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传统文化老师简介(传统文化主讲老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老师简介,1、巩法根简介2、国学一贤老师的简介3、中华传统文化论坛陈大惠是什么人团队都是什么人4、书法老师简介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有那些老师?6、传统文化道德讲坛的老师都有哪位巩法根简介专写福寿的著名书法家——巩法根巩老师简介:书写其家人永久收藏的书法作品。巩法根万寿书艺研讨会。他书写的百福、百禄、百寿、百...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老师简介,以及传统文化主讲老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巩法根简介

专写福寿的著名书法家——巩法根

巩老师简介:

巩法根老师1949年出生于北京,现为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书协副秘书长,北京长寿书画院院长。幼时涂鸦,少年临帖,六十年代末从军。从七十年代起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军、地、市、部级中国书画艺术大展和比赛,部分作品被收入“新世纪当代艺术家名录”、新世纪中国名家书画“、“现代名家精品”等集册。很多作品被香港、台湾同胞及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以及前苏联等国际友人收藏,并先后两次受毛泽东家人特邀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110周年”书写其家人永久收藏的书法作品。

巩法根老师从六十年代初开始收集中国的“寿”字,历时四十余载,现已收集形态各异、结构各异的“寿“字两万多个,并用金体小篆书写在瓷青宣纸之上,创作了一幅两百余米长的“华夏万寿长卷”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整理了一份珍贵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受到海内外学者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曾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韩国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2007年6月中国中央国礼艺术研究院在北京故宫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举行了“巩法根万寿书艺研讨会。

几十年收集“寿”字的经历使巩老与“寿”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他专注“寿”字的研究,他书写的百福、百禄、百寿、百喜、十二生肖百字图以及诸多汉文字的百字图深受各界人士喜爱,书画界人士热情的称呼他为“专写福寿的老人”,甚至亲切的称巩老为长寿使者、“寿”王等。

巩老自幼喜爱书法,从六十年代初开始收集中国的“寿”字,历尽四十载春秋,孜孜不倦,挥毫泼墨塑华夏万寿情。

巩老的中学时代正值文革时期,当时中国人最时尚的服饰是“佩戴毛主席像章”,最流行的语言是“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的概念在巩老的脑海中逐渐形成,小小少年的心中充满了疑问,“万寿”是个什么概念,一万个“寿“字?出于好奇和对书法的热爱,巩老踏上了对中国传统寿文化的寻觅和探索之路,

六八年巩老应征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由于工作需要巩老经常出差,这对收集“寿”字帮助很大,每到一个地方,只要有机会,就去寻找“寿”字,不管是寺庙、祠堂、碑林还是书籍、服装、折扇、宝剑、瓷瓶、瓦罐只要有“寿”字巩老就会临摹下来,然后回到家仔细揣摩。

转业到地方后巩老对“寿”字追求更加痴迷,不管何时何地,只要听到有关寿字的信息,就会不辞劳苦的赶过去。巩老追逐寿字的旅程全部加起来可以绕地球两圈半,翻阅过的书籍可以说不计其数,历尽四十度春秋,寒来暑去巩老收集到形态各异、结构各异的“寿”字两万多个,这些字体优美的“寿”字,或丰肌润厚,或大巧若拙,或道往天成,或如松似鹤,或雍容华贵,或美人婵娟……,又历时两年校对整理并用金墨小篆亲笔手书创作了一幅长达两百多米的《华夏万寿长卷》。为中华民族铸就了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厚礼,为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献上了一份无价之宝藏。

巩老收集并书写的“寿”字涵盖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河流山川、花鸟鱼虫、动物草木、八卦占卜等各种大自然中的景物和生态。有姓氏寿、花鸟寿、鱼虫寿、龟蛇寿、风雨寿、星辰寿、山川寿、八卦寿等,还包括历朝历代帝王将相、哲人名贤以及近代名人贺寿时写过、用过的“寿”。

在中国5万多个汉字里,“寿”字的使用频率非常之高,从甲骨文开始就被人们广泛运用,它字意吉祥且体态多样,很多文人墨客用以书写“寿”字来表达对人类生命长青的恭贺、赞美和希冀。寿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粹,它如此繁多美妙的写法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达到的。他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

“寿”字寄托着人们的期盼、祝福贺向往,运用“寿”字的褒意,以示招福纳详,期盼追求人生高龄长寿,健康如意,已成为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约定成俗的社会风尚,老而为寿,寿而为尊,尊而为贵,贵而为福。

《华夏万寿长卷》刚一问世就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外国友人甚至不辞劳苦远道而来观摩,赞美赞叹声不绝于耳、多家媒体给予了报道。

九九之尊,寿为大,《华夏万寿长卷》的问世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精神得以升华。

尊重长者,孝敬老人,祝福呵护老人长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人性、人情味的一个主题。中国“寿文化“的“磁场”引力巨大,他所形成的伦理规范被中国人广泛认同,被视为高尚的道德律令。老人的幸福长寿是国家、社会以及家庭安宁祥和的一个重要标志。

现在弘扬“寿文化”,适逢其时。中国已步入老龄社会,如何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一个全社会都须密切关注和认真对待的大问题,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安康,我们有条件让老人得到更多的温暖、健康和欢乐,“寿文化”会酿造出更令老人们甘之如饴的美酒!

巩老真心祝愿天下所有善良的人们生活的幸福、和谐、健康、长寿!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几十年收集“寿”字的经历使巩老与“寿”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致力于寿文化的挖掘、研究与开发。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巩老希望能于热爱中国文化、热衷于中国文化事业、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携手未来,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共襄盛举,筹建一座以“寿”文化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项目——华夏万寿长廊,用文化引领旅游、把中华传统文化再现在旅游景点上,让游客在旅游中感悟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并希望以此衍生出系列文化旅游产品产业链,造福一方百姓。

一笔寿字游走中华大地,几度春秋铸就华夏瑰宝!

国学一贤老师的简介

四川圣贤书院院长

道和国际书院创始人

中国青少年心灵成长导师

国内百所学校德育顾问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者 传播者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陈大惠是什么人团队都是什么人

陈大惠老师原来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制片人。

其团队成员组成丰富多样,既有政府官员、党校教授,又有企业家、个体户,还有青年学生等等。

传统文化论坛大部分的主办方都是各地政府,承办方为热爱公益活动的企业,所以不要担心是传销或者是邪教~~其实,传统文化论坛已经在央视播出过了。

书法老师简介

书法老师是在大中专院校或者中小学专业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具有丰厚的国学功底和书法教学理论的老师。书法是一门需要学生动手来完成的课程,教师需要有演示的空间,学生需要有练习的场所和环境。

现状

设置书法专业的大学主要有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由于书法研习需要深厚的国学底蕴和传统文化基础作为支撑,因此,高校中招收书法专业的学生都是在研究生阶段。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处相关负责人说,学校只在研究生阶段招收书法专业的学生,一年毕业人数十几人,毕业后几乎都被大学预定一空,“毕竟是研究生毕业,很多学生不愿意到小学去教授课程,更愿意选择大学这样的高门槛。有的去了书法协会、文联、儿童中心等相关部门,多数书法专业的学生,选择在教育培训机构代课。书法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难招,在书法协会内找一名专家,不是费用太高,就是时间上不能保证,毕竟孩子们上课时间是固定的,这一节课一定要有老师来上。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有那些老师?

1.青出于蓝:南北朝时,李谧18岁就拜当时的大学问家孔璠为师。

孔璠知识渊博,为人谦虚,学生们都很敬仰他。

李谧拜他为师后,学习非常刻苦。

没过几年,甚至连孔璠都有不如李谧的地方了。

一次,孔璠读书时不太理解书中的一段话,就请教李谧:“你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李谧认真地分析了那段话,然后详细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

有人问孔璠:“你做老师的倒要请教学生,就不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吗?”孔璠不在乎地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老师也不是固定的,谁懂得多,谁就可以做老师。”问他的人听了,信服地点点头。

2.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

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

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3.迷途知返:三国时,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中医学家叫皇甫谧,他从小就被过继给叔父,深受宠爱,养成了贪玩厌学的坏习惯。

到了17岁,他仍“未通书史”,被人们嘲笑为傻子,叔父和婶母都很伤心。

一天,婶母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以此教训他。

谁知皇甫谧到街上买了一些瓜果献给婶母,以为如此“孝顺”一番,便可平息婶母的盛怒。

婶母却将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泪说:“你要是真心孝顺,就应该好好儿读书。”

皇甫谧很惭愧,流着泪表示要改过自新。

从此他刻苦攻读,虚心求教,终于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后来,皇帝听说他很有学识,想请他去做官,他却回绝了,并向皇帝借了一车的书回来读。

此后,他一直学以致用,笔耕不辍,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4.忍辱苦读书

陈平是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

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5.落下闳可以说是这五位历史名人中,史料记载最少、对国人来说鲜为人知的一个名人,但他确确实实能担当起这个称号。

落下闳是西汉景帝至武帝时期巴郡阆中人,是太初历的主要创立者,浑天说创始人之一。

曾制造观测星象的浑天仪,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观星台,奠定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理论基础,对于推动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止如此,落下闳还发明通其率算法,奠定了古代历法计算基础。

在历法计算中,发明了用辗转相除法求渐近分数,落下闳算法比采用类似方法的印度数学家爱雅哈塔早600年,比提出连分数理论的意大利数学家朋柏里早1600年,影响了中国天文数学2000多年。

落下闳编制《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

确定一年四始,恒定了中华春节。

至此,中国春节的时段便固定下来,一直沿承至今。

因此,落下闳又被称为“春节老人”。

传统文化道德讲坛的老师都有哪位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一)整体至上,“克己奉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国传统伦理结构中,为国利民,“兴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经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现,是最大的“义”。坚持这个原则,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一切服从这一准则,乃是“仁人志士”的体现。从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们一直倡导这种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论语·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杜甫咏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的秋风所破歌》);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观点、主张,都坚持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考虑个人利益时应不违背道德原则,不得伤害社会和他人利益。所谓“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论语·雍也》)。(二)仁爱兼利的人际和谐原则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特别重视和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提倡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和帮助,力图构建和谐亲善的温和气氛。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他将“仁”同“爱人”相联系,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仁”,“博施济众者,可谓仁矣”(《论语·述而》)。主张人与人相和,就从自己的欲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增强理解,彼此相互体贴,照顾,给对方以便利,特别是对有困难者以帮助和救济。墨子从人与人的朴素尊重的功利原则,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原则。他认为,人与人的矛盾、纠纷,都是由于“亏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爱”,困此人应当“爱人若爱其身”,而爱人和被人爱是相互联系的。“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这种人际相爱不仅表现在心理上的同情与关心,更表现在实际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实际利益。“兼和爱”而“交相利”,默家冲破了儒家“爱有等差”的等级观念,而倡行兼爱到利的普遍性。力争使之“广施周遍”、“广达四海”。(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阔胸襟。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流变,化育而成中国人的人格精神,表现为相互联系而又相对而生的两方面:一曰“自强不息”,二曰“厚德载物”。在《易经·易大传》中,最早提出“刚健”学说,“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象传》)“刚健”表现为人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刚健自强”的思想,历来被历代思想家所崇尚,成为人们激励斗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载物”则是中华传统伦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怀,也是实现刚健自强的现实途径。《易经·象传》中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君子应象大地那样以博大的胸怀、孕育、承载与容纳万物,从而使自己成为博大精深的圣人。这一优秀的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喜悦的情怀容纳别人,善待别人,善待人生,凡事多从好处看,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对人类,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与人相处,多发现共同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其二就是以谦逊的态度,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长处,取长补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这种廉和态度促使人不断充实自己,从而使自己日益壮大起来。(四)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的道德修养原则注重加强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独具特色的伦理文化,在这个方面可资借鉴继承的精神遗产也最为丰富。在中国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而儒家一派在这方面的思想资料最为系统,儒家学派为人们构画着“三纲八目”的修养系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明确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各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这里的“修身八目”详细地规划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八个阶段,而且他们认为,道德修养是社会上所有的人们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学派既概括了道德修养的完整体系,肯定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同时还为指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道德修养方法,诸如“立志”、“学习”、“克己”、“内省”、“实践”、“慎独”等。他们特别注重“立场”的修养意义,认为“立志”是做人的开端,是成才的根基。“三等可以夺帅焉,匹夫不可以夺志”(《论语·子罕》),而“立志”的核心是“志道”,即志向要远大,崇高“朝闻道,夕死可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员与议也”(《论语里仁》)。“克己”是说为达到一个崇高的道德境界,必须克制自己的私欲与主观偏见,使自己的心理情感与行为方式符合道德的要求。“学习”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手段,在古代儒家经典里,“学习”主要是对道德理论,道德规范的学习与了解。《论语》的开篇词,便是孔子对道德学习的感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将道德学习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不仅要学习经典,还要向道德先进典型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学而》)。“内省”就是不断地反思自己,察觉自己的错误与过失,即时发现即时改正。曾参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上)。明代的学者王阳明,总结出“省察克治”的修善方法,是对曾参“内省”的丰富和发展。他主张每个人应经常在闲暇之时,把自己的好利好货等私欲认真的清查出来,按照圣贤的道德理论,严加批判,将之消灭干净。“如去盗贼,不要予他出路,不要予他方便,务必使其扫除净尽”;“又如猫之捕鼠,一眼盯着,斩钉截铁,务必将其消灭净尽,廓然大公,方始为快”(《传习录·下》)。“慎独”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礼记·中庸》中指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一个高尚的人,即使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应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因为在无人所知,无人关注的地方,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的高低,故而必须自觉主动地保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慎独”的方法和境界,是一个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反映,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

传统文化老师简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传统文化主讲老师、传统文化老师简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