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艾灸罐拔草怎么用好(艾草拔罐怎么操作)

这时把艾灸盒直接放置在需要艾灸的部位,空腹状态和过饱状态都不适合用艾灸盒做艾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

柔嘉艾灸盒的使用方法

柔嘉艾灸盒的使用方法为:用打火机点燃艾柱的一端,点燃的一端朝下放入艾灸罐内扭上上盖,调整好底座和上盖即可使用。

在使用艾灸盒的时候,应该把艾灸盒准备好,并准备好艾条,把艾灸盒打开,刚拿到手中用火点燃直接插入的艾灸盒的艾条口中。要用艾灸盒下面的卡子,把艾条固定好,使其不会松动。

拧下的艾灸盒盖子重新盖好,这时把艾灸盒直接放置在需要艾灸的部位,放好可以用橡皮条和艾灸盒一侧的挂钩固定好。在做艾灸的过程中,要及时调节艾条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控制好艾灸的温度,也能防止皮肤被艾灸烫伤。

扩展资料:

艾灸盒使用注意介绍如下:

在做完艾灸等到艾灸盒温度降下来,取下打开盒盖,让里面余下的艾条全部熄灭,再把艾灸盒清理干净就可以。自己在家中用艾灸盒做艾灸时,一定要控制好温度,如果温度太低,起不到艾灸的作用,如果温度太高,则会把皮肤灼伤。

另外自己在家中做艾灸时,还要注意身体状态,空腹状态和过饱状态都不适合用艾灸盒做艾灸,而且在做完艾灸以后的半小时内,还不能喝冷水洗冷水澡。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这么简单的艾灸,祛湿效果竟然这么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艾灸盒

艾灸罐的用法 艾灸罐有什么作用

将艾灸段点燃后,放到艾灸罐里,再套上隔烟套。用艾灸罐可以避免烟雾缭绕,但艾灸的效果不如直接灸穴位。

艾炙具体做法?

你好:艾炙,是中医一直反应不错的疗法。

操作:

1、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2.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 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图148。

(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图149。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用艾条使用艾灸罐的方法?

如果你说的是火龙罐,可以把艾条掰成一段一段的,插在里面的针上点燃

艾灸罐有哪些使用方法及作用

艾灸罐又称灸疗罐或者通元罐,属中医医疗器械类,为盛放艾灸的器材。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艾灸罐有哪些使用 方法 及作用,希望你们喜欢。

艾灸罐的用法

艾灸罐的使用其实简单的,应该是最好使用的。这个艾灸罐简单,轻便,比较好用,只是你们还不习惯使用,当你使用习惯后,您觉得比随身灸要好用的多。在使用艾柱之前,请先把艾柱用牙签横轧一个眼,这样便于插在钢丝上,然后把艾柱撕一个口,这样便于点燃。在放入布套之前,请您用2-3层纸巾先包裹好,在放入布袋,这样比较干净,无烟、还隔热。只要你把艾灸罐包裹的很好,一个艾柱,可以使用1个小时。 如果太烫外面再裹上毛巾,就可以使用很长时间的,而且还不会太烫。我家艾柱是最好的,不会再使用的过程中中途熄灭,也不会散落。而且烧完后,会有一个完整的艾灰柱悬挂在钢丝上。而且,用纸巾包裹后,很多艾烟吸到了纸巾上,外面的布套就不会显得很脏或吸满烟垢。

包上纸巾后,外包装的布套就会很干净了,而且没有一点烟。

只有艾灸罐会利用艾灸的极致,所以我喜欢使用艾灸罐,因为艾灸罐可以解放我的双手使我还可以做任何事情。

同时如果一根艾条在艾灸盒里面艾灸,大约只能使用60分钟到90分钟。

如果一根艾条您截断以艾灸罐的方式来艾灸,大约可以使用6个小时左右。

因为艾灸罐的层层包裹使艾灸的时间延长,热量持久。

但是如果你是患有皮肤病的病人,在皮肤病的位置我们不建议使用艾灸罐,这里需要使用艾灸盒或手持艾条熏灸,使皮肤与艾灸之间有一个距离,这样就不会直接附着在皮肤上艾灸,使其有疾病排出的路径。

皮肤完好的,和住集体寝室的完全可以使用艾灸罐来艾灸。

艾灸罐的作用

①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

②有引导气血的作用,或升提中气或引气下行,可治中气下陷、肝阳上亢之证。

③回阳固脱、补气固本,治阳气虚脱证。

④行气活血、散瘀消肿,能治疗各种痛证和寒性疖肿等。

艾灸罐的特征

在于所述罐体艾疗时温度调控方便,可精确控制艾条燃烧点与人体之间的位置,提高灸疗效果;艾条燃烧速度适宜,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节省艾条使用量,可防范火种隐患,隔热外层保证使用时外壳温度适宜。

艾灸的主要作用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猜你喜欢:

1. 艾灸的作用和禁忌

2. 艾灸的主要功效和作用

3. 艾灸的六大功效和作用

4. 艾灸去湿气功效作用介绍

5. 小孩艾灸肚脐的作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