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音乐与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音乐与传统文化论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传承与发展中国的民族音乐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音乐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而且还能凝聚民族团结,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因此,本文从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意义、现状和对策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发展
一、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意义
民族音乐蕴含了丰富的人类情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重要体现。民族音乐集聚了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欣赏民族音乐可以体会到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文化风俗以及民族历史等,因而民族音乐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我国的民族音乐经过世代的传承发展,对我国的民族地域的面貌进行了真实的展示。我国的民族音乐也应当继续传承与发展,从而帮助各族人民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民族历史,能够起到团结民族内部的作用,还能进一步促进民族的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音乐,它能够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提升民族自我认同感的作用。此外,民族音乐还能起到开导和熏陶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
二、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一)古谱识读能力欠缺
20世纪之初,随着五线谱和简谱这两种新型的记谱方法得到广泛普及,古谱渐渐地被人们所淡忘,至今能够识读古谱的人少之又少。由于记谱方法的转变,人们识读古谱的能力逐渐下降,这非常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阶段,社会上到处都是流行音乐,并且随着西方音乐不断涌入我国,中国传统的原生态音乐更加难以走进人们的视野,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逐渐疏远中国民族音乐。
(二)律制发展不够全面
虽然中国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有乐谱的,但是能够精确记谱的方法却很少,也就是无法做到定量定级技术。中国的传统音乐在精确记谱上要求不高,而是比较热衷于创造性地再现或者自由地二度创作,一方面给灵活多变的音乐带来了好处,另一方面却又给音准带来了偏差。就如社会上广泛推广的十二平均律,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运用十二平均律都出现了音准缺失的现象,导致整首音乐的韵味发生了改变。律制的不全面给音乐演奏者的二次创作带来了困难,民族音乐原本的韵味和精髓就难以展现出来。
(三)民歌的异化
民歌是由人们口头集体创作出来的一种音乐形式,在民间音乐中普及范围最广。由于民歌是不同地域的人们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以及文化面貌创作而成,因此民歌具有非常突出的地域特色和语言特色。然而不幸的是,中国现有的民歌所存在的原始土壤不断遭到破坏,并且受到外来文化的不断侵蚀,中国的民歌发生了异化,民歌不再变得原汁原味。
(四)传统文化的假再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民不再对西方的文化感到畏惧,而是对传统文化的恢复充满了信心。但是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目前我国的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复原存在错误的观念,在古风盛行的环境下,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大肆建造古迹,以及各种假古董的仿造,这些都是对传统的东西的破坏,再现假象的传统文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民族音乐受到影响是在所难免的。
三、做好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精髓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不仅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而且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意义与价值无可替代。因此,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根植于传统音乐的土壤,从传统音乐中汲取营养和获取发展的动力。
(二)民族音乐要做到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也要不断做出改变,从而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不能总是局限在传统的音乐中,而是应当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吸收新的文化和时代因素,将这些新的元素注入到民族音乐中,从而保持中国民族音乐的生命活力。例如,中国新音乐的代表歌手朱哲琴在2010年“世界听见·朱哲琴与民族歌乐师”中的巡演,将采集的内蒙古民歌、贵州民歌、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和藏经歌等多民族音乐的原生素材,利用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整合创作,以电子音乐及器乐、人声和多媒体技术等营造出的舞台空间,从新角度探索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为听众展现了中国多元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三)民族音乐要朝着世界方向传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民族音乐有必要朝着世界方向传播和发展,让全球音乐爱好者都能听到中国的优秀民族音乐,体会到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音乐特色和魅力,这样做的好处不仅能够增强和扩大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而且还能吸收借鉴新的内容,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指导。例如中国“第五代”作曲家中的杰出代表谭盾,其音乐被评价“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感与中国传统精神,可以听到人类灵魂的声音”,使中国民族音乐开始引起世界的关注;著名作曲家何训田专辑中的《阿姐鼓》获得了众多国际奖项,让中国民族音乐开始走向世界。他们都是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参与世界音乐文化交流的先驱者,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四)促进中国民族音乐与国际音乐的交流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其独特的音乐和文化,中国民族音乐通过于国际音乐的交流,能够有效地借鉴其他音乐的优秀之处,丰富我国的民族音乐。以印度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例,在殖民地时期,印度音乐文化不仅没有被欧洲音乐文化同化,而且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且将部分传入印度的欧洲乐器发展成印度民族乐器,堪称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其历史过程和发展轨迹就值得深思。因此,只有多关注国际上其他音乐的发展,才能为我国民族音乐更好的发展注入新鲜和活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是一件亟需解决并且需要长时间的事情。作为音乐工作者,应当加倍持续的努力,更新观念,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到民族音乐的与时俱进;民族音乐要朝着世界方向传播;促进中国民族音乐与国际音乐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路泽雯.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初探[J].小作家选刊,2014(12).
[2]向阳.漫谈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5(1).
[3]方晓.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探讨[J].北方音乐,2015(1).
作者:杨兰 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六盘水师范学院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音乐教学中
中小学传统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多维度、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在传统音乐文化课堂实施过程中,应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多维度、多渠道地不断开发和利用本地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资源。应结合本地区特有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同时,整合并筛选优秀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获得最大化的音乐资源信息。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教材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承载着国家的教育政策取向。教材的编制一定要遵循大纲的要求,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出发,将素材性资源和实践性资源都整合进特色补充教材。
教材的开发,从最初确定编写人员、研究编写框架、确定编写内容、修改完善到后期审查、出版、实验、反馈、再修改完善直至推广使用,是一个连续的、有承接性的动态过程。通过长期调研我们发现,校长对音乐特色校本课程的重视程度决定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效果。
民族音乐进课堂实施得好的学校,其校长基本都非常重视音乐学科的教育。他们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更让孩子们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感。
这类学校会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种活动甚至组织专场演出,他们的音乐节目在各级各类文艺比赛中也频获佳绩。学校由此有了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窗口,而学生也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使学校更加重视民族音乐的教学。这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也得到提升。
(二)引入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歌曲在小学音乐课堂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不断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过程中,提升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所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民族的传统音乐引入课堂。
例如,《北京喜讯到边塞》《新疆好》等经典的传统音乐表达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各民族的劳动人民在不断奋斗的过程中,在党的领导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表达了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这可以让学生在深刻理解与感受这些歌曲的过程中,增加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此外,教师还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歌曲在创作的过程中集结了各族人民的智慧,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歌所表达的精神内涵。教师在课余时间还可以组织学生建立歌唱队或者演剧队,鼓励学生在节假日或者活动的时候上台为大家表演。
(三)丰富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常说音乐教育有方法、无定法,可视各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因此,课堂教学模式也无需固定,应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的需要等,以创新的理念打造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追求开放、民主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音乐教育发展。
对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我们同样要秉持这样的课程理念。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是如此,可主要采用鉴赏式、讲授式、模块式、实践式,结合讲座式、案例式、示范式等,通过聆听、歌唱、演奏、编创及综合艺术表演等多种实践活动进行实施。
扩展资料
中小学传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我们提倡在基础音乐教育阶段要重视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授,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民族音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同时使学生能主动接触传统音乐,并成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受益者。
通过民族音乐进课堂的方式,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传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对于引导学生领略本土民族音乐魅力,培养其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民歌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本源文化,特别是民歌,是最根本的母语文化、母体文化。民歌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历史和文化记忆的积淀。而基础音乐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段便是歌唱,歌唱又是最有效、快捷的文化传承方式之一。歌唱可以让沉淀、凝滞的传统流动起来,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社会及文化要素。
(二)通过传统音乐构筑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我国所倡导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功能,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需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是民族音乐生存、发展与繁荣的根本条件。
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注重传统音乐文化在创作上的独特性,精确的表述各种内容。传统音乐在发展和传承的时候,音乐作品的特征和演唱技巧在诸多方面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最为明显的则是地方用语开始被普通话所代替,这也让音乐情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为了将这些音乐文化全方位的呈现出来,就应该在坚持音乐技法的基础上去进行相应的创新,就以2019年音乐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为例,其中九连真人的一首《莫欺少年穷》,将客家摇滚和方言音乐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这首歌的主要背景是虚构了一个后生仔“阿民”,在犹豫着是上山还是下山,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最为普遍的一种心态。利用唢呐给人一种原生、野蛮的少年时期,又将规整的律动同音乐的特殊性结合在一起,当小号出来的时候,给人一种庄严且悲壮的感觉,放于少年离家打拼的歌中,具备一种浓厚的使命感。
当传统的音乐文化开始演变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这就表明文化在不断更新和成长,也会在整个传承文化中提取最优秀的部分,这也是音乐文化发展的一种特性。
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必要的创新,这才是传承音乐文化最主要的手段,在开放性的理念下去发展音乐文化,既是一种研究的态度,也是实现我国文化发展的一种手段。
(二)加强传统音乐的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这种文化形式。在一些学校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开设多元化的音乐课程,这里的多元并不只是少数民族音乐,也不是世界性的音乐课堂,而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一些多元的文化标准。
将音乐文化的特色和重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让年轻的学生们能够从中吸收到、接受到不同种类、形式的传统音乐文化,这样就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对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音乐教育课程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多元化、文化性和整体性,音乐教育的整体就应该具备一个多元的特点,将民族音乐看作是基础,让学生以一个平等且宽松的心态去对待这种音乐模式。
例如某音乐院校在基本乐理课的教学中,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唱歌看作是主要课程,然后将一些多元的西方因素融入其中,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仅会传授一些西洋大小调的知识,还会将中国的乐理同音乐理论结合在一起。
通过这样的方式,用于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他们的音乐感,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表演类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对于一些民族的舞蹈和乐器进行不同的程度的改变,这实际上也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曲谱中,让懂得音乐鉴赏的人体会到其中的美妙,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升整体的音乐素养。
(三)重视音乐理论的研究,实现音乐的“本土化”发展。在音乐文化传承的时候,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性,可这些差异性实际上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特点,可以从一个比较广泛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同的区域中存在的含义也不同。
因此,具体应用的时候,也应该结合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去进行传承,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找准定位,将音乐艺术同本地文化结合在一起,基于民族的基础上去开展相应的传承工作。
例如在广西多元文化的发展中,就借助民歌的特点,构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刘三姐”音乐文化,将本土化的音乐以节目的方式推向国际,以此来实现多元文化同文化教育的双重结合。
现代化背景下,随着流行音乐的快速兴起,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的时候,也会带来一定的机遇,所以,将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植根在其中,通过家乡赛歌、下乡寻歌等方式,来促进人们对本土音乐的理解与认可。
扩展资料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遇到的问题
(一)音乐文化的传承开始被打上经济的烙印。在市场经济下,部分音乐教育工作者将重点放置在物质上,于是将所有的文化、精神需求同物质、金钱联系在一起,将音乐文化的教育和发展看作是一种高收入的职业。
在这种利益心态下,无法做好传统音乐的传承工作。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乏味的、低俗的,没有任何概念的音乐开始盛行,这在摧毁音乐精神的时候,也会让青少年走入一个误区,阻碍他们音乐素养的形成。
(二)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波及,一些文化教育工作者,开始青睐于西方音乐,进而忽视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开始出现断层的现象。
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思想文化也受到了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变化,有些人学习音乐不会将其看作是一种精神需求,而是作为发家致富的手段,于是在这种偏离正轨的音乐理念下,无法传承音乐文化。同时,音乐文化在发展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年轻人对此的兴趣不大,很难感受到音乐文化的内涵。
(三)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当下,世界上多个地区都开始受到工业文明的影响,各个区域开始同外来的文化一同融合。从音乐欣赏的层面来看,网络环境下,传统音乐也受到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这实际上也是当下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
可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过于低俗的音乐形式,以现代民谣歌曲《盗将行》为例,歌词上,将诗写的牵强附会,为了强行押韵、唯美,而忽视了音乐的核心素养。
可是当这种音乐开始流传的时候,也意味着我国的民歌开始失去了它的传播途径,优秀的音乐作品,无法对其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整理,更不能说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了。
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音乐与文化既相互促进发展,又相互制约。
音乐的产生与文化息息相关。音乐植根于文化之中,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从一个时期的音乐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特定环境和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
音乐可以促进同时期的文化发展,好的音乐能够起到鼓舞人心、净化心灵的作用。因此音乐源于文化,同时又高于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所形成的观念和思想,它代表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反映出这个群体在一定时期的生活状态。音乐通过美的熏陶来影响和感染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它是连接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桥梁,是民族文化持久延续的最佳途径。
扩展资料
音乐具有文化的代表性。它能在特定环境和特定区域内起到唤起民心、鼓舞士气的作用,音乐可以把人的精神力量变为无穷的物质力量。民族音乐可以把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文明呈现出来,它能印证这个地区或民族的人类文明发展痕迹,也能使人在音乐的引导下走向美好的明天。
比如江南的“丝竹”、河北的“笙管”、西安的“古乐”等,这些乐器都有古老的传世乐谱,也有代代相传的乐人传承。即使现在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流行音乐,也能反映出这些古代地域文化昔日的辉煌和在当今乐坛中绽放出的绚丽光彩。
中国音乐,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时代,据考古发现,中国音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中国音乐曾经对中国周边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从孔子传六艺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乐,中国音乐又在吸收外来音乐要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发展。中国素号“礼乐之邦”,古代音乐在人格养成、文化生活和国家礼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学习步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音乐 (音乐文化)
各位认为古风音乐与中华传统文化有什么关
古风是一类新型文化,一般用于形容音乐、文学和艺术。
在我看来,是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人的审美与创作习惯,而衍生的一种略带古意但又更符合主流审美的风格。
就音乐来说,古风歌曲/乐曲曲调可能较为舒缓或悠扬,编曲内会出现大量的古典乐器如琴、筝、箫、笛、唢呐等,但依旧保有现代风格的基本调,比如鼓点和钢琴;填词则会用到更多偏书面甚至文言文的词汇,风、花、雪、月、水这些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也会频频出现,形成一种独特的流派。代表创作团队有墨明棋妙、鸾凤鸣等。
如果是文学,内容大多发生在古代或是架空时代,最受青睐的原型可能有先秦、魏晋、唐、清等(我个人认为清朝为背景的小说算不算古风似乎还需商讨),文字更偏向文言文或古调的风格,譬如沧月;也有一种形式是行文中夹杂方言,近年来似乎也变成了古风写作的一种形式,例如唐七公子。
再说绘画,一般会在画面中加入大量的水墨元素,背景气氛渲染强烈,色调基本统一,作画对象若是人物也一般着古装;但需要注意的是,人物的面部刻画一般还是遵循现代规则的。这一类的代表画手可以说是伊吹五月了。
以上例子仅作形式上的参考。
在我看来古风并不是什么画虎不成反类犬,而是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的一种有机结合。虽说敷衍潦草的也有,但不能否认有拥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尝试以一种比较浅显的方式传播给群众的人的存在。
我很佩服他们!
关于音乐与传统文化和音乐与传统文化论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