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关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现代领导方式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领导思想。儒家的领导思想以"正"为领导工作的出发点,以"仁"为领导工作的原则和标准,以"德"为领导工作的归宿点;道家的领导思想认为进入"无我"状态是领导者从政的前提,"少私寡欲"是确保领导者从政健康的正道,进入"无为"状态是领导者从政的最高境界;佛家的领导思想认为德行是领导者能够实施有效领导的根本原因,自度度他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六和敬"是领导集团必须共同遵循的准则。现代领导应吸收传统文化的领导智慧,把培育人们的德性列入领导工作的目标,更多地运用德行的影响力推动工作的展开,要树立"无为"意识,自觉进入"无为而治"的领导境界,要实现由处理问题向避免问题的领导方式的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这是近代以来西方在引导世界潮流的时候所想不到的。
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干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
现代化,只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才能调理出根治地球资源环境危机的妙药良方。
我相信,人类的“后现代化”,一定是中国传统文化唱主角的时代。
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对当代企业管理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同样也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没有了文化就等于缺失了灵魂。近些年来,凡是长盛不衰的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文化已成为未来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
优秀的企业领导者能创造企业文化,他的工作是无形的,看不见的;而普通领导者的作为是能看到的,是有形的。在创造了企业文化之后,优秀领导者的工作就如老子所说:无为而治。企业文化的建立,公司的掌门人的作用至关重要。林宜龙先生是我在香港结识的好朋友,是一名成功的实业家。林先生的成功除了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外,还与他对企业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有关。
近日,林先生送给我一本书,《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这是林先生的大作。为了建立格兰达的企业文化,他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融于自身的企业发展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外诸多大企业家产生过重要影响,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在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还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五千年优秀传统思想中吸取精华,创造性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林先生做到了这一点。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是民族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民族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社会资本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越来越重视由科学文化、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民族凝聚力等构成的"软力量"的较量。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看似无形,但它和经济、政治的互动作用却是潜移默化而又深刻长远的。中国的历史文化源源流长,林先生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沿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顺理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脉络,从而使这本书更具有可读性。但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作为一个企业家能够完成这样的研究,实在是难能可贵,这种精神令人敬佩!人生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炼内功,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如果你是一个内涵丰富、品德高尚的人,众人就会愿意与你交往、合作,你也就容易获得成功。
企业管理有四种模式:外圆内圆,外方内方,外方内圆,外圆内方。作为一个企业管理的成功人士,作者从自身实践中感知到,在企业管理的四种模式中,外圆内方是一种最好的模式。对此笔者通过最近的一段时期的管理实践亦有了同样的感触。"圆",代表着曲线,从视觉上就具有美感。圆可以减少阻力,代表着顺畅,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对外部的事物要易于融合。"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的座右铭。它的意思是说为人处世应该像铜钱,外圆而内有方孔。外圆内方,不是虚伪圆滑,是中国几千年优良传统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粹,是中国最具有社会良知的人格体现。"方",棱角分明,代表着踏实稳重,坚定执着。而在管理方面棱角分明,体现严格要求。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过程中,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其精髓是为人处世随和谦让,当刚则刚,当让则让。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太过尖刻的人往往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柔是自然之道,柔也是养身之道,柔还是治世之道。"刚柔并济"是运用智慧来巧妙地为人处世,也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此,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如此。方圆之间,天地之大",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做好这一点,你会觉得游刃有余,工作起来也会轻松自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和"字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我们讲以仁为本,"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关键是一个"和"字。必须强调,和的重要性决不仅仅表现于能够生财,而是渗透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历史上的"将相和"讲的是蔺相如,为了社稷长治久安,三让廉颇,终使廉颇心悦诚服,千百年一直被世人称道。现代国际学术公认:最提倡和谐的古代圣贤是孔子。古代圣贤擅长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运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纵览古今,凡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宏,抱着"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历史上睿智的哲人曾证明过,像庞涓那样忌贤妒能的小肚鸡肠者,最终兵败马陵道,贻笑天下。
现代社会,商场上的"和"还有得与失之意,和是前提,得失是目标。在和的前提下,双赢才是好生意,单赢的生意无法长久。单赢是短和,是假和,是表面的和,是伪和。这种类型的和,眼前看是赢了,从本质上看是彻底地输了,输在诚信,输在德行。自然有自然的法则,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循自然之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林先生的大作在梳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同时,总结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条自然法则:"物极必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这三句话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常常提起,但他的许多含义往往是在经历之后才有所感悟、深刻明了,很多情况下会悔之晚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有何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外诸多大企业家产生过重要影响。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在借鉴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同时,还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5000年优秀传统思想中,吸取其精华,创造性地应用于企业管理中。
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古人为什么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呢?道理就是做事先做人。做事先做人是为人处事、工作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人生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炼内功,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如果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你就容易成功。
刚柔——企业管理的方法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过程中,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其精髓是为人处世随和谦让,当刚则刚,当让则让,绝不是匹夫之勇,这是一种心胸豁达的思想境界。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太过尖锐的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犹如一块巨石落在一堆棉花上,棉花不仅毫无损伤,相反,刚硬的石头反被棉花简单地包在其中。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性格刚烈之人,其情绪好激动,情绪激动则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可以设想,失去理智的人不可能做出合情合理的事情。
和谐——企业旺盛的宝贝和气生财,关键是一个“和”字。
必须强调,和的重要性决不仅仅表现于能够生财,而是渗透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纵览古今,凡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宏,抱着“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而度量狭小者,不仅于他人没有好处,就是于己也是没有好处的。历史上睿智的哲人曾证明过,像庞涓那样忌贤妒能的小肚鸡肠者,最终兵败马陵道,贻笑天下。
中国历史上的蔺相如,为了社稷长治久安,三让廉颇,终使廉颇心悦诚服,著名京剧《将相和》所反映的就是他们间的故事,千百年一直被世人称道。商场上的和还有得与失之意,和是前提,得失是目标。在和的前提下,双赢才是好生意,单赢的生意无法长久,无法壮大。单赢是短和,是假和,是表面的和,是伪装的和,这种类型的和,眼前看是赢了,从本质上看是彻底地输了,输在诚信,输在德行。
方圆——企业对外的形象“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送给儿子的座右铭。它的意思是说为人处世应该像铜钱,外圆而内有方孔。外圆内方,不是虚伪圆滑,是中国几千年优良传统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粹,是中国最具有社会良知的人格体现。
“圆”,代表着曲线,从视觉上就具有美感。圆可以减少阻力,代表着顺畅。我们在职场工作,同事间常会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处理意见不一致,如果无原则地争个你高我低,必然大伤和气;相反,如果我们待人和若春风,时常换位思考,用微笑去面对分歧,反而会赢得同事的信任。
“方”,是人格的独立,“方”是情操的独守,“方”是自我价值的健全实现,“方”是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棱角分明,代表着踏实稳重;坚定执着,应该成为我们的工作态度。
中庸——企业定位的根本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精髓。
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生长,一片繁荣景象。
松下作为日本企业之首也非常推崇中庸之道,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言,而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当传统化与企业管理碰撞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当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碰撞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这里颜小二简单以先秦时期比较受欢迎的“儒”、“道”、“法”三家为传统文化代表,来简单说说他们分别可以给企业管理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首先,从儒家“名以正实”的思想观点出发,可以告诉现代管理者如何“选人”。
其次,从道家“柔能胜刚”的思想特色出发,可以帮助现代管理者明白如何“管人”。
最后,从法家“人皆自为”的理念出发,可以帮助现代管理者知道如何“用人”。
1、儒家之“名以正实”:如何“选人”
对于儒家文化,我们不能拘泥于其在旧社会极端发展之下展现的弊端,这样容易错过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大好风光。
有人说,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认为这种“尊卑”观念会固化人的思维,是“糟粕”。在颜小二看来,如果僵化套用字面意思,确实是糟粕,但是我国传统文化可以流传千年之久,是因为其“核心精神”的魅力。儒家学派的核心魅力在于“仁”。这种“仁”灵活且充满韧性,绝不是僵化的“尊卑”可限制的。
从“仁”出发,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来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其中反而内含灵活的“选人”之道,并且值得今人借鉴,
也就是说,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是在强调“名”和“实”,他是在说,为人君者,要有“君之能”,是为“君君”;为人“父”者,要有“父之德”是为父父等等。也就是说,人在什么位置上,就要有相应位置所应该具备的“能力”与“德行”,这便是孔子的“名以正实”的观点。
也就是说,所谓“德需配位”、“名需符实”,其实才是儒家孔子所想表达的观点,而这一观点,无疑是现代企业管理在选人时需要参悟的课题。
2、道家之“柔能胜刚”:如何管人
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各自的性格、生活背景,不同背景、性格的人聚在一起,往往需要一位“领导者”或者“管理者”,于此,在管理中,运用好“管理艺术”就十分关键了。
在社会摸爬滚打一定时间的朋友应该会有所体会,真正强大的人,往往“亲和力”很强。他们温和,却充满韧性。这其实也正是印证了道家一经典理论,即“柔弱胜刚强”。
《老子》三十六章有言: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这是老子在说,如果想要扩张它,首先得收敛它,如果想要削弱它,那么先得加强它,如果想要废去它,那么首先要做的反而是抬举它,如果想要夺取,那么首先要做的便是给予。许多时候,柔弱因为其韧性,反而可以战胜刚强。
道家老子这一理论,就颜小二看来,其实更像是“物极必反”这一规律在人事上的应用。柔弱不是懦弱,而是柔与韧,因为韧性十足,反而有更大的进退空间;而“刚强”因为已然到了极端,所以离“毁灭”更近。
在扩张之前“收敛”,更像是韬光养晦;在削弱之前加强,不过是深谙“木秀于林”的道理;在“废弃”之前“抬举”,恃宠而骄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在夺取之前给予,亦是一种先礼后兵的战术思维。
道家思想为我们揭示了许多万事万物都逃不开的“规律”,把握这“规律”,从道家“顺势而为”的原则出发,带着善意,我想,道家思想可以给现代管理者于“管人”这件事上许多启发。
3、法家之“人皆自为”:如何用人
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红极一时,而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更是帮助秦始皇驰骋疆场、一统天下,这也足见法家思想中确实蕴含着许多“用人智慧”。
颜小二不提倡各位学习法家的“严刑峻法”,毕竟秦二世而亡、后世法家思想的销声匿迹,便是前车之鉴。但是,法家在“用人”上把握的一些规律,对现代管理者而言,确实还是有较大启发的。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曾从“人皆自为”出发,提出了“法术势”的观点,颜小二不这里不讲也不建议各位管理者去参悟“法术势”,毕竟现代企业管理是“双向选择”,而非单纯的“上下尊卑”,于此,管理与员工之间要建立“合作伙伴”的和谐,少一些“套路”。
言归正传,韩非提出“人皆自为”,也就是“人皆利己”,于此,从此点出发,就可以很好地用好手底下的人。韩非曾举过一个例子,让颜小二十分受启发,而这个例子背后的道理,则是每一位管理者需把握的“用人智慧”。
韩非曾说:做车的人希望人人都富贵,这样可以买车,而做棺材的人可能希望有人可以早点死。但这并不能说做车的人就“仁”,而做棺材的人就“不仁”,他们对人的不同态度,不过是他们的“利”之所在。
韩非这里的例子虽然有些极端,但是我们体会其中的意思就好。韩非其实是在告诉我们,首先,人大多都是利己的;其次,因为“利己”,又因为每个个体的“利之所在”不太一样,所以好恶也不太一致。
于此,从韩非的观点回到企业管理上,那么对于管理者而言,要想“用好人”,只谈奉献,将“回报”停留在嘴上,这无疑违背了“打工人”甚至是人人身上皆有的“利己”之性,自然就用不好人。其次,每个人的“需求”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一致,这种时候,想要用好人,就要注意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对症下药”之下,回报可能意想不到。
4、如何体悟传统文化中的“智慧”
本文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结合儒家、道家、法家的文化特色,简单说了说三家学派里展现出的管理智慧。当然,三家学派文化博大精深,上述不过冰山一角,想要知道更多,就靠各位自己去努力了。
但是,颜小二这里要说的是,有人看儒家看到的是封建礼教,看道家看到的是消极避世,看法家看到的是残暴冷酷,这其实是不客观的,是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去看的。我们在研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时候,要有一种置身事外的“客观”,体会经典书籍在言语中的精妙逻辑,透过文字,体悟其核心精神,然后再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获得启发与精髓,这样我们的收获可能更大一些。
希望本文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期待与你的下次见面。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和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关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