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义乌传统文化(义乌传统文化手抄报)

其中也会对义乌传统文化手抄报进行解释,义乌农民画(磨漆画)、百子灯、民间剪纸表演艺术:迎龙灯、叠罗汉、义乌高跷、义乌道情、锣鼓班(义乌腔)生产加工艺术:木车牛力绞糖(义乌青加工技艺)、红曲酒加工技艺【婺剧曲艺】婺剧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为宣传义乌精神创作的剧目有《英雄泪》、《硬头颈》、《朱一贴传奇》、《鸡毛换糖》、《义乌兵》,其...

今天给各位分享义乌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义乌传统文化手抄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义乌的民俗有哪些啊,越详细越好^-^。

【民间艺术】 造型艺术:义乌农民画(磨漆画)、百子灯、民间剪纸 表演艺术:迎龙灯、叠罗汉、义乌高跷、义乌道情、锣鼓班(义乌腔) 生产加工艺术:木车牛力绞糖(义乌青加工技艺)、红曲酒加工技艺 【婺剧曲艺】 婺剧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中、后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淳安、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波阳、景德镇等地,婺剧有六种声腔: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俗称“金华戏”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改今称。义乌市婺剧团成立于1955年,前身为徐乐舞台,是我市唯一的全民所有制专业表演团体,在职人员55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9人、初级职称14人。每年演出在200场左右,并配合市委、市府中心工作编排节目宣传演出和市里重大活动演出。获得省文化厅送戏下乡先进单位,两次受到市府集体记功表彰,多次被金华市委宣传部、义乌市委宣传部评为宣传先进单位。为宣传义乌精神创作的剧目有《英雄泪》、《硬头颈》、《朱一贴传奇》、《鸡毛换糖》、《义乌兵》,其中《义乌兵》、《鸡毛换糖》在参加省调演中获得优秀演出、优秀剧目等几十个大奖、浙江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常演剧目有:《相国志》、《吕布与貂婵》、《双枪陆文龙》、《战雁州》、《双凤冤》、《红丝错》、《画眉》、《安乐王》等20台大戏,《八仙过海》、《临江会》、《劝妻》、《柜中缘》等20台小戏。其中《义乌兵》、《临江会》、《九件衣》、《拷打提牢》、《斩吕布》《八仙过海》等20本大小戏被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录制播出。 【义乌道情】 2003年初夏时节,全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作出决定,授予义乌“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此前,全国还只有河南平顶山市、广东顺德市获得过“中国曲艺之乡”这一殊荣。义乌道情发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与绍兴莲花落、温州瑞安鼓子词、杭州评弹都是为我省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义乌道情与众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曲调,常常由演艺者自行根据嗓音特点和说唱曲调随意发挥,以好听入耳为目标,因此,义乌道情在很长时间内流派纷呈,在曲艺界独树一帜。 在解放初期,义乌操“道情”之艺的民间说唱人员多达200余人。20世纪50年代,义乌道情在全国已很有名气。义乌盲艺人叶英美先后多次上北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群英大会表演,把义乌曲艺唱进了人民大会堂,唱进了中南海,受到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歌唱总路线》、《虞小玉》等还由中唱公司灌制成唱片。 改革开放后,义乌曲苑百花齐放,形成了以道情、花鼓、方言说唱、小锣书、双簧、相声、故事多个曲种并存的格局。以叶英盛为代表的道情艺人又把这一古老艺术发扬光大。从12岁起,这位现任金华市曲协副主席、浙江省曲协理事的民间艺人就凭着一把渔鼓、两片竹拍,常年在田间地头、农村集市、偏远山村、酒肆茶馆为群众演唱。1996年,他应文化部、民盟中央之邀到北京政协礼堂歌唱道情《怀念吴晗》,吴晗的胞妹吴浦月听得放声大哭。叶英盛和由卖“梨膏糖”出身的老艺人贾好笑被省曲艺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叶英盛还成为省文化厅首批命名的“民间艺术家”。 在民间文化工作者的精心浇灌和培育下,道情这种古老的单人说唱艺术焕发了勃勃生机,道情艺人们改革了说唱叙事性强但表现形式单调、音乐性差的旧形式,着重加强了道情的表演力和音乐性,在表演上试用男女对唱,音乐上引进了传统婺剧音乐,配以小乐队,运用方言和义乌普通话两种语言演唱,使道情突破了地方局限,内容上除了优秀传统保留节目外,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一个时期里,歌颂祖国现代化建设新成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赞美新时期的幸福生活,成为义乌曲艺人创作的主题。《祖国名山》、《滚元宝》、《八仙拜年》、《十杯香茶》等十多个曲子被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灌制成音像带。《祖国名山》还参加了1996年中日传统文化艺术节演出。 火热的生活成为义乌道情创作不竭的源泉。一时间,义乌曲艺在群众中红了起来,出现了“凡有空地广场,就有道情说唱”的景象。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罗扬以“莫道山花香不烈、却能傲雪斗严霜”的诗句,赞颂了这枝从商品大潮中成长起来的曲艺“山花” 【义乌方言】 本县方言是浙江南区吴语婺州片中的一个小分支。全县均讲吴语。但由于本县位于浙江中部,交通方便,与外地交往频繁。因此义乌话受邻近方言的影响较大,内部差异也较明显。故县人常有“义乌十八腔,隔溪不一样”的说法,说明义乌话的复杂性。如“鸡蛋”一词,稠城一带叫[t],而陇头朱、上滕、苦竹塘、萧皇塘、葛仙等地叫[t曲9d],显然受金华话的影响。又如“糖梗”一词,稠城一带叫ugl,而华溪、何宅,下湾等地则叫[dokus],是受东阳话的影响。又如“板”一询,稠城一带叫[ma],而东塘、大陈、后深塘等地则叫[pa],是受诸暨话的影响。据调查,靠近诸暨的红峰、燕窝人讲的就是诸暨话,而胡山、大陈、凰升塘人,他们既会讲义乌话也会讲诸暨话。与浦江交界的仙坪、鲤鱼山、大方人,义乌话、浦江话并用。总之,本县与邻近县的交界处都有这种情况。 从义乌话的内部差异看也足见其复杂性。如“我们”这个词大多数地方叫[:21a1,而下湾一带叫l60 21a1,前川等地叫[dzinla],佛堂、下水碓一片则叫[dgioqltual或[dpl091a],上滕、苦竹塘等一带叫[dzisnaql。又如“党”这个词,稠城一大片叫[n91,陶店、下湾等地叫[n。],华溪等地[n01、rt。1并用,前川、下水碓一带叫[n01,东塘等地叫[tanl,陇头朱、上滕、苦竹塘、何里乡等地叫[na9i。又如“姜、乡、羊、秧”等字,绝大多数地方都读[t9jo。、i。],而湖门乡一片则读[t少91ci9、ji叼、i9i。总之义乌话的内部差异较大。 义乌话虽然比较复杂,但也有它比较共同的特点: (一)古帮母字念[m]。(部分字) 如:班[cma]板[cma]扮[ma]本[‘m。n]帮[cmmy3冰[cm,ni兵[cmonl丙[‘mani柄[ms。]等; (二)古端母字念[ni或。(部分字) 如:耽[cn。1胆[‘n01单丹[cno]墩[cn。n1?[n。党[‘n刃]’灯[cn:n]打[‘nc]钉[cn,n1顶[‘n9n]订[n;n1东[cnod]懂[、oql冻[noq。]栋[noq。]点[‘i;s]店[1ps:1典[。由s]等。 (三)古宕摄、江摄中的唐、阳、江三韵中的一部分字今读[91。 如:当[cn9i党[‘n汤[ct‘91唐[5d]荡[d9’]浪[1]赃[ctsi苍[tts‘91.桑[csg.i岗[ck9i糠[ck‘q1炕[k‘8’1杭[]光[9i旷[k‘q。1荒[ch91王[![c93方[cfg]房[ey叼]胖[p‘棒;bg]等。 (四)有丰富的n化韵, n化韵就是儿化韵。因为义乌话里“儿”读[n],所以叫n化韵。在义乌话里共有54个韵母,其中45个韵母有儿化现象,经过分析归纳可以得出11个儿化韵。如: a:n 小套鞋儿n1 麻将牌儿ba:n1生姜茶儿dzua:n1小皮籍儿[suda:n] ozn 红枣儿[tso:n1 小鹅儿[suo:n1饭桶儿[do:n1小台桌儿[tso:n1花生肉儿t由o:n1玉儿[9jo:ni o:n 树丫儿l3:n]被单儿[no:n]小娘儿[qio:n小羊儿[。inl c:n 树挣儿[tss:n1 小蛇儿[zi5:n1打横儿t6us:n1鞋刷儿 [9y8:n1 e:n 酒杯儿[pe:n1小花面儿[mie:n1一块儿tk‘ue:n1小船儿 lqy小饼儿 菜园儿 小花猫儿 纸鹞儿 盘儿桥儿 96小狗儿[k9:n1 小牛儿i本3znl 钩儿[k。:n1 球儿id3i9:n1 小石子儿 萝卜丝儿 小鸡儿 小老鼠儿 小茶几儿 肚脐 小老虎儿 表姑儿 小路儿 小肚儿 小毛雨儿 小乌龟儿 三点水儿 芋儿 (五)古咸、山两摄三、四等不同韵 这类字在许方言里都是同韵的,而义乌话仍保留了三、四等不同韵的现象,这种现象对于研究古汉语的发展是有力的佐证。 如:粘-鲇-鱼 劫挟-菜-连-莲 迁-千仙-先 (六)入声分文白两调。文读带喉塞尾念短调,白读丢喉塞尾念长调。 如:阴入(文)急笔八尺铁塔色格客等念5短调。 阴入(白)急笔八尺铁塔色格客等念33长调。 阳入(文)白特麦食六物宅及叶等念12短调。 阳入(白)白特麦食六物宅及叶等念311长调。 (七)吃叫食 如:食饭(吃饭)食酒、食茶、食烟、食素、食肉、食菜等。 【义乌武术】 义乌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究其历史,古代,三国时期有骆统,他厉威武,保边疆,屡败魏兵,吴王孙权封他为左将军。唐朝有骆宾王,“一檄传天下”,宋朝有抗金名将宗泽,明朝有抗倭将士陈大成、王如龙、朱文达等人,还有皇皇拳教师金台都是赫赫有名的义乌武术家、名人。因军功被授予元帅、将军、总兵、副总兵、参将、千总把总、千户等武职的义乌人就有228人。现代,有吴山民的保镖吴琅坤,他以辟斧滚刀闻名全国。有武术名家王伯雄,他在上海武术馆深造,当过杨登浦的秘书。有讲究武德的黄昌禄,有提倡“十教”、“十不教”武规的看山老人朱德德,还有“小年练武,长大将军”的沈滨义。在民间流传着“兰溪埠头,箫山哺头,义乌拳头”闻名避尔。义乌民间武术绚姿多彩,内容丰富,武术介的十八般武艺般般皆有。还有举石墩,舞龙,舞狮,走马,十字莲花,高跷,斗牛,罗汉班,散撤等等。遍布城乡,各有特色。东乡廿三里一带拳术刚劲有力;西乡吴店,义亭一带讲求实用;北乡苏溪,新厅一带刚柔兼顾;南乡佛堂一带架子好看。每逢节假日,一支支罗汉班、武术队活跃在农村每个角落。义乌武术有其广泛、浓厚的群众基础,营造出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义乌武术界很讲义气,主持正义,坚持公道,讲求武德,以理服人,塑造了义乌人崇尚武术的美德。 义乌市党委、政府对武术活动历来很重视,体育行政部门把武术活动作为群众体育运动的拳头项目来抓。1984年11月就成立了义乌县武术协会,至今已换届七次,每届的名誉会长都由市府领导担任。各部门、各乡村都有武术骨干参加协会活动。因此,义乌的武术协会是全市组织最健全,队伍最庞大,社会参与者最多,工作最突出,活动最频繁的一个群众组织,历年参加地区,省武术比赛,都获得一、二名的好成绩,义乌武术(拳击)队,曾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比赛,都获得好成绩。2003年1月,义乌武术队赴香港参加国际武术比赛,获得4金2铜的好成绩。义乌武术协会曾多次被县、地、省各级体育部门评为先进单位。1986年,县文教局局长吴东明赴北京出全国体育先进工作会议。1987年县委副书记洪承芳赴北京参加全国体育先进县会议。1988年副市长经维勤赴北京参加体育先进县表奖大会。2002年12月,副市长骆亘、市体育局局长金来星,赴四川参加全国武术之乡授牌大会,义乌市成为全国武术之乡的一员。 义乌市武术协会,为了便于活动的开展,下设佛堂武术分会,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拳击协会、摔跤协会、健身气功协会、木兰拳协会等等。充分发挥社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一大批武术骨干的带动下,团结社会上各不同领域的武术爱好者,热心者,宣传推广中华武术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挖掘整理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训练培养了一大批武术运动骨干,因此义乌武术群众活动得到广泛开展,现在已成为市民最喜爱的全民健身活动,在市民晨练、晚练已形成商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义乌历史文化遗产知多少

您好,义乌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村镇和传统乡土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是人类文明的物化成果,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在我市,祖先留给我们的相关历史文化遗存有多少呢?

据统计,义乌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1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义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2处。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大都闻名遐迩,老少皆知。另外还有义乌市级文物保护点291处,如天女散花般散落在全市各地,具体在各镇街分布如下:

赤岸镇:古建筑33处,古墓葬2处,石刻1处,古窑址2处。

义亭镇:古建筑20处。

佛堂镇:古建筑50处,石雕1处,古遗址1处。

苏溪镇:古建筑13处,古墓葬2处,革命纪念墓2处。

上溪镇:古建筑20处,名人墓1处,石刻1处。

大陈镇:古建筑16处,革命纪念墓2处。

北苑街道:古建筑19处。

江东街道:古建筑10处,古墓葬6处,石刻1处。

后宅街道:古建筑19处,古遗址1处,革命纪念墓1处。

廿三里街道:古建筑24处,古窑址1处,石刻1处。

稠城街道:古建筑13处,古墓葬1处。

城西街道:古建筑15处,碑刻1处。

稠江街道:古建筑11处。

我们眼前无法回避一个严峻现实:因为历史风雨和各种人为因素,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些古建筑正背对着我们渐行渐远。

不错,每一个地方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会面临发展与保护的问题。而视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址为财富,还是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负担,反映出是否尊重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则经济发展越快,历史文化遗产损坏程度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在当前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古建筑民居等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更加凸现出来。有些人思想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对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认识不到位,认为保存古老建筑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因此,保护古建筑民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古建筑民居内柴草、杂物随意堆放,电线随意拉接,且多为老年人居住,有的出租给外来打工人员,随意搭灶用火,极易发生火灾,安全隐患很多。至于日常管理维护等,就更无从谈起。尤其是村庄整治、旧村改造规划的实施,对古建筑民居保护构成最大威胁。随着全市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不少农村开始实施旧村拆迁改造与整治规划,因此许多古建筑民居正面临被拆除、毁坏的命运。

面对严峻的现实,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钢筋水泥,更需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中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令人欣慰的是,市委书记楼国华同志对此一再强调,市委副书记、市长吴蔚荣同志多次批示,市政府日前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若干意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我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春天已经悄然来临了。

这里,还需要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共识。古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是过去和未来的桥梁。每一座古建筑都承载了先人奋斗的结晶,见证着尘世的沧桑,记录着历史的兴衰。由于历史文化和民俗传说的浸润,现存的古建筑愈加散发出神奇迷离的魅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充分发掘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推陈出新,继往开来,从而丰富我们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我们的现代文化品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意义实在是重大而深远。

全国罕见的佛堂镇古街 

被专家们称为“浙江周庄”的佛堂古镇,以其神秘的街巷布局,成片的集建筑、绘画、雕刻三大特点于一体的古建筑民居群而赢得中外考古建筑专家的极大兴趣。

佛堂古镇街巷规模不大,布局规划却十分高明科学。直街与横街,宽窄结合、分工明确。据建筑规划设计的专家、行家们考证,佛堂古镇的街巷布局跟北京的街道布局安排十分相似。江边的十几个码头遗迹,目前保留得十分完好。现代称之为农贸市场的新、老市基,是明清时期就形成的柴市、米市,安排十分得体,科学合理。古镇上的主街副街、横街和市基边的店面屋,均是二层的楼木结构房,是当今不多见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街道两旁,木雕画廊、鳞次栉比。条条巷弄窄而弯曲地连接着直街、东街与西街,如此布局便于人货分流、搬运、疏散和来往方便。四条横街的西头是四五百米长石砌堤岸,一列的江边码头,最繁盛时足有16处。各处码头串过西街,抵达直街,把上岸货物运送到西街直街各家店铺。这里又是茶馆、酒肆的集中地。这些茶馆酒肆尽是二层木结构的店面屋,二楼倚街的一排小阳台,宽五十厘米,整齐而又古色古香。都装有高约五十厘米的木雕花板,或用圆车木拼装成的“美人靠”。构成了一条格外幽雅别致的佛堂古街所独有的街巷风景线。走到此处,见物思景,仿佛耳旁听到当年从美人靠内传出悠扬的琴声,婉转动听令人心醉。

佛堂镇古街巷的布局、构造,古朴典雅,而且保留如此完整为全国罕见。早在1989年11月,全国传统民居建筑研究会在义乌召开时,时任国家建设部副部长的戴念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汪功等专家,参观了佛堂镇民居和街巷后,拍案惊奇,欣然命笔:“要好好保护佛堂一条街”。现在,义乌市政府和佛堂镇镇政府都为保护佛堂古镇建筑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组织人马研究开发,不久的将来,佛堂古镇将以“浙江周庄”展示在人们面前。

祠堂又成农村文化中心

新春佳节,最热闹的莫过于舞龙灯了。而村里有祠堂的,龙头大都供奉在祠堂里。这时的祠堂,显然在村民心目中成了最神圣的地方。

近年来,一度曾走向衰落的古老祠堂又焕发出青春。我市相当多数的祠堂都得到修缮保护。上溪镇祥贝村投资40多万元,将村里闲置多年的12间祠堂进行重新装修,建起棋牌室、阅览室、乒乓球室、健身房等文化健身中心和老年协会。在举世闻名的崇山村,村里花巨资修缮祠堂后,把祠堂建成侵华日军细菌战义乌展览馆,不仅成了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心,还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许多国际友人,成了揭露法西斯战争罪行的一个国际窗口。

在义乌市乡土传统建筑中,有不少祠堂、厅堂是一个村落的政治中心,蕴藏着古老而质朴的传统文化内涵,是村民日常聚集、交流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掘祠堂、厅堂深厚的乡风文明,利用祠堂、厅堂开展农村积极向上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活动,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义乌市修缮后的许多祠堂、厅堂,现在已经成为村级组织办公场所、老年活动室、党员活动室或乒乓球室、棋牌室、图书室等政治、体育、文化活动场所。有的作为科技课堂,设立了科研培训室、远程教育室、广播室、科普阅览室等,及时向农民发布致富信息,传授种养植技术,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技术知识和市场信息。有些农村还利用古民居、古村镇,组织开展农村休闲旅游,进一步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渐行渐远的背影

漫漫历史长河中,一个古建筑的消失只在弹指一挥间。

古建筑固然是不可再生的历史瑰宝,毕竟也难逃生生灭灭的历史轮回。纵然“铜门铁壁”,也不敌岁月风雨。素有“铜门铁壁分水岭”说法的铜门坐落在义乌西南重镇赤岸镇的赤岸二村,它始建于明朝中期,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了。铜门最主要的便是正面的墙和门。门是由当时赤岸最发达的十八家铜铺和十八家铁铺利用纯铜制成的,这座房子因此而得名“铜门厅”。而墙是由水磨砖砌成,一点缝隙也看不出来,好像是整块的,所以称为“铁壁”。

据说,这铜门厅的祖先是朝廷的一位重臣,后来告老还乡建了这个铜门厅。由于厅的布局大,房子的间数多,有犯上之嫌,官场上有小人向皇上搞了一状,皇帝听信谗言,派人前来抄家。铜门厅的主人知道后,忙用烟将大梁、柱子等熏黑,说是很久以前祖上留下来的,才躲过一劫。可是,躲过人为的破坏躲不过自然的侵蚀。如今,铜制的大门也不知去向,后来人们制作了一个木门,在门面上钉满大的铜钉,姑且充当铜门。南厢房也已经坍塌,中间的大厅在几年前也被火烧毁了,当年铜门的雄姿正在人们眼前消失。

在义乌市的城市化进程中,这样的故事不断地重复着。不必提文物价值极高的八角坟(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太孙、义阳王刘辉的陵园,其当年封地在义乌)的毁掉,也不必说浙中罕见的义中文庙大成殿的拆除,不必谈原义师内两座堪与东阳卢宅相媲美的陈大宗祠的拆毁,单论拆除朝阳门古城楼之举,今天看来就极有反思的必要。如果当年把朝阳门新街往南移几十米,打通毛家巷,把篁园路向西延伸,这样,既不会出现如今的两条断头路(篁园路和县前街),又保护了朝阳门古迹,两全其美,如今却成了憾事一桩。

这样的故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同样在延续。2005年6月11日,江东街道东新屋村风雨百年的古建筑继序堂遭遇拍卖。继序堂拍卖的沉重槌声的余音还在商城文史界震撼,前不久我市又一古建筑以24万元价格卖掉,而人家一转手就以80万元成交。

问君心中几多愁?故园不堪回首明月中。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许多古建筑正和我们渐行渐远啊!

 “风烛暮年”的生存环境

目击一:

坐落于北苑街道柳青一村的攸芋堂、锄经堂、存厚堂,由杨氏祖孙三代所建。主体建筑攸芋堂和锄经堂,前后五幢分三个四合院,中间一弄相隔,布局规整。建筑用材硕大、考究,柱、梁和雕刻构件均用香樟木,而且雕刻精美,梁、檩、枋、牛腿、雀替、斗栱和门窗遍布雕刻,工艺极精,为研究浙中地区清乾隆早、中期建筑构造和东阳木雕工艺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实物依据。

该建筑原打算在旧村改造中拆除,村两委听取并采纳了文物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后,引起重视,予以保存下来。但是,攸芋堂出租办厂,到处堆放货物,通风不畅,保护管理措施不力,不利于文物保护,而且容易引发火灾。

目击二:

倍磊古街义性堂(后草堂),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分三进三开间两厢两廊,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门面用五间式砖雕牌坊门楼,显得雄伟气派。内容以民间传统福、禄、寿、喜为题材,雕龙凤、仙鹤、鹅、牡丹等图案,雕工精美,技法精湛。门厅、大厅的梁、檩、枋、牛腿、雀替、斗栱以及门窗等布满了雕刻,集东阳木雕之精华,厢房前檐立面用青石槛墙,也不失为一大特色。

该建筑产权归属十多家住户所有,但仅有少数居住在里面,使用过程中保护、管理不当,脏、乱、差现象严重,梁架糟朽、檐口局部脱落,文物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急需修缮。

目击三:

佛堂塘下洋村敦厚堂,建于1925年,坐北朝南,正屋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平面呈“凹”字型,占地面积304平方米,为前廊式天井院结构。该建筑木雕工艺精细为一大特色,厅堂梁、檩、枋、雀替、斗栱、牛腿及前檐廊的天花,遍布雕刻,有文武天官、暗八仙、吉祥八宝图案,有凤穿牡丹、鹤鹿延年、蝙蝠如意、官居一品、马上封侯、一路连科等传统吉祥寓意图案,也有“空城计”等三国人物故事和征战打斗的场面。厢房格扇门木雕用浅浮雕工艺,诗、书、画融合,内容有“耕种图”(呼童早起勤耕种)及“早读图”(教子通眠早读书),“才子佳人图”(花间酌酒劳红袖),很有品位。还有梅、兰、竹、菊图、祥云牡丹图、三多图、花鸟图等。

该建筑为两家住户所有,西边住房为退休教师,很注意对房屋的保护。东边住户用于办线塔厂,防火问题存在隐患。另外正屋厅堂为两家共用,用于堆放杂物,甚为可叹。

财政加大修缮补助力度

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问题,关键是修缮经费问题。市政府在今年初出台的《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若干意见》中,对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修缮维护财政补助的力度之大令人欣慰。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的产权人是修缮和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产权属于国家所有或没有产权人的,由市政府予以修缮。产权属于企业、事业单位或集体所有的,由企业、事业单位或集体予以修缮和维护。产权属于个人所有的,由个人予以修缮和维护。

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若干意见》,我市从2007年开始用五年左右时间,根据轻重缓急,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进行一次抢救性修缮,解决漏雨、结构性加固和电线老化等三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所需经费属于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由市财政补助80%,属于市级以上文物保护点的由市财政补助60%。

产权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集体或个人愿意自愿捐赠的,可将该历史文化遗存产权整体无偿捐赠给国家,捐赠后由市财政拨款予以修缮。市政府对捐赠者发给荣誉证书,予以表彰。也可以在不补偿用地的前提下,按评估价将该历史文化遗存产权整体转让给国家,由市财政拨款予以修缮。签署捐赠协议或转让协议后,该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所有权和房屋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产权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并按规划在原地保护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集体或个人筹集资金进行整体修缮的,可在全体产权人与文物主管部门签订协议,产权人承诺按修缮方案修缮、按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公开招投标,修缮费用经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财政局审核后,由市财政补助修缮总额的40%。

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需要修缮的,由文物主管部门委托设计单位编制修缮方案。编制修缮方案所需费用由市财政负担。

涉及城镇建设、旧村改造、村庄整理或其他道路、水利等建设工程时予以保留或经批准迁建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等历史文化遗存,其所有权人在申请住宅用地时,应与村集体签订该建筑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置换协议,置换后该建筑物的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或村集体所有。市财政每年安排修缮、保护专项经费,并列入预算。

会诊古建筑开良方

眼下,由于全市范围内的大规模新农村建设,一大批古建筑将面临随时被毁的险境。为此,市博物馆、市建设局档案馆等相关部门纷纷邀请各方专家,会诊古建筑开出保护良方:

——建议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建设规划部门划定古建筑保护范围,并根据实际需要划定相应的风貌协调保护区,对古建筑比较集中的区域,文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主管部门制定古建筑整体保护规划,对规划区范围内,要在古建筑周围预留空地;在古建筑风貌协调保护区或者古建筑比较集中的区域内进行建设的,不得破坏古建筑的环境风貌,其建设方案必须征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从严控制古建筑点周围的建设。确需建设的,要报经古建筑行政部门批准,并充分考虑到古建筑本身的建筑风格,达到协调统一。

——继续做好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加大列入义乌市级文物管理对象工作的力度。对古建筑申报等级,就是对古建筑最好的保护和开发,对促进地方的旅游经济,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如我市城区幸存的明清古建筑一条街——西门街,景点众多,尤其是民族英雄戚继光的义乌募兵处、训练水兵的戚塘、为国捐躯的抗倭将领童子明忠义祠等,结合附近的诸多古建筑,地理上连点成线,历史上贯穿古今,是否可以修建一个义乌精神纪念馆?各古建筑保护单位要充分认识申报工作对我市的古建筑保护及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可结合发展旅游业,充分挖掘、整合古建筑资源,增加我市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为经济建设服务。

——在继续做好古建筑调研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现状类别,对症下药,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和修缮措施。对古建筑进行房屋鉴定,属危房的,建议拆除,拆除的碎片、构件统一堆放,统一管理,通过古建筑附属物的原始积累,建议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建设一座“建筑博物馆”或“古建筑专馆”,保护和抢救这些弥足珍贵的古建筑资源,让后人更多地了解义乌灿烂的历史文化,并且唤起人们保护古建筑的意识。

对目前保存完好且有价值的古建筑,应花大力气进行保护,舍得投入。同时对古建筑进行全面的测量、绘图、建档,经常性的开展实地勘察,出现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尽量使之延年益寿。

对部分已遭破坏但有价值的古建筑,应采取有效措施,或保全残留部分,或异地保护,要尽最大可能保存有价值的残留部分。有修复可能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应在有条件的时候考虑修复,或者异地保护。例如:2000年旧城改造期间,为保护古民居建筑,“怡园”一进三间二厢房建筑同金山岭顶陶大宗祠一进三间搬迁至孝子祠公园内。原坐落于湖清门的18间老房,也在旧城改造时搬迁至城北百姓农庄内,使古民居建筑特色更为突出,继续散发着特有的魅力。

 八方之“石” 可以攻玉

为更有效地保护城市中的古建筑,法国制定了《城市保护法案》,英国制定了《城市文明法令》,日本也在《文化财产保存法》中加进了保护传统建筑群的内容。正因为有了法令的严明保护,人们今天游览欧洲和日本时,才得以驻足于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博物馆、京都的古老街道之前。

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在古建筑保护上,每年安排给泉州市建设局专项经费200万元,用于购买古建筑构件、碎片及附属物,并落实规划复建用地,建成了“建筑博物馆”,处理好拆除与复建的关系。

江苏省办公机构迁出原国民政府的“总统府”,引出的不仅是办公地点移址的问题,更是古建筑保护的观念、思路问题。有关部门将“总统府”改建为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符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和原则,博物馆建成后,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去参观游览,成为了江苏省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是古建筑保护成功的很好的事例。

宁波东钱湖韩岭村旧村改造,被称为“古村落中的‘新村运动’”。根据该村的规划,村里那几幢特别“耀眼”的新房将要被拆除,而全村91.9%具有地方风格的老式建筑将被保留,并进行统一修缮。这种对新旧楼房的非常规取舍,彻底颠覆了村民原来对旧村改造的字面理解。而这种做法,更向我们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地除旧立新,在一些古村落的改造中,保护甚至要比新建来得更为重要。

义乌的民风民俗!

根据华人的计时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点钟开始,因此传统的迎春时间多 在晚上11时正。不过,现代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正迎春。

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神爷的习俗,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饮食是人类本能的需求,也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中国饮食,独树一帜,举世公认。对于中国这个最讲究吃的国度来说,饮食的重要性远在男女之上。春秋时有人因为吃不到异味而杀了自己的国君,历史上那么多的人一顿饭花费万钱,在历史上的一些时代,饮食简直就是中国人全部的生活。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一、面点的始源

面点,即正餐以外的小份量食品,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面点,包括主食、小吃、点心和糕点;狭义的面点,则将比较粗放的主食、部分小吃排除在外。从面点演变规律看,是先有主食、小吃、后有点心、糕点;从主食进化到面点,需要一段发展过程。

我国主食出现很早。“古人”或“新人”学会用火,在薄石板上烤食野生植物籽实的时候,就可视作主食的开端。虽然这种食品的十分简陋,但它已具有面食的某些属性。经过几十万年摸索,到了新石器时期,先民能够将舂去(麦夫)皮的整粒谷物烤、爆、煮、蒸、制成比较香美的饭、粥、羹、糗(谷物熬熟后晾干捣粉),这又是主食的完善和发展了。屈家岭文化遗址,发现一口口径876厘米,高344厘米,容量6250立方厘米的陶锅,经考证,这是5000——4600年前煮米饭的器具,一锅可供50人吃。由此可见,那时的主食制作已是相当技术的。不过,在商代和商代以前,主食品种仍较单调,在公元前21世纪问世的甲骨文中,目前尚未发现有关精细面食——面点的文字,所以如此,是当时物质技术条件还不能满足面点生产的基本要求。

进入西周,由于农来生产的发展,则提供了较前充裕的原料(如五谷、五畜、五菜、五果、五味之类);由于手工业生产的进步,则提供了制作工具(如杵臼、石磨、石碓、蒸锅、陶饼铛、青铀刀具等);再加上早期祭祀和筵宴的需要,有了一批专门从事厨务劳动的奴隶,早期面点始在宫廷中诞生。

根据目前的史料,西周到战国早期的面点约近20种。它们的用料主要是用稻米和黍米。可整粒煮,可破碎蒸,还可制成糊状烙;馅料有肉、蜜、酒和花卉,造型多系圆型,其属性介于糕与饼之间;还有的则是将饭、粥、羹、糗等主食加以精制。它的品种有“面”(爆熟磨碎的大麦)、“糜”(米粉与肉酱煮糊)、“饵”(蒸糕或蒸饼)、“(饣侯)粮”(行军的干粮)、“蜜饵”(加蜜的粉饼)、“酏食”(酒发酵饼)、“糁食”(米粉加肉丁制饼油煎)、“(米巨)(米女)”(蜜与米粉和成环状煎熟)、“淳熬”(肉酱油浇大米饭)、“淳母”(肉酱油浇黍米饭)以及“芳糗”、“糗饵”、“粉粥”、“糕糜”等。

二、面点工艺的锐变

进入秦汉魏晋南北朝,由于植物油问世,出现了精巧石磨、“火盛汤涌”大蒸笼、方便铛烤炉、一次成型禽兽模具和凿孔竹勺,普遍使用酸浆发酵法和酒粥发酵法,再中上“胡饼”工艺的引进,面点工艺发展发生锐变,形成中国面点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标志主要有四:一是原料多系粉状,米麦皆用,糕与饼的区别明显。二是广泛使用发酵工艺和模具成型,品种多达数十,风味各不相同。三是面条已系列,多为片状、条状或环状,有蒸、煮、烤多吃法。四是创新品种特多,相继推出包子、开花馒头、发酵品、乳制品、蛋制品、果制品和莲蓉点心,造型也较前讲究。

汉魏六朝面点的兴盛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记述面点的古书较多。择其要者便有史游的《急就篇》、杨雄的《方言》、刘熙的《释名》、崔宴的《四民月令》、高承的《事物纪原》以及《后汉书》、《晋书》、《齐书》、《荆楚岁时记》等。其中,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介绍了白饼、粉饼等20余种面点的制作方法,首开食经详载面点谱的先例;束皙的《饼赋》是我国第一篇讴歌面点的文学作品,里面描绘了豚耳、狗舌、薄壮、牢丸等10余个品种,将它们的色、香、味、形、介绍得淋漓尽致。

第二、花色品种丰富,有“胡饼(近似烧饼)”、“蒸饼”(最早的馒头)、“汤饼(水煮揪面片)”、“截饼”(牛羊奶调和面团炸成)、“春饼(现代春卷的前身)”、“索饼”(较粗的湿面条)、“髓饼(用骨髓、油脂、面粉制的炉饼)”、“环饼”(类似麻花)、“面起饼(酸浆发酵)”、“酒溲饼(酒粥发酵)”、“鸡子饼(添鸡蛋调制)”、“豚皮饼(先烙后煮)”、“蓬饵(早期莲子糕)”、“枣(米备)(早期果馅蒸糕)”、“切面粥(面团制成棋子状蒸熟,浇肉汤食)”、“粽子(用浓草木灰汁煮)”、“(米壹)(糯米和蜂蜜、枣子、粟子混匀,外包芦叶蒸食)”以及“糕”、“金饼”、“剑带”、“案成”、“粲”、“馄”、“水引”等。

三、面点制作的精细化

隋唐五代宋金元时期,是中国面点全大发展的新阶段,有五个鲜明的特色。

第一,面点制作技术大幅度提高,面团,馅心、浇头、成型和熟制方法都多样化了。在面团方面,发酵面团有酵汁发酵、酒酵发酵、酵面发酵、对碱酵子发酵四种;水调面团有冷水和面、沸水烫两种;油酥面协和日趋成熟,还有绿豆粉皮、鸡蛋面团等。在馅心方面,配制出了各种肉馅、菜馅、杂馅以及豆沙馅、水晶馅、蜜脯馅与果仁馅。在浇头方面,荤素并用,有浇在面上的,有和于面团和中的。出现甘菊冷淘等珍品。在成型方面,可擀、可漏、可压、可剪、可雕,注重模拟飞潜动植的图形。在熟制方面,蒸、煮、煎、炸、烙、炒、烩诸法并用,还有石子馍、竹筒板等古法。

第二,出现规模较大的面点作坊和面食店。象隋唐的长安,长兴坊卖(饣毕)(饣罗),辅兴坊卖胡饼,颁政坊卖馄饨,胜业坊卖蒸糕,专业化倾向明显,出现面点名师“花糕员外”和“张手美”。五代的南京,推出“健康七妙”,春饼能照见字影,馄饨汤可以磨黑。发展到宋代,汴京和临安都有专业饼店数十家,有的一家便有20多个炉子,甚至50多个炉子。

第三,花色品种空前丰富。改进的品种有100多余种,象蜜糕、粟糕、糍糕、社糕、新样、满麻、宽焦之类;创新的品种有面(饣追)、薄脆、饺子、角子、河漏、水团、麻团、月饼、元宵、拨鱼、烧麦、五福饼、卷煎饼、油炸果子、秃秃麻失等,其中,百味饼、古楼子、鹘突、雕酥、八方寒食饼和单笼金乳酥等都相当精致。

第四、节日点心、筵席点心和食疗点心受到重视。节日点心方面,除了汉魏六朝已有的春饼、粽子、重阳糕外,又增添二月十五的涅盘兜、重五的如意圆、伏日的绿荷包子、中元的孟兰饼、腊日的萱草面。筵席的点心方面,一是多,二是小巧,象宋皇寿筵中便有双下驼峰峰角子、蜜浮酥捺花、白肉胡饼、太平(饣毕)(饣罗)等10余款;而《韦巨源食单》则有贵妃红、汉宫棋、玉露圆、金铃炙20等多品。食疗点心多载入医籍,知名度高的是神仙粥、牛髓膏、五味子汤和生姜末馄饨等50余种。

第五,少数民族面点传播快,中外面点进行交流。这时,契丹的年糕、金的软脂、西夏的花饼、蒙古的溯罗脱因、维吾尔的天花包子,回回的哈儿尾、女真的高丽粟糕等都在中原流传;同时中国面点东传日本、西传意大利,东南亚的婆罗门轻高面和西域的搭纳等也传入中国,饮市场相当活跃。

四、面点体系的形成。

中国面点发展到明清,出现了第三个高潮。其表现一是制作工艺的深化。不仅出现质地优异的“飞面”和澄粉,发酵方法与油酥面团完善,发明肉冻等特殊馅料,而且成型方法多达30余种,并采用混合加热法成熟。二是花式繁多,新品迭出。一方面旧有品种不断扩充花色(象面条就推出抻面、刀削面、五香面、八珍面、伊府面、担担面、油泼面、鹅面、鱼面等40多个花色),相继载入各种笔记或食谱;另一方面,地方小吃脱颖而出,以特色风味独领风骚(如金陵薄皮包、淮扬三丁包、苏杭汤团、闽粤土笋等冻、湘鄂豆腐干、马蜀红油水饺、云贵饵丝、松沪南翔馒头、徽赣鸟饭团、冀豫四批油条、甘宁泡儿油糕、京津狗不现包子、秦晋羊肉泡馍、冀豫四批油条、甘宁泡儿油糕、内蒙哈达饼、西藏的推、新疆的抓饭等。三是节令点心定型和筵席的点心的规范化。在节令点心中,几乎二十四节,节节有食,月饼有几十种,腊八粥各地不同;在筵席点心中,祭筵有供点,婚筵有喜点,寿筵有寿点,茶果席有茶占,满汉全席有套点,东南西北,各成章法;特别是在民族酒筵中,民族点心五光十色,风情浓郁。

在这种情势下,中国面点体系初步形成。面点有京式、苏式、广式三大流派;小吃有北京、天津、山东、山西、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广东众多分支;点心有北京宫廷御点、山西民间礼馍、苏州市肆粉点、无锡太湖船点、扬州富春茶点、上海南翔花点、广州早茶细点、杭州灵隐斋点、回民开斋节点、满族敬神供点、蒙古毡房奶点、藏胞标花酥点等著名的系列,百花齐放,五彩纷呈。

五、面点生产的革新

辛亥革命之后,由于世界食品科技迅猛发展,饮潮流不断变化,以手工方式生产的中国传统面点面临着挑战。为了在竞争中图强,面点生产工艺努力革新。首先是注意选用新型原料,如咖啡、蛋片、干酪、炼乳、奶油、糖浆以及各处润色剂、加香剂、膨松剂、乳化剂、增稠剂和强化剂,提高面团和馅料的质量,其次是近照营养卫生要求调整配方,低糖、低盐、低脂肪、高蛋白、多维生素与矿物质;大力开发健美面点、滋补面点、食疗面点和特殊工种的营养面点。第三是积极使用现代机具(如原料处理机具、成型机具、熟成机具、包装机具等),改善成品的外观与内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第四是开展科学研究,培训技术人材,出版面点书刊,活跃做到配方科学化、营养合理化、生产机械化、风味民族化、储存包装化和食用方便化。这样,面点在饮食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愈来愈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形成远古酒事活动的俗尚和风格。随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经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观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内容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其形式生动活泼、姿态万千。

酒与民俗不可分。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期满日、庆功祭奠、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成为中心物质。农事节庆时的祭拜庆典若无酒,缅情先祖、追求丰收富裕的情感就无以寄托;婚嫁之无酒,白头偕老、忠贞不二的爱情无以明誓;丧葬之无酒,后人忠孝之心无以表述;生宴之无酒,人生礼趣无以显示;饯行洗尘苦无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情怀无以倾述。总之,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

早在夏、商、周三代,酒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礼仪风尚就已紧密相连,并且公式化、系统化。当时,曲蘖的使用,使酿酒业空前发展,社会重酒现象日甚。反映在风俗民情、农事生产中的用酒活动非常广泛。

夏代,乡人于十月在地方学堂行饮酒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友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七月(豳风)》)此诗描绘的是一幅先秦时期农村中乡饮的风俗画。在开镰收割、清理禾场、农事既毕以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屠宰羔羊,来到乡间学堂,每人设酒两樽,请朋友共饮,并把牛角杯高高举起,相互祝愿大寿无穷,当然也预祝来年丰收大吉,生活富裕。

周代风俗礼仪中,就有冠、昏(婚)、丧、祭、乡、射、聘、朝八种,大多又酒冠其中,有声有色。例如:男子年满二十要行冠礼,表示已成为成年人,在冠礼活动中,“嫡子醮用醴,庶子则用酒”(《中国文化史》),庆贺自己走向成熟。此间无论是味菁的醴,还是味浓的酒,都成为祝福生命的圣水。

周代的婚姻习俗,已经走向规范化、程式化,由提亲到完婚,已形成系统,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讲究,男子若相中某一女子,必请媒提亲,女应允后,仍有纳采、问名、纳吉等过程。婚期至,“父醮而命之迎,子承命以往,执雁而入,奠雁稽首,出门乘车,以俟妇于门外,导妇而归,与妇同牢而食,合卺而饮。”新婚夫妇共同食用祭祀后的肉食,共饮新婚水酒,以酒寄托白发到老的愿望。周代时兴射礼,虽等级有三,但“凡射,皆三次,初射三耦射;再射三耦与众耦皆射;三射,则以乐节射,不胜者饮。”酒在射礼中成为败者的惩罚之物,情趣无穷。

周代乡饮习俗,以乡大夫为主人,处士贤者为宾。活动过程中,“凡宾,六十者坐,五十者立”。饮酒,尤以年长者为优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其尊老敬老的民风在以酒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中有生动显现。

三代风俗礼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它“集前古之大成,开后来之改政”(《中国文化史》,传承沿袭,不少风俗现象仍保留至今,近现代民间习尚的婚礼酒、丧葬酒、月米酒、生期酒、节日酒、祭祀酒等等,都在周代风俗文化的“八礼”中寻到源。

时推风移,民谷活动因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其内容、形式乃至活动情节均有变化,然而,唯有民俗活动中使用酒这一现象则历经数代仍沿用不衰。

生期酒:老人生日,子女必为其操办生期酒。届时,大摆酒宴,至爱亲朋,乡邻好友不请自来,携赠礼品以贺等。酒席间,要请民间艺人(花灯手)说唱表演。在贵州黔北地区,花灯手要分别装扮成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等八个仙人,依次演唱,边唱边向寿星老献上自制的长生拐、长生扇、长生经、长生酒、长生草等物,献物既毕,要恭敬献酒一杯,“仙人”与寿星同饮。

婚礼酒:提亲至定亲间的每一个环节中,酒是常备之物。打到话(提媒)、取同意、索取生辰八字,媒人每去姑娘家议事,都必须捎带礼品,其中,酒又必不可少。婚期定下,男家又酒肉面蛋糖果点心一应俱全,躬请姑娘的舅、姑、婆、姨,三亲四戚。成亲时,当花轿抬进男家大院,第一件事就要祭拜男家列祖列宗,烧酒、猪头、香烛摆上几案,新人双脆于下,主持先生口中念念有辞,最后把猪头砍翻而将酒缓缓洒于新郎新娘面前。之后,过堂屋拜天地,拜毕,新人入洞房,共饮交杯酒,寄托白头相守、忠贞不二的爱情。洞房仪式完毕,新人要双双向参加婚礼酒宴者敬酒表示致谢,此时,小伙们少不了向新婚夫妇劝酒,高兴起来,略有放肆,逗趣、玩笑自在其间,婚礼酒宴充满民间特有的欢乐情趣。

月米酒:妇女分娩前几天,要煮米酒1坛,一是为分娩女子催奶,一是款待客人。孩子满月,要办月米酒,少则3、5桌,多则2、30,酒宴上烧酒管够,每人另有礼包1个,内装红蛋、泡粑等物。

祭拜酒:涉及范围较宽,一般有两类,一是立房造屋、修桥铺路要行祭拜酒。凡破土动工,有犯山神地神,就要置办酒菜,在即将动工的地方祭拜山神和地神。鲁班是工匠的先师,为确保工程顺利,要祭拜鲁班。仪式要请有声望的工匠主持,备上酒菜纸钱,祭拜以求保佑。工程中,凡上梁、立门均有隆重仪式,其中酒为主体。二是逢年过节、遇灾有难时,要设祭拜酒。除夕夜,各家各户要准备丰盛酒菜,燃香点烛化纸钱,请祖宗亡灵回来饮酒过除夕,此间,家有以长幼次序磕头,随及肃穆立候于桌边,三五分仲后,家长将所敬之酒并于一杯,洒于餐申述四周,祭拜才算结束,全家方得起勺用餐。在民间,心有灾难病痛,认为是得罪了神灵祖先,于是,就要举行一系列的娱神活动,乞求宽免。其形式仍是置办水酒菜肴,请先生(也有请花灯头目)到家里唱念一番,以酒菜敬献。祭拜酒因袭于远古对祖先诸神的崇拜祭奠。在传统意识中,认为万物皆有神,若有扰神之事不祭拜,就不会清静。(祭拜酒中的一些现象,因属糟粕一类,在民众中已逐渐消失。)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公元964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 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 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关于义乌传统文化和义乌传统文化手抄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