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歌代表作品,有哪些时代背景条件造就的?
说起“诗词”,唐宋永远是绕不开的话题。
从“诗”的角度来说,“唐诗”和“宋诗”是整部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而从“词”的角度来谈,“唐词”和“宋词”都有极高的讨论价值。
唐宋诗词的耀眼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因为它们正好处于特殊的时代节点之上。
唐诗与宋诗:前者创生,后者求变诗坛三大高峰,一为开元,二为元和,三为元祐,是为“三元说”。
前两个在唐代,开元中有李杜等人,元和中有韩柳白居易,最后一个时期是宋代,诞生了王安石、苏轼等人。
但是,这些诗歌默认为近体诗,以律绝为主,之前的古风、乐府、杂言等不算其中。
而这两个时代诗歌繁盛的原因是不同的。
从时间上来看,唐诗正好是处于近体诗走向成熟的阶段。
近体诗脱胎于南朝齐梁时期的“永明体”,是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音韵的秘密,提出了“平上去入”等声调的运用规律,在诗歌形式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规范。
唐代从初唐开始就继承了这种诗歌创作方式,沈佺期、宋之问等人都是个中好手,尤其是杜审言,也就是杜甫的祖父,更是在这一领域中很有声名。
一个新生事物表现得最为辉煌的时候,并不是其初生和鼎盛的时期,而是其走向成熟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有很多人带着自己的想法在其中试验,所以会呈现出千姿百态,可以说是百家争鸣。
所以盛唐之所以被称为“诗歌”的盛世,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诗人众多和流派纷呈。
其实这一阶段还不是诗歌鼎盛时期,事实上也很难找到一个诗歌鼎盛的时期,但从实际来看,无论是之后的元和还是后来的元祐,在诗歌名家和名作方面并不比开元时期逊色。
国力蒸蒸日上,给文人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自信感,所以唐诗中往往蕴含着开放的倾向,一股舍我其谁的气势经常会在诗歌中流露。
到了元和年间,中唐时期国力有所下滑,社会弊病逐渐出现,盛唐时代的那股略显毛躁的气息出现了沉淀,所以像韩愈、柳宗元等人的诗歌就较为稳重,白居易更是继承了乐府等诗歌的现实作用,像《卖炭翁》、《琵琶行》等等诗歌在当时有很大反响。
近体诗到这一阶段其实已经走向了一个瓶颈,这不是诗歌体裁所带来的,而是受到了当时社会中的文学风貌影响。之后的晚唐虽然所有差别,但总体来说唐代诗歌的风格还是比较统一的。
真正打破了这一瓶颈的是宋代,这与时代变化有关。
宋代积贫积弱是不争的事实,长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使得整个两宋时代的文人在精神上都是比较苦郁的。
这就像头上时时刻刻悬着的一柄利剑一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
长期处于“亡国”的阴影之下,所以宋人的诗歌就很少有唐人“开放”的气势,转而更注重内心的求索。
所以,同是写庐山,李白想象九天银河泻地的壮阔,而苏轼探求庐山真面目的成因。这就是时代背景的变化所导致的心理差异。
宋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唐诗逊色,历来“宗唐”、“宗宋”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比如宋人方回创作作诗歌选集《瀛奎律髓》的时候,就把唐宋两代诗人的诗歌放在一起。“宗唐”的人不满其中的“宋诗”,“宗宋”的人不屑其中的“唐诗”,所以《瀛奎律髓》也被很多人戏称为“箭垛式”的作品,双方都要攻击它。
其实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宋诗之所以能和唐诗比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走出了与唐诗不同的新路。
虽然我们说文学的风格、种类等等是因人而异的,但其实大路就那么多,小路在研究的时候价值并不是特别大。这就像分析某一篇文章的观点一样,早晚都有穷尽的时候。
唐诗这一路数在有唐一代其实已经走到了极尽,后世几百年同风格的作品没有与之比肩的,这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了。
所以,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积极求变,形成了与之互补的另一种风格,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其实从后来也能看出,无论是“宗唐”还是“宗宋”,之后的朝代没有脱离唐宋的影响,其诗歌成就自然就不及唐宋。
“一直在模仿”和“一直被模仿”,这中间差着几个境界呢。
唐词和宋词:前者水平存疑,后者极为繁盛“词”这一文体到底起源于何时,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唐代确实已经有了“词”的出现。
无论是出土的敦煌曲子词还是白居易等人的作品,都已经坐实了这一点。
关于唐代词作的争议,其中还是主要集中在“唐词”到底达到了什么水平上。
从实际来看,唐代见到最多的词大概就是白居易《忆江南》、张志和《渔歌子》这种非常短小的作品,形式单一,水平和宋代相比着实不高。
但是因为可能处于“词”尚未成熟的阶段,从历史局限性来说也是非常不错的。
而相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菩萨蛮》等等作品,虽然质量极高,王国维更是说其“八个字”就能关“千古登临之口”。
但是,这两首词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李白真的不好说。
一个是因为数量太少,给人的感觉就是李白突然写了两首词,不知道前因后果;另一个也是因为这两首词在创作手法上实在是太成熟了,和同一时期甚至之后的时期都有脱节,不像是唐人能写出来的作品。
所以,唐代“词”的水平到底如何,这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相传为李白所作的这两首词并不具有代表意义。
而相对比来说,宋词就和“唐诗”一样,正好走在通向鼎盛的道路上。
“词”这一文体何时成熟,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宋词虽然繁盛,但年代太短,尚未完全兴起便造亡国之祸,元明两代又不重此道,直到清词出现才说明这一文体的成熟。
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刚才说过,宋诗在很大程度上因为两宋文人内心的苦郁所造成的,那么不能借“诗”来抒发的情感自然也要有一个宣泄的地方,于是有着“游戏娱乐”功用的“词”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也是宋词繁盛的原因之一。即时代背景下,用作情感分流的载体。
所以宋词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脉络和唐诗比较像,一时间作者众多,流派纷呈,不仅仅在上层社会有晏殊这样的代表,同样在市井之中也有柳永作品的流传;豪放、婉约之争也是贯穿了两宋词坛;格式、声律在周邦彦之后也得以固定。
从实际来说,宋词之所以能如此繁盛,其实和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毕竟如果从根本上来说,“诗”与“词”的创作方法是相通的,只是体裁的变迁,并不能算作创作手法的更新。
“唐宋”两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其发展脉络还是非常清晰的,为何会涌现出如此多的名家名作,其实和“时势造英雄”的过程差不多。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唐代最盛行的文学体裁形式分别是什么?
1、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灯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3、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4、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唐朝诗歌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经济繁荣?
唐朝诗歌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经济繁荣?
诗歌在唐朝鼎盛的原因语文上称”唐诗宋词元曲”,其中把诗归结于唐朝,可以看出唐朝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与垄断之势。唐诗为什么繁盛的原因,从古至今,说法不一。但总的来说还是由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四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的发展,因此使得诗歌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
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正是因为唐朝经济发展的好,才催生了诗歌的极度发展。唐朝发达的经济,为诗歌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纵观历史,唐朝是个可引起万国朝拜的天朝大国,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正因为发展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精神层面的东西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和生长的土壤。通俗的说,如果人民还处于饥寒交迫,战乱导致颠沛流离,甚至脑袋随时可能搬家的状态下,试想一下还会产生这些流传于世的千古名句吗?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怎么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需求呢?正是因为唐朝国富民强,前有太宗贞观后有玄宗开元,才使得诗歌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
体现经济繁荣的不同角度抒发情怀的前面我们提到如果人民温饱都得不到保障,何谈更高的精神追求,对于文人来说就是政治抱负追求理想,也正因为如此,那些抒发胸怀 高谈人生理想的诗词也侧面说明了当时经济发展良好。
对盛世歌颂的关于描述经济繁荣的诗歌数不胜数,杜诗有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在他看来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这种诗人第一视角的描述更是直接证明了当时经济的繁盛。
边塞诗的发展盛唐时期边塞诗空前发展,它是唐朝文治武功和古典诗歌高度发展成熟的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唐朝建立后,先后与东西突厥、吐谷浑、高丽、吐蕃交战,逐渐奠定了唐朝“天可汗”的地位。据此唐朝设立的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一种应运而生建功立业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在社会中兴起。此时多数诗歌把描写战争和表达求取功名的愿望相结合,这也从侧面体现唐朝经济政治的高度发展。
描述关于商业发展
不难理解这个角度,只要是描写当时商业情况的都能体现当时的经济状况,我们也就可以知道经济繁荣与否,甚至这些诗歌也是研究当时经济的文史资料。
关于对外来文化的描述
有历史背景我们知道,当时的唐朝空前发展,对外往来也十分频繁,由此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两国往来免不了经济贸易,由此我们也可以侧面了解当时经济状况。
白居易四个时期及代表作?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初盛中晚唐的诗歌题材?
一、末世景象和诗人暗淡前途使晚唐诗抑郁悲凉,体现早且突出的是怀古咏史诗。初盛唐怀古咏史常有前瞻意味,中唐常寄托国家中兴希望,晚唐则用一切皆无法长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现伤悼情调。
二、悼古伤今。从刘禹锡长庆末和宝历间写的《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台城怀古》等开始形成→之后杜牧、许浑、温庭筠、李商隐等大量创作。
三、杜牧。
(一)继承祖父杜佑以《通典》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想建功立业。
(二)诗歌理论,主张:
1.“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追求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
2.不满当时绮靡倾向,但多绮情柔思,故能在俊爽峭健中,带风华流美。
3.强调内容,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
(三)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题材。如《感怀诗一首》《郡斋独酌》《河湟》《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历史感慨。
(四)怀古咏史诗。
1.多数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如《登乐游原》《过勤政楼》。
2.这里又常有盛衰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3.不少借题发挥,表现政治感慨与识见,一般仍带有伤悼往事的情绪,如《赤壁》。
(五)五七言古今体都有佳作,更擅七律七绝。
1.尤其七绝,如《山行》、《秋夕》、《泊秦淮》、《赠别》、《寄扬州韩绰判官》等。
2.有的描绘景物,鲜明如画;有的表达深曲,情思蕴藉;有的发议论而伴以情韵。
3.和李商隐相比:李深婉而杜俊爽。
四、许浑诗以五七律为主,无一古体。
(一)词语、对仗、格律圆稳工整,风格“整密”(胡应麟《诗薮》)。
(二)多表现闲适退隐思想,内容贫乏,意境雷同,缺少新鲜警策。
(三)怀古咏史诗《咸阳城东楼》《金陵怀古》(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五、刘沧诗境更为萧瑟。《秋日过昭陵》“那堪独立斜阳里,碧落秋光烟树残。”胡震亨:“刘沧诗长于怀古,悲而不壮,语带秋意,衰世之音也欤?”(《唐音癸签》)
苦吟诗人
一、贾岛姚合苦
唐代绝句有多少?
唐人绝句中,在心中默念最多的一首,就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之所以对白老师的这首小诗情有独钟,是因为自己也好杯中之物,因而吟来亲切、解馋。贪杯之人,是喜欢呼朋引伴的,而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是最适用于邀请朋友前来小聚欢饮的劝酒词。
邀人共饮,当求同醉。给友人备下了酒菜,当然是可以使人沉醉的,这首小诗的本身,其诗香酒韵,比酒还醇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是新酿的酒(新酒未过滤时,酒面浮起的酒渣,色泽微绿,细如蚁,所以,这样的酒,才有个非常诗意的名字——“绿蚁”),炉火又正烧得通红,在将雪未雪的黄昏,是最适合与朋友举杯共饮,消磨长夜的。
古代人的生活节奏是很缓慢的,尤其到了冬闲季节,窝在家里,最大的享受,就是围炉夜坐、海阔天空。老家此前有句旧谚,叫“盐菜稀饭糠头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说的就这种无忧无虑的闲适与“富有”。
可惜无酒,农人只需添饱肚子,就是幸福,而文人则不同,得诗酒与共,才能享有人生至乐。酒除了与诗结缘,这其中还少不了朋友,因为,没有朋友共饮的酒局,是不完整的。
这就是所谓的“独酌无相亲”、“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加上知己,才能使生活更富有情味。所以,白居易才向朋友发出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真诚邀请。因为,一人独饮的不堪,白居易老师的前辈杜甫先生就深有体悟,所以,杜甫才在《对雪》中说:
北雪犯长沙,胡云冷万家。随风且间叶,带雨不成花。金错囊从罄,银壶酒易赊。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写出了诗人的孤单与无奈,面对着漫天的飞雪, 感受着凌列刺骨的寒意,预饮酒,却无人与之为伴,无人与之对酌的孤独情状,诗人只能等待归巢的“昏鸦”。“昏鸦”已归巢,但是却无朋共馀,这种孤单与落寂,是最难消受的。
而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则是给人以希望的,邀请已经发出,只有静待客来了。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有的只是炽热的情谊与温暖的诗情。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成易的深情以及渴望把酒同欢的友谊,才是最最令人心醉的。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问刘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天晚欲雪,思念旧人”时所作。
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调,浅近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谊。白居易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刘十九有朋若此,幸莫大焉!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