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新化民俗文化(新化有什么特色文化)

其中也会对新化有什么特色文化进行解释,4、新化元宵节有什么习俗湖南新化有哪些风俗习惯新化的未来在哪?由于对于娄底没有文化(语言)上的认同,对于曾经领有新化近千年的邵阳,回去已经成为不可能.最近关于省直管县改革新化冷江合并的传言传得沸沸扬扬。因为新化冷江毕竟都有共同的文化底蕴(相同的语言,因为新化安化自从分家后就没有过在一起的历史,语言...

今天给各位分享新化民俗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新化有什么特色文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湖南新化有哪些风俗习惯

新化的未来在哪?近几十年来我们的家乡新化颠沛流离,不知所终。关于新化的未来,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新化人每一个梅山儿女都非常关心的的。由于对于娄底没有文化(语言)上的认同,很多新化人都没有归属感;对于曾经领有新化近千年的邵阳,回去已经成为不可能.

最近关于省直管县改革新化冷江合并的传言传得沸沸扬扬。这个传言是很可能成为事实的,因为新化冷江毕竟都有共同的文化底蕴(相同的语言,相似的风俗习惯,还有曾经是一家的历史)。不过要想让它变为现实还得努力,毕竟部分冷江人都有城里人的心理作祟。

新化和安化合并,这是很多梅山儿女的共同心愿。可是却越来越少有新化人往北看了,所以新化北部山区都比较落后了。新化和安化合并有利于更好的保护梅山文化,做好梅山的名片。不过阻力还是很大。因为新化安化自从分家后就没有过在一起的历史,语言风俗都有区别.

我觉得说新化的未来必须向西看了。向西看就是怀化的溆浦了。溆浦其实放在怀化真的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别人都说北方话,就它一个说湘语。因为溆浦和新化的语言风俗习惯有很大相似性,如果它们合并组成一个市或者成为一个直管县,我相信大家都会很有归属感的。

新化底下就是邵阳了,邵阳这个地方了,真的是欺人太甚了。我们新化在它手里四分五裂了,又是冷江又是新邵,加上最近的抢路风波,邵阳简直让我们看透了!回去几乎不可能了,如果真的有人让我们划回去,估计新化人民又会走上街头抗议了,就像为了我们的沪昆高铁.

新化其实本来自己就是一个大县,可是在建国后这个分一点那个分一点就变得很小了。常常想念那些在邵阳虎口中的新化人(也就是新邵北部人咯)。他们在邵阳的压迫下会不会想念曾经的家乡~新化。他们孤独的在一个被豺狼包围的地方,他们没有归属感,有的只是对家乡的一种亡国般的思恋,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新邵人,他们出门在外听见新化话才觉得是乡音。他们流的是梅山的血,唱的是梅山的歌,说的是梅山的话,!他们的愿望是故乡来把他们从虎口解救出来,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回到新化,回到故乡!

湖南有哪些风俗?

湖南有以下风俗:

1、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当然也指湖南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俗风土人情,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值得一探究竟。

2、方言文化:湖南方言指湖南境内的方言,其中汉语方言包括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语,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有苗语的湘西次方言,土家语的龙山土话、保靖土话、孟兹话,侗语、勉语以及壮语。

3、节日文化: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国56个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内生活。湖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的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4、嫁娶文化: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等51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汉、苗、土家、侗、瑶、回、壮、白族等9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东山区。

土家族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

5、饮食文化: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菜。是汉族饮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渔发达;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称"鱼米之乡"。

6、湖南禁忌:湖南人的性格以热情豪爽著称,新世纪初著名歌唱家宋祖英以一首《辣妹子》让湖南的湘妹子“享誉全国”。

在“不怕辣,辣不怕”的“泼辣”背后,掩藏着的是湘妹子临水而居的柔情。面对人生的逆境,湖南人秉持的信条是“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激励,才有了湖南如今中部崛起大省的繁荣。

7、湖南传统建筑: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蛮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堂屋、火塘、门扇、窗棂、柱头、天花板等,统称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

8、湖南湘剧:湘剧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与民间艺术和地方语言巧妙结合,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9、湖南祁剧:祁剧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

流布区域较为广泛,除湖南的衡阳、零陵、怀化、邵阳、郴州等地区拥有祁剧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剧班社还到外省演出,曾一度形成“祁阳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祁剧的资料么?

10、滩头年画: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那么滩头年画有哪些艺术特色呢?

11、蚕灯舞:长鼓舞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

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12、宝庆竹刻: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

宝庆属西高东低半山区半丘陵地貌,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宝庆竹刻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虽然在历代战乱和20世纪60年代屡受严重摧折,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13、湖南道教文化:湖南道教始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晋太兴年间,女官祭酒魏华存至我省南岳潜心修道16年,宣讲上清经录,成为湖南最早的道教传播者。由此推算,湖南道教已有1700余年历史。

14、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

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共有四节。现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编的新版摆手舞,更易于学习和传承。

15、新化山歌:新化山歌,是主要流传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民间的民歌。新化山歌,其内容广泛、调式古老、风格独特、音韵简朴、结构多变,音乐特色鲜明,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说唱风味很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南

新化的清明节风俗有的哪些?

清明临近,各地清明味渐浓。新化乡亲们也各自忙活起来:做纸钱、买香火。清明节是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盛大仪式,是属于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属于新化人民。那么在新化又是如何表达她的风韵的呢?为此,笔者寻根溯源,上山入林,探访新化清明的几点风俗。

新化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细数新化过年老风俗

梅山人过年,并非仅指春节这一天,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这一段时间,都称之为过年。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为“迎春日”。也叫“扫尘日”。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居室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晦气通通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梅山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

打扫完卫生之后,还要挂灯笼、贴春联、窗花、“福”字等等。大红灯笼一般挂在屋檐下,一排挂四至六个,将节日妆扮得红红火火。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梅山地区突出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很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等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的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梅山人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剪纸是梅山人喜爱的一项民间艺术,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表达了吉祥的美好愿望,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这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之意。梅山地区还很盛行贴年画,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年货。鸡鸭鱼肉、油茶酒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等等,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携带的礼品,为孩子添置一两件新衣服。

梅山人年前准备工作还有杀年猪,打豆腐,舂糍耙等。将近年关,梅山人要把养了一年的生猪杀掉,猪肉除了给邻居亲友每家送几斤之外,其他的都用来薰制腊肉。梅山的腊肉以奉家的柴火腊肉最为著名。豆腐以白溪的最为著名。糍粑以水车的最为著名。腊肉和豆腐用来做过年的菜肴,糍耙则是人们春节拜年的礼品。

所有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到了除夕了。除夕之夜是全家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游子必须在除夕之前赶回家来,全家人团团圆圆地吃上一顿年夜饭。

年夜饭之前,梅山人家家都有吃砧板肉的习俗,而且是经炖煮熟透的腊肉在未上桌之前,就在砧板上边切边吃。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菜了。梅山人除夕的年夜饭,无外乎是“鸡鱼丸子肉,海带蛋花粉”。这是梅山人最传统的节日菜肴。梅山人过年还有一道最重要的菜叫“三合汤”,这道菜用牛肉、牛血和牛肚皮炖煮而成,预示全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年夜饭一般做九个菜,表示天长地久之意。吃饭的时候,只能说吉利的话,更不允许小孩啼哭。家长一般在年前就反复叮嘱小孩子,不能说“不想吃了”,要说“吃不完了”,等等,图个口彩,盼个吉利。

吃完年夜饭,就进入守岁阶段了。这天晚上,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通宵不眠。除夕守岁也是全国各地盛行的一种习俗。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现在人们守岁,大多全家老小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或者三五成群聚在室外燃放烟花,把天空妆扮出一种“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节日氛围。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天亮之际,新的一年来到了。“爆竹声中一岁除”,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辞旧迎新。和全国其各地一样,梅山人正月初一放爆竹,最初是为了辟邪除凶,吓跑那种叫作“年”的恶兽。在古时的传说中,年是一种给人们带来恶运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走,万物生长,遍地开花。由于年惧怕鞭炮的声响,于是,过年燃鞭炮驱赶年兽的习俗流传至今。现在人们燃放鞭炮从最早的驱邪意义完全演变成一项娱乐喜庆活动,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祥。

放完炮之后,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早早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兴旺发达。第一次拜年叫作“出行”,一般选择关系亲近、平安富足的人家作为出行的对象,以图全年博个好彩头。

拜年也有讲究,梅山地区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拜年的礼品,都是年前已准备好的糖果糕点、鸡蛋糍耙。客人来拜年,主人家必须以好酒好菜相待,路程远的亲戚还要留下来住宿一两晚。客人临走之时,所有礼品一般原封退还,不能令客人空手而归,好客的主人往往还要添上一两件礼品。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梅山人一般不下地劳作,全院子的人聚在一起进行着一年中最热闹的闹新春娱乐活动。舞龙、打拳是闹新春的主打戏。龙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图腾,中华民族的子孙是龙的传人。据专家考证,最早以龙为图腾的是长江下游的古代吴越民族。汉初五年,吴越人梅绢为了逃避汉高祖刘邦的追杀,进入并定居在梅山。梅山地区的多元化、多民族的融合与文化的交流,使舞龙活动在梅山地域盛行并一直流传下来。最初,人们舞的是草龙。在紫鹊界一带,至今仍然能够见到舞草龙的习俗,这种形式已被人们做为一大文化遗产保留了下来。

现在的龙都以红黄相间的绢布做成,长约20米,龙头张嘴眦目,犄角峥嵘。一条龙需12名壮实汉子才能舞动,其中执龙头的人犹为重要。舞龙的队伍中还有一个执龙珠的人和一套八排锣鼓。龙一般是某一姓族人共同置办,所以,舞龙队伍前还有四到八名执族旗的人。舞龙队伍所到之处,人们必须燃放鞭炮迎来送往。如果哪家新造华堂,或有新贵人拜新年,舞龙的队伍就在这户人家屋前的坪场上舞了起来。舞龙的时候,锣鼓齐鸣,鞭炮轰响,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煞是热闹。

舞龙完毕后,便是武术表演活动。长拳、棍拳、桌拳、凳拳是梅山最传统的武术表演形式。先前舞龙的汉子个个都是打拳的好手,大家轮流上场,轮翻表演。实力雄厚的舞龙队还可以表演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比如果把两张方桌叠在一起,表演者一个纵蹦跳上去。或者用喉咙顶铁梭标,赤脚踩过烧红的瓦片。

一场表演下来,半天时间就过去了。打发舞龙队伍的彩礼也很隆重。主人用四方茶盘托出礼品。其中份量最足的是一个大红包,另外还有烟酒、鸡蛋和糍耙等等。

梅山人春节期间还有“唱土地”习俗。三五个人,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走访,唱的都是一些祈福颂祝之词。这种唱腔与内容和梅山山歌一样,音调高亢清越,颇受人们喜爱。唱完之后,主人家必有礼品相赠。

梅山的春节娱乐活动一般要闹到正月十五才结束。过了元宵节,人们便收心拢意,进入春耕生产了。一年之际在于春,现在开始投入一年的辛勤劳作, 是为了获得一份好的收成,以便来年过一个更热闹的春节。

新化民俗文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新化有什么特色文化、新化民俗文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