊月二十日后开始至除夕止。

4、除夕

很多年轻人认为,除夕的习俗仅是吃年夜饭和分发压岁钱,其实在宁德的传统习俗里,除夕这一天,讲究的东西可多了。

祭祖。从除夕前二天开始至除夕下午,各家陆续备办一桌丰盛的酒席恭恭敬敬地排在大厅,供请祖宗。点烛上香,由家长亲自把酒。

照岁。除夕夜家家张灯,谓之“照年”。福鼎则“鸣金伐鼓,放纸爆”,谓之“辞年”。

年饭。在宁德习俗里,年夜饭叫“年饭”,菜肴取吉利名称,例如“福”(豆腐)、“禄”(肉)等。酒用红酒,象征做事桩桩开门红。过年有吃年糕,取“步步登高(糕)”之意。

做年茶。在吃年夜饭前,按长次入席,由辈分最小的媳妇泡冰糖茶水依次敬奉,还要多出一盏,称“添丁茶”。寿宁先喝桔皮糖水,再吃瓜果,谓之“尝甜”。霞浦、宁德先吃糍汤一碗,叫“行时”,取“时运亨通”之意。

隔年饭。宁德俗语中有“岁除炊半熟米饭,备新正日食”的说法,谓之“隔年陈”。有的地方还在饭上放两粒福桔,在春节食用,取“有食有余”之意。

压岁钱。长辈在除夕或春节时给未成年后辈赐钱,称“压胜钱”,取“压胜除邪”之意。

迎年。即在新春零点时刻,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焰火,宫庙则擂鼓、鸣钟,以“接年”。

守岁。除夕夜家人团聚于炉前,通宵不寐,叙旧话新。

5、出行

正月里第一次出门叫“出行”,这个“出行”可不能随意走,要取吉利方向。比如当年“利北”就要往北方向行走,如果“利南”,则向南方位行走。乡间出行则带上锄头到田间走走。

6、做白年

除了霞浦县是初三做白年,多数县市以正月初二、初五为白年日。做白年有请吃早宴的习俗,吃完即走不称谢。

宁德传统文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宁德传统文化学校、宁德传统文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