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古典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多少

他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一直有志于论著天下之史文,《史记》体现了司马迁究天人史之际,《史记》试图通过史传事验的方式来思考天人关系问题,通过历史的纵横剖析和人物描写来探讨古今治乱兴衰以及人生正道问题,体现了司马迁从历史学这个独特角度来思考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深刻反思。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到迄今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便于读者明嘹治...

古典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多少,且优秀的历史书有哪些推荐?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本身我就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的人,下面说说我读过的历史书籍吧,把我认为不错的值得推荐的分享给大家。

1 史记选

原名《太史公书》,作者,司马迁,他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一直有志于论著天下之史文,但未能如愿,在父亲死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继承父亲遗志,在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了这一工作,实现了两代人的心愿。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材料丰富,忠于史实,它对古史的记载,许多出土文物史料都有记载,他语言生动,文笔简洁,饱含情感,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地位,在史学思想方面,《史记》体现了司马迁究天人史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目标,《史记》试图通过史传事验的方式来思考天人关系问题,通过历史的纵横剖析和人物描写来探讨古今治乱兴衰以及人生正道问题,体现了司马迁从历史学这个独特角度来思考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深刻反思。

2 《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作者钱穆,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到迄今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相互影响,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嘹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精神之所寄。

3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作者陈旭麓,是一部近代史,对想要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可以看看,本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本书博大精深,思辨深邃,凝聚了著名史学家陈百麓先生数十年心血,本书不仅考察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且考察了城乡基层组织的演变,以及不平等条约激起的社会变化,不仅研究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寻找出外部冲击引起的社会习尚的改变,不仅论述了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全书充满激情而又思辨的论述,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尘代谢和急剧变革。

这几本书如果你能坚持看完,从古至今的政治,文化,经济,哲学,历史演变等等都会有全新的认知。

其代表作品都有哪些?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昌黎(今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明人推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学业的精进来源于勤奋,而荒废于游荡玩乐;做事的成就出于思考,而败坏于因循随便。

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

——《与孟尚书》

上对得起苍生,下对得起黎民,内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有志不在年高,知识不分贵贱,谁掌握了真正的学问,谁就应该受到尊重,大家就应该向他学习。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期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送李愿归盘谷序》

与其当面和得势时受到称誉,还不如背后和失势时不遭到毁谤;与其身体上享受快乐,还不如心里无忧无虑。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世称柳河东。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梓人传》

挑选天下有才能的士人为官,并且使他们能够适合他们的岗位;使天下人都能够安居,并且让他们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感到安定。

宁为有闻而死,不为无闻而生。

——《上扬州李吉甫相公所著文启》

宁闻名天下而死,也不默默一生而活。

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钴姆潭西小丘记》

清澈明净的天色与眼睛默契融合,清脆悦耳的翶与耳朵默契融合,悠闲空灵的境界与神思默契融合,深邃幽静的气氛与心灵默契融合。

宁正为心,疾恶不惧。

——《先侍御史府群神道表》

为人应保持正直的本性,坚贞的节操,嫉恶如仇,无所畏惧。

欧阳修——一代文宗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朋党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与君子以志同道合为前提而成为朋友,小人与小人则因私利相同成为朋友。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醉翁的心意不要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

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左氏辨》

君子要修身养性,道德要修养内在的品德,同时要注意外在的仪表。内外同样重要。

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世称“老苏”。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心术》

要当将领,先要磨炼心志,泰山在眼前崩塌但是脸色不变,麋鹿突然出现在身边但眼睛不眨。遇事镇定自若,不受外界影响。然后才可以头脑清晰,分析利弊,对抗敌人。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远虑》

把知道的都告诉对方,对对方极度坦诚。很多人赞誉他,也不会因引而跟他更加亲密,很多人诋毁他,也不会因此而疏远他。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所由兆。

——《管仲论》

功业的完成,不在完成的成功之日,而是一定有他成功的缘由;灾祸的发生,也不是发生在发生之日,而是一定有它发生的征兆。

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纳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

——《用间》

“得道都多助,失道者寡助”,廉洁公正,取信于民,自然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腐败无能,失信于民,纵然小惠小利也无济于事。

苏轼——一衰烟雨任平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扶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留侯论》

天下间真正有大勇的人,事件突发而不惊慌,无故见辱而不愠怒,因为其抱负甚大,志向甚远,不因眼前一叶遮蔽而放弃无边风光。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前赤壁赋》

从事物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一眨眼的工夫不在变化;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那么客观事物与我们人类都是无穷无尽,永远长存的。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方始作事。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晁错论》

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的人,他们不仅具有超群出众的才能,还有百折不挠、坚定信念的意志。

苏辙——汪洋澹泊,一唱三叹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又号栾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之弟,世称“小苏”。

以言责人甚易,以义持己实难。

——《刘挚右丞》

用语言去要求别人很容易,而用公道来要求自己实在是困难。严于责人而疏于责己,这是常人易犯的毛病。

遇繁而若一,履险而若夷。

——《观会通以行典礼论》

遇到繁多的事情,好像只是处理一件事;处于危险的境地,好像是走在平地上。遇乱履险,要心神镇定,不为事情的繁多而慌张,不为处境的艰难所吓倒。

无以待之,则十百而乱;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

——《类篇叙》

对待事情,关键在于胸中有无处理的方法。没有方法,即使事情很少,也会手脚忙乱,办得一塌糊涂;有了方法,纵然事情很多,也能镇定自若,办得有条不紊。

戒心之易忘,而骄心之易生。

——《陆贽》

警惕之心容易遗忘,骄傲之心容易滋长。这是人之常情,难免有之,但也正因为这样,才需要特别注意,戒骄戒躁。

曾巩——曾文穷尽事理,其气味尔雅深厚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风)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共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

——《寄欧阳舍人书》

人的品行各异,不与外貌相干,不和名声牵连。只有内心修德的人,才能不被迷惑,不徇私枉法,真正做到秉公符实。

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

——《唐论》

放低姿态,听从劝谏,爱惜百姓,这就是心怀天下的志向。

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

——《与孙司封书》

天下的事情,令人担忧的事很多。但最令人担忧的事,莫过于人们不能说话和不肯说话,有的甚至不敢说话更大的了。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哉?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墨池记》

王羲之凭借自己勤奋练习,晚年书法方得大成。后世比不上王羲之的,不是天赋不及他,而是下是工夫不如王羲之罢了。

王安石——笔力简而健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东乡)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上时政疏》

因循守旧,苟且偷安,可以侥幸一时,不能维持一世。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守旧,力主大有作为,反对苟且偷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临行而思,临言而择。

——《仁智》

经过思考再行事,就会降低盲目性,减少失误;经过选择再说话,就会去掉随意和轻率,避免失言。

坏崖破岩之水,原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水,起于青葱。

——《风俗》

损坏悬崖石壁的水,来自那涓涓细流。遮云蔽日的树木,都是从青葱幼苗长起来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微杜渐的道理不言而喻。

继梁祝黄河之后中国还有哪些知名的古典音乐?

《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曲中高山流水之意。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比喻知音或知己。《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夕阳箫鼓》——后改为《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仪态。《汉宫秋月》——崇明派琵琶曲。《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阳春白雪》—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独奏古曲。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渔樵问答》——乐曲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中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胡笳十八拍》——全曲逐层倾诉蔡琰被虏、思乡、别子、归汉等一系列坎坷遭遇,曲调哀婉凄切,深刻感人,反映出战乱年代里一个女子的悲剧性遭遇。《广陵散》——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平沙落雁》——对于曲情的理解,有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寓鹄鸿之志的;也有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调基调静美、静中有动、旋律起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十面埋伏》——乐曲真实展现了中国历史战争的恢弘与壮观。乐曲以丰富的表现手法、生动的音乐语言、特有的演奏技法将尘土飞扬的古战场形象而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这是中国十大古典音乐,用传统乐器演奏,声音优美、韵味十足,堪称古典音乐精髓,都能拿得出手,闲暇之余听听,是一种美的享受。

您认为最常见的是哪一种?

你好,关于人体艺术,我们先来说说起源。

人体艺术最早起源于希腊,到现在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西方人眼中看待人体艺术,是纯洁和美的象征。而中国自古以来则更多视其为情欲的象征,文化不同造成了这些差别。

人体摄影作为人体艺术最纯粹的表达形式,诞生过很多精彩的作品。比如《她叫玛格丽特马瑟》这张摄影图片,被称为人体摄影经典之作,抽象人体艺术就是从这幅作品开始产发展起来。

再者我们来说说高阶一点的——艺术摄影,它不同于人体摄影,它会借助一些道具。一位艺术家将人体和自然风光结合在一起,人体艺术变的非常神秘。

艺术家利用人体柔美的线条,和自然界的风景,组成了一幅幅惊艳的图片。艺术家把人体的线条作为画布,风景展示在画布上。

第三我们来说说人体彩绘,它是是近几年才逐渐流行开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样艺术家以人体为画布,在人的四肢和身体上绘制出来不同的图案。

人体彩绘不同于布面纸面绘画,因为使用的媒介是人体,让艺术家绘画出来的图案更富有艺术性和生命力。

在彩绘艺术家的创作之下,人体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动物造型,充满了动感。

而现如今,由于很多所谓的艺术创作掺杂过多的伪艺术,导致很多人对人体艺术存在很大的误解。比如很多人认为人体艺术只有女性,其实不是的。人体艺术不仅仅只有女性模特,也有很多男性模特。其次是不是所有脱光都是人体艺术,人体艺术不会针对特定的部位去展示,它传达出来的是唯美,震撼引人注目的。

关于人体艺术,也希望大家认真对待和审视,好好发扬,谢谢~

中国有哪些古姓氏?

生活在远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根据血缘关系的不同,分为一个个部落,各个部落又进一步分衍出许多支族。这些部落和支族为加以区别,有着各自的名称,这些名称无疑就是姓氏的由来。

根据历代史籍所述,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

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许多分支氏族的标号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姒、风、子、姜、任、赢、姚等。

2.以国名为姓

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大行分封,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华夏,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如齐、楚、赵、魏、宋、郑、吴、秦等。

3.以邑名为姓

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的后代因此姓苏。与此类似的还有以郡名为氏、以乡名为氏、以亭名为氏的,如楚国大夫肥封于南郡麋亭,其后代姓麋。

4.以官职为姓

如李,“皋陶为尧大理(官名),因官命族为理氏(即后来的李氏)”。又如周代把露天的粮仓称为“庚”,有房顶的粮仓称为“廪”,此后,粮官的后代便以庚、廪为姓。同样,司马、司空、司徒、帅、尉等,皆是以官职为姓的。

5.以职业为姓

商朝有巫氏,是用巫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巫为姓。以业为姓的,还有陶、卜、乐、甄、屠等姓。

6.以谥号为姓

如周朝的文王、武王,其后代分别姓文、姓武,又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7.以图腾为姓

把祖先崇拜的生物作为姓氏,动物类的如龙、牛、马、羊、熊、鹿、骆、鱼等,植物类的如杨、柳、松、梅等。

8.以居地为姓

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同类的还有东门、西门、南官、池、桥、井等姓。

9.以祖先的字或名为姓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孔丘乃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故其后代以孔为姓。还有以祖先的称号为姓的,如轩辕、高阳等。

10.以天干地支为姓

以天干为姓的,如甲、丁、辛、壬等。以地支为姓的,如子、午、未、申等。

11.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如长孙、万俟、拓跋、尉迟、耶律、慕容、宇文、呼延等。

除此之外,还有以数字为姓的,如伍、陆、万等;以颜色为姓的,如白、黄等;以五行为姓的,如金、木、水、火、土等;以爵位为姓的,如王、公、侯、公子、公孙等。

由于姓氏来源多样,得姓方法各异,再加上几千年来的演变发展,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姓氏繁多而复杂的重要原因

我国的姓氏出现以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在此过程中,许多古老的姓氏或被废止,或遭灭绝,同时又有许多新的姓氏诞生。这些新姓氏主要产生于改姓,历史上改姓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帝王赐姓

如汉代娄敬因献和亲政策有功,汉高祖赐其刘姓,改称刘敬;郑成功因收复台湾有功,明末皇帝赐朱姓于他,闽台百姓称其为“国姓爷”。

2.避讳改姓

如秦汉时的籍姓,因避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而改姓席;汉明帝名刘庄,庄助改名为严助;唐末王审知称闽王,当地沈姓改为尤;晋朝为避司马师之讳,全国师姓改为帅姓,晋朝灭亡后,一部分师姓子孙改“帅”复“师”,但有很大一部分仍然沿用帅姓。

3.因祸改姓

有的是因避祸逃难自行改姓,如汉代韩信被斩后,其后人改姓何;南北朝时,南朝人刘凝之避乱入北朝,改姓员氏;唐末王审知闽国灭亡之后,子孙为逃避仇人追杀,分别改姓游、沈、叶等。有的是因祸乱被强行改姓,如南朝齐巴东王萧子响起兵作乱,兵败被杀,家族除籍,改姓峭氏;隋朝贵族杨玄感反隋失败后,被改姓凫氏。

4.少数民族改姓

中国文化史是一部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在此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融入汉族,说汉语、用汉字、改汉姓,显示出汉文化的魅力。少数民族改汉姓历朝历代皆有之,但改姓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次是由北魏皇帝主持的汉化运动。北魏皇室出自鲜卑族,姓多为三字或四字,既复杂难记,又不利于民族融合。

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下令把繁复的鲜卑姓改为汉姓。其中,皇姓拓跋氏改为元氏,其他如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普六菇氏改为杨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等等。据《魏书•官氏志》和《通志•氏族略》记载,在这次易姓运动中,总计有144个鲜卑姓氏被改为汉姓,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少数民族改姓汉姓之举。

三代以前,姓、氏有别,其功能也不同。姓是用来“别婚姻”的。远古的人们在漫长的繁衍进程中逐渐发现,同一血统内的群婚乱交不利于后代繁殖,提出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进化原理。因此,“同姓不婚”成为了一条社会法则,后来又纳入了礼制的轨道,人人都须遵循。这一点,应该说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有氏。天子分封子弟为诸侯,诸侯分封子弟为卿大夫,都要赐“氏”。般即以受封赐的国名或采邑之名为氏,也有以官爵、居处或父祖的字为氏的。《通志•氏族一》中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开始发生变化,秦末大乱以后姓与氏逐渐融合,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上至天子下至庶人均有姓,表明个人所出家族。“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直接讲齐国姓姜,秦国姓赢,周王姓姬等,而不再严格区分姓与氏。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姓”与“氏”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了。

中国古人修真是真的吗?

古圣先贤们认为,真正的人,本来是可以不死的,只因后天的污染严重,这才有了寿夭之别。这跟释迦牟尼成佛后所悟出来的道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以,佛家要参“本来面目”,道家要寻找本真。

事实上,修真并不是个新鲜词。早在玄幻热兴起的两千余年前,我国的古人就已经有了修真这一说法。

中国古人修真是真的吗?

《庄子·大宗师》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说的就是这些“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能够安眠无梦、不会受到杂念影响,饮食恬淡,气息绵长;后文接着则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相比前面的表现,这句话则明显更侧重于意识精神方面。

这些世人眼中的“得道”之人,对生死能始终保持不喜不悲的态度,对于新生命的诞生和终结都不会任何的拘束,不过是“翛然”来去而已。翛然者,超脱貌也。

在道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眼中,真人的面貌则更加伟岸:

“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

这就把真人摆在了与天等高的地位了,掌握着最高的道理并教养万灵,威严无匹。

再说道家。为什么佛家有金刚不坏之身,而道家却很少听到呢?因为道家直接就不死。最著名的是老子,都知道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了,但他有没有死,那就不知道了。后来,佛道之争,有道家人编出了《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出关后去珠穆朗玛峰以南传道去了,后来的释迦牟尼佛就是老子的化身,或者根本就是老子的弟子。

这当然无法考证了,佛家弟子当然不愿意听。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释迦摩尼佛,绝不是印度人,现在的考证也是尼泊尔人。尼泊尔过去也不属于古印度,而是古中国。因为人种都不一样,印度是棕色人种,尼泊尔是黄色人种,所以成佛的叫“修成金身”。金身是什么颜色?就是黄色!因为释迦佛是谁不知道,但本身是黄种人无疑了。

当然了,用佛来说中国的修真,杠精们是肯定不愿意的。而且,也太小看了中国的修真。毕竟中国的修真,可不止佛、道两家。我们主要讲主流的道家修真就行了。

有什么历史记载吗?

唐朝时,有一个名叫谢自然的姑娘得了道、升了天。这个女子不简单,人家小时候就很不一般,别的小孩,看见肉肉就流口水,可是这位谢小姐,看见荤腥就想吐,一出娘胎就吃素(不知道她吃不吃奶?)。

她自小就跟着女道士修行,到了14岁时,就可以不吃不喝了,根据能力守恒原理,她或许是真的是“把握阴阳、呼吸精气”了,不需要五谷杂粮。

有一次,她去四川游历,当地刺史要和她盘盘道,你不是能辟谷吗,这次让你好好辟辟。于是,刺史本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原则,准备搞一把科学实验,他将谢小姐关了起来,不给吃不给喝,几个月后,谢小姐依然白里透红、仙风道骨。

刺史服了!

贞元十年,谢小姐27岁,十月二十日,她在紫极宫飞升,据说有数十万人亲眼见证。那场景你也很熟悉,就是云雾缭绕,天降祥瑞!道士施肩吾说:如花年少一女子,身骑白鹤游青天。看来,真人们都喜欢用鹤来当座驾啊!

刺史赶紧将这个重大新闻通报给朝廷,皇帝很高兴,长生不老有希望啊!

八仙之一韩湘子的侄孙、著名的无神论者韩愈同志听说这件事后,还专门写了一首长诗《谢自然诗》,记载说:谢小姐,“一朝坐空室,云雾生其间”,一会儿,“须臾自轻举,飘若风中烟”。谢小姐像氢气球一样,飘飘摇摇,飞升了。

西晋年间,名士们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甘心彻底归隐辜负一腔郁郁不得志的才干和抱负,而“真人”那种超然物外却又能执天下牛耳的存在自然也就成为了广大名士的终极目标。

宋代诗人杨修就曾在他的《洞玄观》中对这一位东汉“仙人”推崇备至:“葛玄功行满三千,白日骖鸾上碧天。”

葛玄,字孝先,是道教灵宝派祖师,世人尊称他为葛天师。葛玄年轻时跟随左慈学道,得到《太清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金液丹经》等道经。吴嘉禾二年(233年),在閤皂山修道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相传最后白日飞升、骑鸾而去。

古人炼制外丹,多是以珍稀金属为主、灵芝人参这类罕见药草为辅,再加以丹砂(含汞化合物)等调和。不用尝试,光是看着这些材料我们就能够轻易得知,通过这种方式炼制出来的“仙丹”,多半不仅百害无一利,而且可能危及生命,这也是许多常年炼丹服丹的人(尤其是历代许多皇帝,都有着御用术士炼制仙丹的传统),最终大部分寿命都不太长的症结所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