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以及民本思想的传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到底源自何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到底源自商周交替之时。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尊德护民,再到重人轻天到人贵王贵的发展过程。自国家产生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也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表现为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央集权专制社会。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1.中国民本思想家强调人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要素,这主要是从政治统治的角度出发的。也就是说,没有了人民,统治者不仅无法统治,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西方民主思想家在说人民是国家的构成要素时,主要着眼于国家的自然构成。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古代的民本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即以黄宗羲、顾、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民本理念是中国古代倡导的根本政治价值理念。价值观是思想的灵魂,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中国廉政思想的基石。
2.虽然君主专制加强后,民本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比如朱元璋看到孟子重视民本的言论后,在重修孟子时删除了重民轻君的言论。然而,士大夫对儒家经典的向往,仍然使民本思想得以传承,成为反抗君主专制的重要理论工具。如果认为孟子和荀子是民本思想的源头,那就大错特错了。早在战国乃至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非儒家学说中就已经包含了大量的民本思想。
3.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许多思想家并没有从无到有创造一种新的理论,而是从“前哲学家时代”的思想资源中汲取灵感。学者们阅读西周遗留下来的经典,研究西周的历史,并将这些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创造出自己的理论。以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到底源自何处这个问题的解答。
何为“民本思想”?
首先,在经济方面,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和减轻征税给人民以物质上的保障。衣食住行得到保障,是安定人民的首要措施。他指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为不为己。”①人民没有一定的产业,就不会有一定的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那么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就会不择手段,为所欲为。所以“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事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②如何制民之产呢?孟子认为首先要使百姓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不违农时地进行耕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③面对当时繁重的赋税,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税”④认为统治者只有减轻对民众的奴役和剥削,使民众生活稳定,民众才会服从统治,社会才会安定。从这点可以看出,孟子的民本思想符合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很有科学性。
其次,在政治方面,孟子的民本思想可分为几点:
⒈君民关系上,他主张“民贵君轻”,指出人民才是最根本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⑤并对此进行论证:“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诸侯危,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盗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⑥这是说天子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保证政治的稳固。土谷神只有保佑人民,其设立才有意义。如果国君无道,危及国家的存在,那就应该换掉国君;如果祭祀很周到,还发生旱涝灾害,就应该废置社稷。唯有人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不能丧失,所以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孟子还以当时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事实为依据,说明了如下道理:失天下在于得民,得民在于得民心。夏桀商纣对待人民残暴无比,失去民心,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最终也落得逃亡或被杀的下场。他引用了《汤誓》里的话“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⑦说明对待人民残暴的君主,不得民心,人民情愿跟着去死。相反,商汤、周文王行仁政,爱护老百姓,“汤德至矣,及禽兽”,⑧“文王视民如伤”,“武王不泄迩,不忘远”⑨因而得到了人民的拥护,灭桀纣而得天下。
2、民意即天意。他引用《太誓》语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强调民意即天意。国君的权力是“天与之”,“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⑩只有顺应民心,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既然如此,他主张限制君权。孟子认为,从圣人到民都是同类,人在“类”的面前一律平等。“圣人与民,亦类也”,“圣人与我同类者”,“尧舜与人同耳”,他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提高了普通人的地位,论证了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特点。正是以此为基础,孟子极力反对为人君主者大肆扩张并滥用自己的权力,主张从阶级的利益出发,对此加以适当的限制。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异位。”孟子还主张君主与臣民之间在人格上的对等。“君之视民为手足,则臣视君为心腹;君之视臣为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为寇仇。”这就使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了个性解放的因素,在当时君权至上的社会中,这种看法可谓惊世骇俗,振聋发聩,在往后的历史长河乃至今天,他的这种思想仍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3、管理内政方面,孟子认为,无论选拔人才还是杀人。国君都要尊重民意,并非以国君的意向为标准,而是以国人的意向为依归。人民的意向市国君决策的主要依据。“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在对外政策中,孟子也坚持了民本思想。齐国攻打燕国大获全胜后,齐宣王问孟子是否该吞并燕国。孟子答道:“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莫取……”吞并别的国家也要看那个国家的人民是否欢迎这样做,他充分认识到了只有顺应民心,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人民的地位被提到了很高。
4、与民同乐。国君要使老百姓敬爱自己,归服自己,必先爱民;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当齐宣王问孟子,为什么他的狩猎场才四十里,老百姓就以为大了,而周文王的七十里,老百姓还以为小。孟子道出原因:因为文王的狩猎场“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而齐宣王的就不能,“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与民同乐,被认为是一个贤明君主的必备素质。孟子认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与天下,忧与天下,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这种思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明君。同时,历史也证明只有真正做到“与民同乐”者,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而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上的君主,必然不得民心,王朝必然走向灭亡。
(二)
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固然离不开他个人的天才与创见,但也是他顺应历史潮流,善于终结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早在“轩辕之时,神农氏也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轩辕征讨诸侯,就是为了把老百姓从苦难中解救出来,说明在远古时代,民本意识就已经出现了。至于黄帝以后的尧、舜、禹等,《史记》中也大量地记载了他们为百姓造福的事。《史记》的记载虽属传说,但是传说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步进了文明的门槛,这是勿庸置疑的。那时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占有的财产与社会地位都逐渐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尤其是部落的首领,有了相当大的特权。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常常会发动本族掠夺、侵犯他族的战争。有战争就必然有胜负,人心的向背无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于是,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也为了维护本族的整体利益,部落的首领们就想法设法赢得民心,于是民本思想就应运而生。传说中古之圣王的重民、爱民事迹,正与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相吻合。
如果说史前传说时期诸圣王重民、爱民之说为民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正面经验的话,那么后三代桀、纣由于轻民、暴民而导致夏、商覆亡,为民本思想的发展、深化提供了反面教材。反面教材往往比正面教材更深刻,教育的效果更直接。它促进了民本思想意识的深化和升华。到了周代,统治者对民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不仅在经济上认为治民就必须“先知稼穑之艰难”要做到“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而且在政治上,也要高度重视民的问题。这在《诗经》等古著作中多有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上政治大动荡的时代。频繁的战争,各国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生产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孟子描写当时的情况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人民颠沛流离,哀鸿遍野。在无法照旧生活的情形下,反抗自然就产生了。公元前614年,梁国奴隶暴动,前550年,陈国庶民起义……这些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使统治阶级意识到了人民力量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发展了周初敬德保民的思想,提出了“重民”的学说。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认为“仁”就使爱人,所以行仁政就要“惠民”。与儒家思想对立的墨子,也主张“兼爱”。这种重视人的看法,是当时的思想潮流。相形之下,君权绝对之上的思想动摇了。由此可见,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形成,与时代是离不开的。
什么民本思想?什么是人本思想?两者区别是什么?
1、关注对象不同:
“民本”思想中所提及的“民”,实际上是属于“类的群体”的概念,阶级性和阶层性是民的实然属性。如黄宗曦所言,“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此语境中所提及的“民”一般是指相对于“君”而言的普天之下的民众,具有较宽泛的群体性意义。
人本思想是以“类的个体”为关注焦点的,并以此为理论基点和逻辑起点衍生出对人类普遍价值的颂扬。基于对个体利益和权利的重视,人本思想才为更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其理论才得以逐渐传播、发展和完善。
2、目标追求不同:
统治者遵循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欲通过整合民意,以维护、巩固和强化特定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进而谋求特定的阶级利益和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
如唐太宗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人本”的根本目标主要是对人的个性解放及利益权利的追求,价值多元、个性差异及利益多样是其必然逻辑。
3、价值理念不同:
“民本”的基本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重民贵民。“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立君为民”等古训表现出对民众的重视。
《左传》从国家兴亡的高度阐述了“民”的重要性,其中曰:“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其二,爱民仁民。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爱民思想。
其三,安民保民。“人本”主要坚持“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根本”的价值准则。一则,推崇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人格。
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二则,颂扬人的自由,呼唤个性解放,追求现世幸福,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是生而自由的”。三则,称颂人的能力和品德,歌颂人的理性和理智。
人本思想的提出可以上溯到孔孟,“仁者爱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西方文艺复兴时启蒙运动把人本主义提高到空前高度,这都说明人本思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如今人本思想已成为社会一种主流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人本思想经历了两次大的演变。一次是由人本到民本的演变,一次是由民本到人本的演变。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自国家产生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也从原始社会转入阶级社会,表现为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等。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扩展资料:
人本到民本:
对于这次演变,中国学术界现在有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其主要依据是:
(1)中国历史上的人本实质上是民本,准确地讲是君本。人本源自欧洲,是西方舶来品。因此,无所谓由人本向民本演变。
(2)“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只有人民生活好了,才能巩固邦国。同时只有巩固国家安宁,人民才能得以幸福。”中国在夏代就有民本思想,而人本思想则产生于西周以后。因此,即使演变,也是由民本向人本演变,而不是由人本向民本演变。
首先,如同欧洲人冲破神权和王权创立了人本主义一样,春秋时期,中国人打破“天”的权威,对人的力量以及人在社会和宇宙中的地位作了一次反省。
从此不再盯着外在的神秘力量——天,从自己身上寻找社会变化原因,并在此过程中萌发了人本思想,人不仅成了“神之主”“国之主”,甚至国君也要“忠于民”、“利于民”。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在漫长的封建专制时代,诸如“天下为公”、“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等史不绝书,人本思想很活跃,中国并非只有民本思想。
况且夏处于原始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民”的力量还没有显现出来,不存在“民惟邦本”的思想基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民本思想
百度百科-人本思想
历史上 什么是民本思想?
你好,很高兴为你作答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及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
起源:
自国家产生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也从原始社会转入阶级社会,表现为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等。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发展历程: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田氏代齐的重要手段就是收买人心,搞大斗出货,小斗收进,结果“得齐民心”,“民众归之如流水”。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这标志着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了。
明末清初,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产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就是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指责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这种社会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O(∩_∩)O~~
参考资料:
古代民本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这标志着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了。
明末清初,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产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就是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指责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这种社会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自国家产生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也从原始社会转入阶级社会,表现为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等。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
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
他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
至于象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扩展资料:
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与创新性发展:
一、民惟邦本:民本思想的传统内涵
民本思想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重要内容。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语,是中国民本思想的经典表述。“民惟邦本”的基本含义,是承认“民”为国之根基、源泉与主体。
孔子“仁者爱人”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孟子则对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作了经典阐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国之根本,君主只有得到民之拥护,方能保证政治的稳固。故他强调民意即天意,主张以民意作为评判国事之根据。
二、为人民服务: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唯物史观强调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激活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并促进其创造性转化,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阐释的核心思想资源。
三、以人民为中心:民本思想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改革开放的新实践,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继承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是对唯物史观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而且是传统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思想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民本思想的传承、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