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宣城传统文化,以及宣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构筑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历代名人在敬亭或宣城市境内的题咏
《敬亭古今吟萃》日前出版
由宣城敬亭山诗词学会的王鸿树、嵇寅等老同志主编,首部系统收集和汇编历代名人吟宣城名篇佳作的诗词集——《敬亭古今吟萃》日前出版发行。1月20日上午,首发式在南天宾馆举行。市委书记方宁出席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高登榜,市政协主席胡传玲,市委常委、秘书长程斌,副市长丁绍东、夏月星出席了首发式。
方宁在讲话中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敬亭古今吟萃》一书的正式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推进宣城文化建设作出贡献的敬亭山诗词学会的老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诗词学会的老同志们费时三年,广泛搜集,精心筛选,付出辛勤劳动,倾注大量心血,编撰了这部资料性很强、文学价值很高的《敬亭古今吟萃》。《吟萃》所选的诗词大多为传世佳作,它不仅能让我们受到文学熏陶,对广泛宣传宣城,也是一份很好的资料。
方宁指出,近年来,我市在经济建设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取得长足的进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老中青三代文化人的格局正在形成,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我们欣喜的看到,《敬亭古今吟萃》中不仅有先贤们留下的千古绝唱,更有今人创作的感人诗篇。
方宁强调,党的十七大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宣城的各类文化遗产很多,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不断构建新兴文化,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各类文化遗产在塑造城市精神和形象,提升市民文化素养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新宣城作出贡献。
为充分反映宣城诗词史的真实面貌,宣城敬亭山诗词学会从2004年起,对散落于世的历代名人吟宣城的诗词,进行多方查阅选编。几经寒暑,终于成集。这本《吟萃》所收诗作上溯至南齐,涵盖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以及当代名人吟咏宣城的佳作,计565人1782篇。方宁、高登榜分别为《吟萃》作序和跋。
首发式上,敬亭山诗词学会负责人介绍《敬亭古今吟萃》的编篡情况,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发言。
宣城敬亭山诗词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的与会人员参加了首发式。
宣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维护村落传统风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村落资源,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
本条例所称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生态、经济价值,列入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第三条 传统村落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保护优先,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中的重大问题。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主管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负责传统村落保护的监督、管理和指导。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负责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本级文化和旅游规划,加强对传统村落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指导。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工作的监督、指导。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财政、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公安、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林业、应急管理、消防救援、市场监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传统村落保护相关工作。第六条 传统村落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做好下列工作:
(一)组织编制并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二)完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防火防灾安全设施,维护传统风貌,合理利用村落资源,改善人居环境;
(三)引导村民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挖掘、弘扬优秀传统民风民俗,并保护与之相关的空间场所、物质载体;
(四)指导村民委员会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
(五)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七条 传统村落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应当做好下列工作:
(一)参与编制和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宣传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依法将传统村落保护事项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按照传统村落保护要求,保护文物古迹,合理使用传统建筑;
(三)对有损毁危险的传统建筑进行登记,对已经坍塌、散落的传统建筑构件进行收集、保护,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
(四)协助做好消防安全和白蚁等病虫害防治工作;
(五)劝阻、制止违反传统村落保护规定的行为,并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
(六)做好传统村落保护的其他工作。第八条 传统村落保护应当尊重村民意愿,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保障村民合法权益。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识。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对破坏、损害传统村落的行为进行劝阻和举报。第二章 规划编制第二章 规划编制第十条 传统村落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传统村落名录公布之日起一年内,组织编制完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当符合所在地国土空间规划有关要求,并与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第十一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当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传统资源调查材料和传统村落档案;
(二)保护原则、保护范围、保护对象;
(三)保护发展定位和途径;
(四)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及相应保护要求、措施,并合理划定村民新建房区域;
(五)村落自然景观、历史环境要素、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的保护要求及保护、整治措施;
(六)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等分类及相应保护措施;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要求和措施;
(八)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和防火防灾措施;
(九)保护发展规划分期实施方案以及近期拟实施的保护项目、整治改造项目;
(十)其他应当规划的内容。
已编制村庄规划、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且内容已包括本条第一款规定内容的,可以按照有关程序报批后,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皖南的传统文化
明代中叶,皖南的徽州和池州成为中国东南戏曲文化中心之一,当时著名戏曲声腔如余姚腔和弋阳腔已在这一带流行。嘉靖与万历年间,这一带产生了徽州腔及青阳腔(亦称池州腔) 、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这一些声腔兴起后,很快风靡各地,比如徽州腔和青阳腔被称为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 。长期发展而形成今天的徽剧。徽剧是国粹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史称徽班进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青阳腔又称“池州腔”,因产生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江西的弋阳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阳县一带,与当地语言、民间戏曲(昆山腔、余姚腔等)、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还有民歌小调相结合而产生了青阳腔。
青阳腔是弋阳腔“易腔”之后的一个重要腔种。明末清初盛行,与徽州腔一同被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全国主要声腔,清末衰落。青阳腔由皖南伸展到闽、粤、湘、赣、鄂、蜀、晋、鲁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为“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奠定了基础,青阳腔被誉为京剧“鼻祖 ”,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2006年,青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中国戏曲志》(安徽卷):“明末清初,徽剧以青阳腔、昆曲及地方俗曲为基础,徽剧是解放后的定名。徽剧的含义并不等于徽戏,它的声腔包括青阳腔、徽戏、徽昆和花腔小调几大部分,以徽戏和青阳腔为主。徽剧是与黄梅戏、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1790年(乾隆55年),徽班名艺人高朗亭率三庆班入京。接着,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又相继进京,即所谓“徽班进京”。徽班进京后,又吸取京腔、秦腔、昆曲、汉调等剧种的长处,经程长庚等名艺人的创造改革,大约经过了五十年的孕育,到道光、咸丰年间,遂形成为后来的京剧而流行全国。
2006年,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连戏原名弋阳腔,曾经流传于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是中国唯一的历史宗教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堪称戏剧鼻祖。芜湖南陵目连戏。明初,皖南芜湖市南陵县已有以搬演目连戏为主的戏班。之后,皖南的泾县、旌阳、宣城、太平等不少地方都有目连戏班或目连戏演出。徽州目连戏。明万历年间,皖南徽州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等的基础上撰写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郑本目连戏一经产生,便在祁门、休宁、石台、婺源、歙县等地广为流传。祁门目连戏原没有固定演出场所,以鼓击节,锣钹伴奏,不用管弦,上寿时则用唢呐。其基本唱腔古朴,为明中叶流行于徽州一带的“徽池雅调”,即徽州腔、青阳腔,保留“滚调”特点。
2006年,弋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被誉为戏曲活化石。以其古朴淳厚的魅力打动人心。池州傩面具吸收和融汇了儒、释、道、巫的宗教意识和民俗、雕、绘画等内容,是汉族民间艺术的精华,也是研究古代汉族文化、地域风情、民俗工艺的文物。
2005年5月,池州傩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池州市贵池区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当涂民歌,流行于马鞍山市当涂县的各类汉族民歌的统称。当涂素有民歌之海的美誉。当涂民歌,曲调优美,节奏轻快,富有江南水乡民歌的独特风格。民歌在该县流行极广,且种类繁多。
2006年5月20日,当涂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芜湖梨簧戏旧名泥簧,是流行于皖南芜湖、当涂(含今马鞍山市)、江北和县、含山沿江一带汉族戏曲剧种,其发生、发展和形成职业演唱班子在芜湖,又称芜湖泥簧,已有 200 多年历史。明清之际,每年上元、端午、中元盛大演出,祈神祝福,故又称平安戏。由芜湖语言、音调和汉族民间音乐发展而成,汲取二簧、柳子腔和昆曲等剧种唱腔和音律,形成独特的具有浓郁的江南风味的板腔体。
2006年芜湖梨簧戏由安徽省政府审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南词又称文词戏、文词腔,黄梅戏的姐妹戏 ,流行于安徽省东至县、宿松县等地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戏曲剧流行于安徽安庆宿松、东至等地。原系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清末民初由逃荒卖唱人传入安徽。在发展中曾受“饶河调”影响,吸收并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从地摊走上舞台,有近百年的历史。
2006年,文南词被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项目。
2008年6月7日,文南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是哪里??
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自然文房四宝之乡也随之变化。
1、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
2、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
3、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安徽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是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所产的宣纸(泾县)、宣笔(泾县/旌德)、徽墨(绩溪/旌德)、宣砚(旌德)举世闻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
扩展资料:
价值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房四宝多为清代名师所作,皇家御用,其用料考究、工艺精美,代表了我国数千年来文房用具的发展水平和能工巧匠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是文房用具中的瑰宝。
“文房四宝”不仅是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的文具用品,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在200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史所、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笔墨纸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笔、墨、纸、砚,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讲究,所谓"名砚清水,古墨新发
,惯用之笔,陈旧之纸",合起来是整个一套,再写出我们的文字,综合成为我们独特的传统书法艺术。它不但为我们自我欣赏,而是越来越得到了世界各国人们的瞩目、珍爱。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房四宝
宣城传统文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宣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构筑出、宣城传统文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