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3、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4、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学习运用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世界各民族...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坚持什么样的态度?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保持恭敬,学习的态度。伟大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几千年的绵延生存争斗中,积累了非常宝贵的人类智慧,为中华民族走能够走向更强大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全世界上下几千年,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智慧的坚守着自己的土地,养育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天灾人祸,自然灾害,无私不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一代一代人的智慧积累,使得中华民族。

能够披荆斩棘走到现在,实属不易。在日常的生活中,吃穿住行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发挥着最大的作用。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敬畏,值得我们恭敬,值得我们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财富,为整个人类他都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能有今天的我们,因为我们沿着中华传统文化文明。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有着虚心谨慎学习的态度,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才是我们的国家。从一次一次的灾难中强大起来。

今天是互联网区块链迅猛发展的时代。是整个世界憧憬发生格局变化的重要时刻。一定要学习运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加速我们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今天我们处在了又一次信息革命的时代,又一次重置信任的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必将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顶峰,影响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在这里告诉每一个骄傲的中华儿女。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定要保持谨慎恭敬,保护传承学习的态度。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2、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3、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4、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

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扩展资料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财富。

我们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对传统文学艺术的扶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

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中华文化绽放时代风采。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新时代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其实我们需要分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保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其实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也是从古人的经验教训中吸取了优秀的部分来完善现在的文化,而且因为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在稳步的前行,我们需要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时代的新内容,发展现在的当代文化。

第一个方面是我们需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吸取双方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融入时代潮流,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保护自身的文化,减小文化渗透对我们国人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度的保护自己文化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还是需要的,我们需要在不停的碰撞中才能迸发出真正的魅力。

第二个方面是我们需要不断的为中华民族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喜好,人们的观念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有些文化内容与当前的时代发展并不符。而且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住了新型文化的传播,所以我们需要去解决这个问题,促进文化更好的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你三个方面是我们必须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对自身产生怀疑,这是人类发展所经历的必不可少的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要保持足够的信心,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发展下去,不要从根源上否定自己国家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这样才会平稳的进行下去,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实现这个伟大梦想。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坚持()态度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必须保持恭敬,学习的态度。伟大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几千年的绵延生存争斗中,积累了非常宝贵的人类智慧,为中华民族走能够走向更强大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全世界上下几千年,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智慧的坚守着自己的土地,养育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天灾人祸,自然灾害,无私不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一代一代人的智慧积累,使得中华民族。

能够披荆斩棘走到现在,实属不易。在日常的生活中,吃穿住行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发挥着最大的作用。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敬畏,值得我们恭敬,值得我们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财富,为整个人类他都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能有今天的我们,因为我们沿着中华传统文化文明。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有着虚心谨慎学习的态度,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才是我们的国家。从一次一次的灾难中强大起来。

今天是互联网区块链迅猛发展的时代。是整个世界憧憬发生格局变化的重要时刻。一定要学习运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加速我们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今天我们处在了又一次信息革命的时代,又一次重置信任的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必将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顶峰,影响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在这里告诉每一个骄傲的中华儿女。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定要保持谨慎恭敬,保护传承学习的态度。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持何种态度,我们为什么要持这种态度

"以我的观点,任何的传统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在逐渐地变化,现在所谓的传统文化的流失,在我看来是一钟正常的现象。因为经济实力,文化与政治相互决定了这种文化的推进,为什么我们觉得中国在逐渐西化和传统的道德传统都在流失,因为我们受到自鸦片战争后,经济文化政治羸弱,整个民族在探索中国羸弱的原因,一方面我们觉得外国先进,因此我们有种感觉连传统与道德都不如他们;另外一方面文化在碰撞过程中,文明程度越高的一方会占主导地位,这方面体现在国家软实力的竞争,例如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的输出,日本的动漫的输出与中国现在的所谓的儒家文化的输出。当然一个国家的转型发展模式在起初文明程度高的一方会占主导,甚至有取代的趋势,但在转型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本国的文化传统,与此来作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经济文化发展的动力。但我看来,文化会走向融合,也就是说传统与文明碰撞的结果都是相互融合,形成自己国家或民族新的特点新的“传统”补充:学习传统文化,掌握其精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发扬实践传统文化,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把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出去。补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努力的学习他的精髓,但是也要有自己的创造和改进,不能一味的只是接受,因为社会是在前进的,总要抛弃一些将会阻碍社会发展的东西,传统文化也是,一句话:吸纳精华,去其糟粕。补充: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是个重要的问题。 

在这里,有两种错误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一是采取虚无主义或取消主义的态度,不问青红皂白,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 文化,把它们统统归之为“封建、迷信、落后”,乃至“反动”的范畴,甚至把近代中国的贫弱、目前中国存在的困难统统归咎于传统文化。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肯定,并且不允许人们对之有任何怀疑与批判,否则就是贬低中华文化,数典忘祖,崇洋媚外。               这两种表面上极端对立的态度,其后果则是一样的,即断送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的发展步伐,导致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在目前的国情下,后面这种态度更为有害,更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前一种态度以赤裸裸地否定历史、数典忘祖的形式亮相,容易为人们识破,一出笼就自然而然地遭到人们的反对。后一种态度却打着爱国、爱祖先,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人们不容易识别其荒谬之处和危害性。其实,贩卖这一观点的人,绝大多数并非爱国和爱传统之人,而是别有 用心的。这就尤其有提高警惕的必要。  

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人类的发展史和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总的趋势是不断进步,这是不可争辩的客观事实。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论如何博大精深,总是历史遗产,不可能已达顶峰而不被超越。把传统文化吹捧为至高无上的人,正是在这一点上犯下根本性的错误。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理论、原则、提法都不允许改变;后世的一切发明发现,都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了预测和导向。他们把古人的智慧和成就拔高到离奇的程度,如把 《周易》、《河图》、《洛书》等一些古典文献或传说捧为至高无上的经典。又如,对于出土的古代陶器、瓷器、纺织品,以当时的生产水平来衡量,我们确为其精美而赞叹,但不能说成“绝伦”。今天的人们正在纳米的量级上开发产品,古代产品怎能称为“绝伦”呢?就是纳米产品也不是“绝伦”的。  

  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任何事物总有局限、不足和未定的因素,何况是数百数千年前的文化遗产。我们在肯定古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时,不能不承认其中有许多封建、迷信和错误的内容,这不足为怪,也不足为讳,更无损于传统文化之伟大,相反,否认这些缺点就不是科学的态度了。把传统文化封闭起来,无限拔高,拒绝批判与扬弃,拒绝吸收现代科技成就来改进,最后一定是断送传统文化。  

  总之,我们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一是要肯定,肯定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肯定它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这是我们的光荣和骄傲,绝不是我们的包袱。二是要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敢于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无情地加以揭露批判。在此基础上,吸收一切有益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东西,使之重现辉煌,再攀高峰。这才是真正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  

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 备考资料 历年真题 考试心得 模拟试题

从深圳特区创立至今,关于深圳有没有文化的讨论就从没有中断过。有人说,深圳是“文化沙漠”。有人说,深圳有文化,有的是创新的“移民文化”。一般来说,任何社会都有其生活形态,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文化,何况深圳聚集了全国各地的精英人才,因此说深圳是“文化沙漠”是难以成立的。当然,深圳目前的文化状况也不会像国内某文化名人称赞的那样,“深圳是中国文化的桥头堡”,“深圳有资格总结20世纪文化的事”,“争取20世纪中华文化各个领域的结算权”„„这种观点不但让中国知识界瞠目结舌,而且连深圳人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难道我们的文化建设也创下了新的“深圳速度”? 

不过深圳文化的贫弱却是深圳内外的共识。在移民文化尚未成形之前,深圳对外展现的是一种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商业文化,而缺少普及型的市民文化和精英型的学术文化。市民文化,如独特的方言、小吃、风俗等在深圳都没有,这是人们认为深圳没有文化、没有认同感的主要原因所在。至于学术文化,深圳在文学、艺术、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偶有奇葩闪现,但均未在整个城市产生较大影响,形成气候,因此在学术氛围、人文涵养等方面深圳不但不能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就是与其他大中城市如青岛、武汉、西安以及南京等相比也还有很大差距。 

然而,以城市历史短暂作为深圳文化贫弱的原因恐怕难以站住脚。综观古今中外,一个地区工商业发展起来之后无不是其文化也跟着繁荣起来。记得美国有位总统说过,我们的父辈浴血奋斗争取独立,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个安定的从事生产建设的机会,而我们辛勤工作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艺术活动。记得不太准确,其大意如此。在20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就已经非常发达了,90年代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文化贫弱的状况却一直未得到改善,这个现象是值得深圳人深思的。 

在我看来,除了历史短这个原因外,造成深圳文化贫弱还应该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有关:一是深圳发达的商业文化使这个城市功利性太强,从政府到民间的活动都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二是深圳人生存压力很大,参与文化活动的精力、时间非常有限。三是深圳市大众文化场所不够。最后,文化氛围的培育在深圳长期被忽略,导致深圳文化事业的建设虽有亮点但不能持续。      

未来的城市竞争以文化论输赢。有了文化的积累和支撑,城市才会有活力、有生气、有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和知识型的劳动者已经成为基本的生产力要素,而这些要素需要一种强大的文化张力来构成一个高度人性化的经济体系。 

对于大多数人没有归属感、缺乏城市凝聚力的深圳来说,文化认同感太重要了。近期深圳提出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显示深圳官方已经对深圳文化贫弱的状态非常重视。2003年1月,于幼军市长在文化部门的调研中强调,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其中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势就是,文化和经济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深圳要成为经济、科技大市、强市,同时也必须是文化大市、强市,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我们要认真落实“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着力培育有鲜明深圳特色的新型区域文化,不断提高深圳文化的内涵、品位和竞争力。    

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中的一个事实, 虽然胡适博士从前把它看作海外奇谈,但到现在

是无人不承认了。关于侵略的方式,欧美一派贪图金钱,主张把中国变成经济的殖民地;东洋一派更贪图土地,所以又主张把中国变政治的殖民地。至于中国内为帝国主义文化(即西洋文化)宣传的一派,则比前两派还进一步主张把中国变成文化的殖民地。他的口号叫做全盘西化。 

    前一派夺我们的市场,中一派夺我们的土地,后一派夺我们的精神。所谓夺我们的精神,用一句旧话,就是夺我们的人心。把这三派的利害得失比较一下,后一派最凶猛。因为帝国主义文化支配我们的意识之后,那就到人心已死的境地,永不能翻身了。胡适不懂得帝国主义这一类抽象名词,而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替它辩护,就是他的意识帝国主义化的缘故。     所以全盘西化论是思想界投降帝国主义论,是文化的殖民地化论。 此说的始作论者,是欧美国际帝国主义之物质的和精神的支柱所造出的国际学者胡适。这只要一看他的""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便可明白。到今天,继起的有陈序经和梁实秋等。他们更进一步主张抹杀中国自己,说它只能模仿帝国主义文化。梁实秋更明白说我们不能创造,主张创造就是夸大狂(大公报本年6月9日)。这无异说中国人只配给帝国主义文化当洋奴买办。 

    如此,那么我们的介绍工作错了么?这在从前是进步的,有文艺复兴的价值;在现在,""1927""以后,便是保守的东西了。而在根本的意义上,过去有创造的价值,并且是作为手段看的;在现在,则甘于介绍,反对创造起来。 

    这样的介绍,就没有文化的启蒙运动的意思,而是一种文化的殖民地化的思想。中国人底识不应该独立自由地创造,只可以隶属西洋。 

    但是,中国可以创造文化么?可以。十八世纪的法国,比当时的英国落后。他们介绍洛克,却造出比洛克彻底的认识论;介绍牛顿,却造出比牛顿完美的世界观。十八九世纪间的德国,比当时的英法为落后,然而却出现了康德、菲希特、谢林格、黑格尔等大哲学家和马克思、恩格斯等大思想家。二十世纪的俄国,比英法德都落后。然而今天,自1917年以后,竟成为全世界的新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先驱。后进国在文化上有贡献,简直成了一个法则。 

为什么呢?理由只有一个,即从历史发展的尖端出发。明白说,即从先进国所暗示的发展方向出发。换成大家所周知的话,就是""迎头赶上去。""譬如工业的动力机关,如果先进国已经由水而汽而电,那末你就一直从电起向前走去。这可以有创造的余地。若从水起,那叫做随后跟着走,永远都只能模仿,不能创造。 

    这样,在文化方面欲有创造作用,便必须从社会主义出发。因为它在西洋文化是方兴的东西,急待人去发挥其创造力。俄国就是因此而走到世界文化史前面去了的。若我们的介绍,从资本主义起,而且只满足于资本主义,那就绝没有创造可言。因为资本主义在西洋经过了三百年,到现在,它已由萌芽而发展而衰老,没有创造的余地。介绍这种文化,显然是走下降的路。 

    胡适、陈序经、梁实秋等所介绍的,表面叫西洋文化,其实即资本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他们随后跟着走,一辈子都只是步人家的后尘,当然感觉不到创造。所以胡适公然主张模仿,并且说模仿就是创造。陈序经的全盘西化,即是全盘模仿。梁实秋则诋创造为夸大狂。 

    这样的模仿,是文化的投降。中国民族啊,倒在帝国主义杯里去吧。它如果要把你变成经济的殖民地,政治的殖民地,那末你就应该进一步变成文化的殖民地! 

    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人不然。我们要求经济的独立自由,要求政治的独立自由,更要求文化的独立自由。如果说前两个要求是一种实践的行为,后一个要求是一种意识的活动,而人的行为又必须通过意识,那末文化的独立自由之要求,是解除经济压迫和政治压迫即整个压迫的开始。它表示中国民族的觉醒。 

    在八九十年的压迫之后,尤其在""九一八"",""一二八"",""河北问题""之后,主张文化的独立自由,是知识分子之精神的抗议。不,还是中国民族在新的压迫后不甘屈服而要求整个的独立自由之新的开始。 

    打倒文化界的洋奴买办! 

    从历史发展的尖端创造新文化!追问:简单一点啊!而且最重要的是为什么要持这种态度补充:应该持何种态度——

吸纳精华,去其糟粕

为什么要持这种态度——

因为任何事物总有局限、不足和未定的因素,何况是数百数千年前的文化遗产。我们在肯定古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时,不能不承认其中有许多封建、迷信和错误的内容,这不足为怪,也不足为讳,更无损于传统文化之伟大,相反,否认这些缺点就不是科学的态度了。把传统文化封闭起来,无限拔高,拒绝批判与扬弃,拒绝吸收现代科技成就来改进,最后一定是断送传统文化。"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