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深圳传统民俗文化(深圳有哪些民俗文化)

2、深圳民俗文化3、深圳有哪些民间习俗4、深圳有什么民俗风情5、深圳的元宵节习俗6、深圳的习俗深圳人的风俗习惯是什么?这就造成了深圳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深圳过年习俗也就显得极其别致而多样。深圳原住民也称春节为过年,农村进入农历腊月中旬便作准备,如舂年糕粉、做新衣裳、买新鞋新帽、理发等。家家户户在灶君神位前烧香点烛,妇女们开始...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深圳传统民俗文化,以及深圳有哪些民俗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深圳人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深圳与各地一样,保留着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从历史看,6000多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开拓,1700多年前,东晋王朝在此设立郡县,600多年前南头古城和大鹏所城在此兴建,300多年前大批客家人在此定居繁衍,深圳的前身宝安县,本土居民广府和客家两大民系兼而有之,还生活着部分家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深圳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塞外江南数百万的建设大军,从而带来了全国几乎所有区域的文化。这就造成了深圳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因而,深圳过年习俗也就显得极其别致而多样。

本土传统习俗

跟全国一样,深圳原住民也称春节为过年,农村进入农历腊月中旬便作准备,如舂年糕粉、做新衣裳、买新鞋新帽、理发等。23日至25日叫“入年卦”,为送灶君上天庭之日,家家户户在灶君神位前烧香点烛,有的还备糖饼、茶果恭送,委托灶君向玉皇大帝报告一年来善恶行为,并代为本宅祈求赐福。妇女们开始忙着摘茶果(糕点)叶、洗家具等。这一天起,有许多禁忌,如不准说粗话、撒谎等。

年三十(除夕)下午开始过年,贴门神、春联、接灶君入宅,宰鸡杀鸭,用三牲(鸡、鱼、猪肉,下同)、白米饭几碗(配以筷子)、茶、酒等,插上香烛,拜祭天地、祖先。晚餐一家吃团年饭,外出家人无要紧事都要回来团聚吃饭。外人则不会接受请吃。是晚,全家洗澡要洗“大吉水”(用桔皮、柚叶等),边洗边说几句大吉大利的话,洗完后,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入夜家家户户开始点年光灯,日夜不熄,直至年初三。

年初一(正月初一)午夜零时,各家要到祠堂烧头香,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上午饭吃素,以粉丝、红枣、腐竹等为菜肴,生菜肯定是要吃的,过去有钱人家还吃发菜,取谐音发财。这一天严禁杀生,不拜神,还忌送钱物给别人。

年初二,称“开年”,开始开戒宰杀三鸟。同宗族的亲友、邻居等互相串门贺新年,给小辈们派“利是”。舞狮队、麒麟队也开始出动,到各村参拜,进行武术表演。

年初四,是探亲日,出嫁妇女纷纷回娘家探亲。

年初五,“出年卦”,虽然还弥漫着新年气氛,但高潮已过,人们开始新一年的工作或农事。

年一直过到元宵。元宵节俗称灯节,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有做汤圆(糖丸)吃的习惯。在农村,各家各户入夜在大门上挂灯,孩子提着各式各样的彩灯穿街走巷玩耍。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还将特地举行添灯仪式,在祠堂挂彩灯至正月尽,叫“点灯”。有的地方选在正月上旬。建国后此习俗取消,80年代末又有所恢复。

游艺民俗

老深圳住民尤其是原宝安县住民春节期间,会举办各种民间舞蹈,主要有狮舞、麒麟舞、龙舞、鱼灯舞等,分布在各个乡镇。其中以狮舞、麒麟舞和龙舞较为普遍,也最具地方特色。狮舞和麒麟舞是以语属而分布的。粤语属的新安、福永、沙井、松岗、公明等地多兴狮舞;客语属的观澜、龙华、龙岗、横岗、坪山、坪地、石岩、葵涌等地则以麒麟舞为多。

狮舞、麒麟舞寄托着带来吉祥如意,驱除妖魔邪恶的愿望。表演队伍庞大,配以大锣大鼓,又兼有刀、枪、剑、戟武术场面,声势浩大。每逢过年过节,喜庆吉日,醒狮、麒麟队穿村过户,或在空旷场地表演,或在村中逐家挨户相邀上门舞拜。狮舞在表演上分“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主要表现狮子的温驯神态,有酣睡、舔毛、抖毛、搔痒、打滚等稳静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跃、跌扑、走梅花桩、采青、踩球等高难动作,形神酷似、惟妙惟肖。

麒麟舞的表演动作与狮舞极为相似。按传统舞法的下山、采青、嬲花园过程中,均采用酣睡、苏醒、搔痒、抖毛、舔毛、腾跃、跌扑、上竿、戏耍等动作,其神态生动逼真。

龙舞分“布龙”和“火龙”两种。“布龙”流行于布吉、平湖、观澜、石岩、公明、龙华等镇。“布龙”身长4丈余,全身用布和铁丝制作而成,身腹设有持杖,一般由8人至12人持杖,表演龙的各种腾跃、翻滚、俯拜等舞蹈动作,活灵活现。这种龙舞,人们视为能带来吉祥佳兆,所以多在春节期间表演。“火龙”(又叫草龙)只流行于宝安东部南澳镇的渔民区。清末民国之初,由于地方上发生霍乱病,无法医治,不少渔民丧生,因迷信思想所致,认为冲撞了邪魔,要请龙王驱邪除魔。故用稻草制成龙形,长约4丈,分成十数节,每节有一持杖为表演者使用,龙眼置以发光电灯泡,龙身遍插香火。每年正月初二晚进行表演。火龙活动时,各家各户点燃炮竹、烟花,火龙凡经各户大门前则三大拜,然后往一开阔场地表演各种龙舞姿态及武术,火龙翩翩起舞、处处火树银花,十分热闹壮观。随着“巨龙”游动,乐队敲锣打鼓,穿街过巷。龙身舞动之时,上下闪闪发光,犹似一条火龙在翻腾动荡。舞草龙是南澳渔民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舞龙者的豪气、观舞者的热烈,构成了一幅宏大、欢腾的画面。

深圳民俗文化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沿海地区,珠江口之东。东临大鹏湾,西接珠江口,北靠东莞、惠州两市,南邻香港,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全市面积2020平方公里,而深圳经济特区是从深圳市划出的六分之一的狭长地带,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是除海南省外最大的经济特区。

深圳的气候特征适合常年开展旅游,属于亚热带气候,风清宜人,降水丰富。

深圳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物古迹丰富,风景名胜为数不少,如晋、隋时代的古庙,唐代的海光寺、灵渡寺等。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后,旅游业发展十分迅猛。除历史悠久的古迹外,新建的旅游景点及设施也独具魅力。如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和民俗文化村,以回归自然为特色的野生动物园,具有南中国海独特魅力的大、小梅沙度假区……各类各色,异彩纷呈。

深圳这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如今已经成为屹立在中国南海之滨的一颗明珠。

深圳位于中国南部沿海,毗邻香港,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面积19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0多万。

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具有浓郁的现代滨海城市特色,常年阳光普照、繁花似锦。近年来,深圳先后被中国政府和国际有关机构评为"国际花园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环境保护全球500佳"

建市仅20多年,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经济繁荣、法制健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中西文化在这里融汇交流,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分布在城市中的关山月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深圳大剧院、深圳书城等各具特色。将于2004年下半年投入使用的深圳音乐厅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深圳的文艺活动精彩纷呈,“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大剧院艺术节”等在海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深圳青年艺术家李云迪获得第十四届肖邦国际纲琴比赛第一名。

位于深圳龙岗区的大芬村是远近闻名的“油画村”,小小的村子里有100多家油画公司、700多间画廊以及2000多名画家,每年创作出大量的油画销往世界各地。

深圳将发挥现有的文化优势,建设“两城一都”,即建设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和设计之都。

深圳有哪些民间习俗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来的~与其问深圳有什么习俗,不如问广东有什么习俗呢、

其实有很多 ,就讲生活中平常的吧。

1.广东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

早上见面,往往以“饮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吗”)作为问候,可见对饮茶的喜好。

饮茶是广东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

宵夜是广东人的生活习俗,一般是晚间十时以后,故名“宵夜”,或叫“夜宵”。宵夜的方式因人而异:有的晚上自己动手煮食;有的单独或邀三五知己好友到街边大排档或茶楼食肆的夜市中进食,因而市里渐渐地形成了多条“夜食街”,以及各个茶楼酒店中的“夜市”茶楼

2.饮凉茶也是广东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 所谓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3.农历七月十四,也就是我们广东人说的“鬼节”每当这晚,家家户户是要在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之间,上坟,拜祭祖先亲人等,再选一天亲人团聚,摆上一桌丰盛的菜肴,在吃饭前有专人为先人摆好碗筷、倒酒、拿筷子、添饭、倒茶等一系列仪式,还要烧纸,最后大家再吃饭。

4.饮“功夫茶”

广东人在闲暇时以饮“功夫茶”为乐趣。

饮“功夫茶”原来在潮汕地区盛行,现已在广州城大行其道。“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般大,薄胎瓷,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则选用乌龙茶。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得实实的。据说压得越实茶的香味越浓,越醇。水最好是经过沉淀的,或是矿泉水。沏茶时要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斟茶时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茶之时,一面品茗一面谈天说地,这叫做“功夫”。

等等之类的咯。还有中秋节赏月,重阳节喜爱登高,新年的一些传统习俗,真的挺多的。不过深圳一个文化交融的城市,只要你生活在这,相信你能慢慢体会它的特有的风土人情和魅力、

深圳有什么民俗风情

深圳除了移民文化,也有深厚的本土传统文化。过年时,舞龙、舞狮、舞麒麟是深圳传统年俗不可或缺的一份喜庆。舞麒麟跟舞醒狮有点类似,都是一个人掌握麒麟头,另一个人掌握麒麟尾,醒狮讲究跳跃,所以狮头要小个子,麒麟讲究威武生动,因此麒麟头要大个子。麒麟长度比醒狮长,鼓点、节奏、伴奏乐谱都复杂得多。 深圳是座移民城市,各地风俗习惯都有;如果一定要说本地原有的,有客家的民俗风情。

深圳的元宵节习俗

1、宝安区 雄狮献瑞有绝活

逢年过节,宝安人民都喜欢舞狮庆贺。除了福永醒狮,宝安区松岗街道一直有舞七星狮的习俗,出过许多舞狮高手。《松岗七星狮舞》荣登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极具浓郁鲜明的岭南地方特色。

2、福田区 大盆菜里聚乡情

福田“大盆菜”是一种流传于深圳市福田区下沙村、石厦、新洲、沙嘴等15个城中村的元宵节习俗。元宵佳节,同村乡亲、居港同胞、海外乡亲和社区来深建设者同吃团圆的“大盆菜”,凝聚亲情乡情。

从1995年的650席,发展到2000年的2500席,最多的一次有两万多人同吃“大盆菜”。2002年创下3800席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最大规模民间宴会———大盆菜宴”。

3、坪山新区 迎祥纳福舞麒麟

三羊开泰送吉祥,麒麟献瑞闹元宵。坪山舞麒麟,远近有名。坪山是客家人聚居地,传承了先辈的舞麒麟习俗,2013年,坪山舞麒麟入选广东省非遗名录,并成立了坪山麒麟协会。

4、南山区 擂茶美味又营养

南山本地人喜欢吃擂茶。首先将花生、芝麻、黄豆炒熟,加上茶叶在“碾钵”里擂成粉末,调上盐、鸡精,泡上开水;然后把在锅里炒好的虾米、鱿鱼、肉粒、豆腐干、爆米花、芥蓝、生菜、大葱等碎粒菜料,盛在汤碗里,浇拌上擂好的茶,就成了美味可口的擂茶了。

5、罗湖区 添丁点灯祈平安

每逢农历正月初九,是罗湖区南湖街道向西村张氏祠堂的点灯日,这时,向西村中去年添了男丁的张姓家庭就会带上新生男婴,来到祠堂点灯。每年的大年十五是“添丁点灯”的完灯日,在大年初九点灯日点灯的家庭会将灯请回家中,讨个好兆头。

6、盐田区 客家民俗舞鱼灯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中英街上的沙栏吓村,不仅传承了客家传统民间文化,充满文化元素,而且舞姿独特、观赏性强,凸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

深圳的习俗

深圳民俗文化概述

舞草龙

舞草龙是南澳镇极具特色的风俗。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渔民小伙子用草扎成“巨龙”,一节节加起来后长达二三百米,再在这条“巨龙”身上插满燃烧的香火。随着“巨龙”游动,乐队敲锣打鼓,穿街过巷,声威极为壮阔。龙身舞动之时,上下闪闪发光,犹似一条火龙在翻腾动宕。草龙所经之处,围观者甚众,秩序井然,燃放烟花炮竹,祈求紫气常临、如意吉祥、兴旺发达,一派节日喜庆景象。舞草龙是南澳渔民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舞龙者的豪气、观舞者的热烈,构成了一幅宏大的,生机勃勃、万众欢腾的画面。舞草龙既是渔民企盼一帆风顺、生活富足的心理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大众乐于参与的健身运动,因而盛行至今且一年比一年热闹。

舞麒麟

舞麒麟一般分2个部分,一是麒麟舞表演,伴着锣鼓钗的强烈节奏,以及唢呐音乐和一阵阵鞭炮声,时而腾空跃起,时而弯步前行,全套舞下来有十节,舞出了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旧时村民驱邪趋吉、祈求平安、吉祥的愿望。二是武术表演,各式拳、腿、棍、刀、叉、剑、戟、耙、三节棍、擂锤等表演武艺高超,身手娴熟。麒麟舞具有岭南民间浓厚喜庆的民俗特征和崇尚礼义谦让的优秀文化传统,对研究当地客家民风民俗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麒麟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表演,对增强传统节俗文化内涵,拓展旅游事业,发展经济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水上迎亲舞

水上迎亲是龙岗区南澳渔民——疍家人的一种婚礼习俗。自古以来,南澳的渔民娶亲,婚礼都在海上举行。由于明朝时中国的航海业和渔业比较发达,渔民生活也相对富足,渔民们为把婚礼办得隆重,逐渐形成水上迎亲的舞蹈,这种渔家婚娶时的传统舞蹈起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南澳疍家人娶亲时,新郎家的船泊左边,新娘家的船泊右边,船头对船头,而且要求新娘家的船头要高过新郎家的船。船身要挂三角旗、挂长礼炮、挂喜帐,船门头上还要贴上喜字和一帆风顺的大红字,船上锣鼓喧天、炮竹声声、热闹非凡。解放后渔民们陆续在岸上盖房,故此传统迎亲习俗,慢慢地转移到了岸上。迎亲队伍从最初时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150多人。划船队员多为渔家闺秀、大嫂姑婶,她们的动作模拟出海摇橹姿态,新娘新郎站在队伍的中间偏后位置,伴郎伴娘手打花伞站其左右。如今,疍家的这一习俗被南澳街道文化站编成了富有艺术特色的水上迎亲舞。这个舞蹈人数众多,场面宏大,将水上人家婚礼的动作、习俗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历年的文艺表演中都受到人们的好评。

福永舞龙狮

福永是个历史悠久的名镇,其风俗活动渊远流长且种类繁多,其中以划龙舟、舞龙狮和唱大戏为主。从清朝嘉庆年间起;这三种主要的风俗一直流传百年年盛行。到了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只有舞龙狮的传统风俗沿袭至今并成为最主要的庆祝活动,而划龙船和唱大戏已不大流行。每年的春节、元宵、端午、重阳等重大节日和迎亲嫁娶、企业开张等重大活动时,都要大张旗鼓地舞龙狮助兴庆贺。由于福永舞狮活动极为盛行而成为深圳显著名的舞狮之乡。现全镇共有6支舞狮队,每队都有四、五十人,十几个狮头,鼓乐齐全,并且每支舞狮队都有大量的钢叉和狮迷。每逢舞狮比赛,助威声、叫好声震撼天地,场面极为喧闹。1962年塘尾村建成了舞狮馆,设备齐全,专供舞狮队训练和表演。1987年在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上,塘尾村舞狮队以绝对优势耶得总分第一而勇夺桂冠。其舞狮队雄壮的气势,道劲德洒的动作,清新独特的造型和色彩纷呈的场面给全省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西乡抢炮 

“抢炮”、“领炮”、“还炮”是西乡地区较为流行的风俗活动。这个风俗寄托了广大人民对大吉大利、享受幸福的渴望情怀。所谓“炮”,是一幅双面玻璃镜镶在镜座上,镜面绘有西乡人民顶礼膜拜的北帝爷圣像,并设置有龙凤和骷髅等吉祥物加以点缀,还附有“龙凤呈祥”、“万事谐(如)意”等吉祥话语,设计十分精美,做工相当考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上午,西乡附近的八乡村民云集而至,在西乡河的大沙滩上(现西乡戏院处)举行“抢炮”活动。这时沙滩上人海如潮,摩肩接确,旗旗飘展这天蔽日,鼓炮齐鸣,一片欢闹气氛,场面极为壮观。每当箭炮冲天,带有编号的炮花从天降落时,人们如潮水般涌至地花落地处,争抢带有编号的炮花以求大吉大利。幸运的人们抢到带有编号的地花后;可到北帝庙“领炮”,即领到与炮花编号相同的一幅双面玻璃镜抬回家供奉。抬镜的人因为自己的幸运而洋洋自得,供奉时更是谦恭虔诚,以求一年的吉利。到来年二月二十八日,又把“炮”抬回北帝庙,名为“还炮”。再过几天,又将进行新一轮的“抢炮”活动。

下沙大盆菜

下沙人吃“大盆菜”源自宋代,延续至今已有500年历史。明、清两代,当地人称为“新安盆菜”(新安即今宝安),当时吃盆菜用木盆盛菜,一桌用一个木盆,一张八仙桌,四条长凳,八人一桌,俗称“吃盆菜”。后来下沙人丁兴旺,生活越来越富裕,闹元宵的人越来越多,就改称为“大盆菜”。“大盆菜”现用不锈钢盆,盆里有十五种菜,包括煎蚝、鸡、鸭、猪肉、炸鱼、油豆腐、支竹、牙茹、鳝干、肉皮、云茸、冬茹、芹菜、萝卜等。十几道菜一层层放入盆中,最上面一道菜是鸡鸭,寓意飞鸟归巢。大盆菜象征“百鸟归巢”,团圆富贵,企盼来年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每逢喜庆及红白喜事需要宴请宾客,主人家便请专业厨师制作盆菜供客人享用。一盆菜吃完,宴席就结束。下沙族人自立村以来就有“元宵”节吃“盆菜”的传统,每到正月十五,搭“灯棚”,点花灯,唱粤剧,全村老少欢聚一堂,很是热闹。

平乐郭氏正骨医术

平乐郭氏正骨医术源于河南省洛阳市平乐村,深圳平乐郭氏正骨是这个传统医学流派的重要分支。1985年,被后人尊称为“大医”的郭春园来深创建平乐医院,大力传播平乐正骨医术,并和弟子、学生在20余年间救治了上百万名骨伤科患者。平乐正骨医术已经成为国内业界公认的骨伤科重要流派,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手法。其中,采用“平乐郭氏正骨八法”治疗四肢骨折无切口、损伤小、恢复快;采用平乐郭氏脊柱侧搬手法治疗小关节紊乱,有立竿见影的疗效;运用平乐郭氏推拿按摩手法、中药熏蒸、牵引等方法治疗颈椎病、腰椎盘突出、急性腰扭伤等诸多病症疗效显著。2007年1月,平乐郭氏正骨医术入选深圳市第一批市级保护名录;2007年5月,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保护名录,并于该年6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龙岗舞龙

深圳龙岗以龙得名,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龙乡。在这一带的客家人,一直把龙当做吉祥物,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都有舞龙、舞狮、舞麒麟的传统习惯,为节日增添喜庆和欢乐的气氛。舞龙做为民间艺术活动的项目有300年的历史,有较强的地方色彩,由此延伸的"龙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龙为主题的公园、广场和雕塑层出不穷。在龙岗区建起的一座中国目前唯一以龙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总投资1个亿。舞龙队经常出国访问表演,先后到过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曾荣获中国首届"舞龙精英赛"优胜奖等。全镇有舞龙、舞狮、舞麒麟队55支;经常参加的人数为960人;每年活动天数为130天;每年组织舞龙表演100次。

大鹏军语

来到大鹏地区,人们首先接触到的,往往是当地人那种独特的方言。乍一听,“大鹏军话”似乎是广州话(白话)与客家话的简单的混合体,其实不然。“大鹏军话”虽然在语音、语法、词汇诸方面,与广州话比较接近,又有许多成分与客家话几乎完全一致,但这种特征,只不过是近代以来这两种外围方言对原有“大鹏话”所施加的巨大影响的结果而已。“大鹏军话”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独特语调,当地人称之为“千音”,其来源却是十分独特。原来所谓大鹏城,本是明朝初年修筑的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城内外居住的军队与家属至少有二千人,而周围数十里范围内人烟稀少,这里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附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来自天南地北的官兵们突然聚集到一处巨大的军营堡垒中,内部交流必须使用一种当时的“普通话”。久而久之,这种“普通话”逐渐定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军营专用言话系统。在古文献中,这种话被称这“军语”或“军话”,用现代语言学术语讲,就是这里形成了一个“军语方言岛”。经过几百年的世道沧桑,大鹏“军语方言岛”侥幸地在某种程度上被保存了下来,并经过几番变化,成了今天的“大鹏军话”。

渔灯舞

盐田区的沙头角渔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在沙头角、盐田、香港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渔灯舞以它独具特色的艺术,经过200多年的历史沿袭,流传至今。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的渔灯舞始于明末清初,每当新春、元宵等传统佳节,渔民都以“渔灯”为道具,配上音乐、锣鼓,时而盘旋起舞,时而腾挪跳跃,其舞姿粗犷、优美,曲调悠扬悦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风格独特,且形式简单易于表演,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因而世代相传、久盛不哀。每年元宵节前,渔灯舞与麒麟舞交融在一起,组成欢闹非凡的灯会,为传统节目增辉添彩。渔灯舞伴奏以锣鼓为主,配以唢呐、笛子、二胡等乐器,在热闹的鼓乐声中,鱼子龟孙、虾兵蟹将款款而行,之后随着紧锣密鼓声进入狂舞。渔民们利用民间武打的弓步、马步和鱼跃虾跳的动作,表演出一套套追鱼、捕鱼、吃鱼的行动场面,情节短小精悍,情趣盎然。

石岩客家山歌

石岩街道的族群以客家人占绝大多数。当地人热爱歌舞,是有名的歌舞之乡,客家山歌更是闻名遐迩。据当地人介绍,客家山歌歌词基本上是四句和五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往往是即席而唱,脱口而出,唱得情深意切,男女对唱便属典型例子。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富有变化,演唱艺术上,客家山歌继承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直叙、比喻、双关、歇后、夸张、叠字等手法。种类和体裁上有山歌号子、爱情山歌、尾驳尾、戏谑歌、虚玄歌、逞歌、猜谜、哀歌等。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赋体山歌、比喻山歌、起兴山歌、叠字山歌和双关山歌等。

凉帽遮羞

大鹏人操客家方言,保持着客家风俗。大鹏妇女素有戴凉帽的习俗,不论冬夏。其凉帽是用竹条和布料做成的,先把竹条用火烧烫一下,这样可使竹条更柔韧,然后用劈刀把竹条分成竹篾,织成圆圈,中间穿孔,竹蔑周围用布条缝挂。其他客家妇女的凉帽是用黑布条缝挂,而大鹏妇女的凉帽用蓝士林布条,所以戴起来也显得更秀气、更妩媚。这种戴凉帽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说,过去妇女要严守“妇德”、“妇容”,不能抛头露面,但客家妇女为环境所迫,南迁之后要跟男人一样出门干活,上山打柴,下田插秧,赶场赶圩,亲戚出入,为了“遮羞”,便戴上这种凉帽。妇女戴上凉帽,自己可以看清别人,而别人却看不清自己,很有点面纱的味道,也给自己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美感和风韵。同时,戴凉帽既轻便又可防太阳辐射而凉爽,因此世代相传,一直流行至今。

赛龙舟

龙岗有一半处在大鹏半岛,其中葵涌﹑大鹏﹑南澳三镇邻海。当地居民均有赛龙舟的习俗,尤其是处于半岛顶端的南澳镇,常在传统的端午节期间与隔海相望的香港同胞举行龙舟比赛。近年来,大鹏湾的龙舟赛事更是频繁,气氛十分活跃。1998年,由龙岗区委区政府牵头举办的龙舟邀请赛,有来自各地包括香港的二十多支队伍参加。如今,在南澳镇这个风光旖旎的海湾,每年都有一次规模盛大的龙舟比赛。每次比赛总有不少隔海相望的香港同胞组队参加。龙舟比赛成为沟通深港两地人民感情,加深两地友谊的载体,在促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深圳传统民俗文化和深圳有哪些民俗文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