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山西民歌中小调的代表作品,以及山西民间小调42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最好听的十首山西民歌
列举以下十首山西民歌:
1.《人说山西好风光》创作于1959年,60年代开始响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把山西民歌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2.《走西口》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
3.《想亲亲》是山西河曲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歌词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此民歌经过山西籍歌手阎维文、谭晶的演绎之后,已经广为流传。
4.《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反映了山西人民对黄河真挚的情感。这首歌,以其简练而深沉的旋律,朴素而饱含历史沧桑的词句,成为黄河音乐文化的代表性曲目。
5.《大红公鸡毛腿腿》是一首流传在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的民歌。
6.《桃花红杏花白》取材于山西左权地区民歌《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与《开花调——会哥哥》。
7.《交城山》清朝或者更早年代开始流传于文水、交城一带的一首民歌。音乐简洁,曲调既具山区高亢嘹亮的特点,又有凄凉、哀怨的内涵。
8.《打酸枣》叙述了山村妇女相约上山打枣的愉快心情。这首民歌不仅显示了音域较宽的山区民歌的特色且旋律优美,完整体现了小调含蓄、节制、曲折、细腻的情感特征,以及其艺术形式上的精雕细琢。
9.《割莜麦》以开阔悠长的音调,表现一对农村青年在劳动中建立起来的纯洁爱情。
10.《五哥放羊》以优美欢快的旋律、生动的艺术形象、歌唱者甜美和独特的演唱风格,使之久唱不衰,充满艺术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山西的民歌,民谣有什么?
山西民歌,于尧天舜日之时就有传录的,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诗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两万余首。
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一、山歌;二、号子;三、小调;四、套曲。
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也叫“烂席片”)等因地而异不同名称。“山曲”主要分布在晋西北高原或者称西山(吕梁山)地区,其中以“河曲山曲”最为出色。“开花调”是流行在太行山区(或称东山区)的一种山歌形式。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卷席片”(烂席片)是五台县、定襄县、忻县、原平县一带对山歌的叫法。其含意是信口即唱无所拘束,如陕北人称山歌为“信天游”内蒙叫“爬山调”一样。
山西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夯硪号子,其中又分为“打夯号子”和“打硪号子”两种;二是黄河船工们唱的船工号子。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等县。船工号子中又根据不同情况的劳动,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推船号子”等。
山西小调的体裁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优美秀丽的抒情歌,如《绣荷包》、《绣花灯》、《茉莉花》、《十样景》等,也有轻松愉快表现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如《卢狗亲上寿》、《永不能生娘家》、《姑嫂挑菜》等;有咏人述事的叙事歌,如《下柳林》、《秋香哭婆婆》、《苦伶仃》等;有热烈欢快适于节日或喜庆场合演唱的娱乐性歌曲,如《观灯》、《闹元宵》、《对花》、《打秋千》等;也有幽默、风趣的诙谐歌,如《热菜汤》、《高高山上一骨嘟蒜》等;也有贬斥谗懒或其他丑恶现象的讽刺歌,如《花儿开》、《抓跳蚤》、《不相配》等。小调的结构一股比较规整,以二句式(如《交城山》)、四句式(如临县《绣荷包》)乐段结构为其基本形式,体现着“起、承、转、合”的规律,而这种乐段结构的变化形态又是多种多样的。
在山西民歌中,还有一些叙事性很强、形式较大的民间声乐套曲。这些套曲的曲调,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当地小调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加工后发展变化组合而成的,其结构比较严密,组合方式也有一定规律。其内容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比较突出的有:左权的“大腔”,兴县的“昆曲”,离石的“ 弹唱” 。
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所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彩。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水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北河曲、保德、偏关的民歌,高亢辽阔,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浑憨直;晋南的民歌感情热烈;晋中祁县、太谷、寿阳、太原地区的民歌,则灵活自由、富于变化。
山西的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山西民歌的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生动歌词令专业作者都赞叹不已,许多音乐工作者都不辞劳苦地来山西采风,经过他们的挖掘整理,《走西口》、《看秧歌》、《绣荷包》、《想亲亲》等民歌广为流传。
山西民歌有哪些
1、人说山西好风光
《人说山西好风光》是张棣昌谱曲、乔羽作词,郭兰英演唱的一首山西民歌。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创作于1959年,60年代开始响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把山西民歌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2、汾河流水哗啦啦
《汾河流水哗啦啦》是著名歌唱家孟贵彬演唱的一首歌,作为电影《汾水长流》主题歌。是一首充满晋中特色的歌曲。
3、圪梁梁
《圪梁梁》是一首山西民歌,原名《那是个谁》,由有“黄河之滨民歌王”之称的杨仲青于1980年创作。这首歌广为大众熟悉是因为一部电视剧《血色浪漫》,作为这部电视剧的插曲,龚琳娜的演唱使得这首歌广为人知。
4、幸福不会从天降
《幸福不会从天降》,演唱者梦之旅合唱组合 ,所属专辑: 《流淌的歌声》,已发行的音乐作品。
5、绣荷包
《绣荷包》是一首晋北民歌,由范秀冬演唱。民歌《绣荷包》流传的历史很久远。据现代戏曲、曲艺理论家傅惜华(1907-1970)考证,《绣荷包》在清代中叶时已十分盛行的一种时调小曲。
一般山歌主要包括哪几类?代表曲目有哪些?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代表曲目有:《世上哪有树缠藤》、《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月儿弯弯照九州》、《走西口》、《五哥放羊》、《兰花花》
1、《世上哪有树缠藤》
出自电影《刘三姐》,歌曲后有远征、蔡国庆、杨钰莹等歌手翻唱。
歌中以藤和树的缠绕,非常巧妙地道出了在爱情的表达上,谁应该是主动的一方。刘三姐深爱着善良、朴实、非常有正义感的青年阿牛,歌词很有哲理而又不失通俗,充满了含蓄而又不失明了,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思绪,展开美好的联想。
电影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古代民间传说歌手,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刘三姐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2、《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由李若冰、关鹤岩、徐锁、冯福宽作词,刘烽作曲,独唱原唱者为贠恩凤,后被众多艺术家演唱,其中尤以70年代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版流传甚广,此曲是200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延安颂》片尾主题歌。
该歌曲是一首以陕甘民歌作为表现形式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包括音乐语言)生动地、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
自此中国革命重心从南方移到北方,延安成为革命的圣地2009年11月11日,荣获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月儿弯弯照九州》歌唱祖国”合唱比赛一等奖。
3、《月儿弯弯照九州》
是自南宋以来流行于江苏省一带的地方民歌。该民歌出自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述民间离乱之苦。明末冯梦龙所编《山歌》中也有记录。
4、《走西口》
是一首山西地方民歌。据说它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
5、《五哥放羊》
《五哥放羊》是一首著名的山西民歌小调,广泛流传于晋西北、陕北、宁夏东北、陇东及内蒙古西部一带。这些地区社会文化历史有许多共性特征,其具体地域就是我国传统语境中所说的“塞上”(即长城内外),多属于方言划分中的晋语区。
6、《兰花花》
是刘燕平演唱的陕北民歌 ,由周家洛采集和再创造而成,并由党音之改编,后由朱逢博、郭兰英、王昆、李波、阿宝等多人传唱,该曲是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插曲和电视剧《爱在战火中》的主题曲。
《兰花花》是中国陕北地区的地方民歌,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兰花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歌
山西有哪些民歌童谣?
山西地处华北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全省总面积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二千五百万,除有极少数回族和少数满族人散居在全省各地外,山西基本上是单一的汉族地区。全省除晋中、晋南、上党(晋东南)、忻定和大同五个盆地外,绝大多数是土石山区。主要山脉,南有中条山,东有太行山,北有五台山、恒山,西有吕梁山。主要河流有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浦水河、沁河等。其中汾河自晋北的宁武发源至晋南的河津注入黄河,纵贯南北,是省内最大的河流。山西的四邻为:东与河北接壤,北面与内蒙毗连,西和南以黄河为界与陕西、河南两省隔河相望。在经济上,山西除少数林、牧业之外,历史上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因盛产煤炭而闻名于世,因而又是我国的煤炭之乡和能源基地。
山西是我国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的传说。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这里有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夏代的石磬,春秋时的甬钟,战国时的编钟、编磬。在侯马出土的东周时的晋国铸铜作坊中,还发现有铸造编钟的陶范(模子)。这些都说明山西音乐的发展是比较早的。
山西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击壤歌》),“立我庶民,莫匪水尔,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康衢童谣》)相传都是尧时的民歌、童谣。“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歌》)相传是舜时歌唱运城盐池和人民生活关系的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在山西地区的古老民歌。这些民歌,如《唐风》中的《椒聊》、《葛生》、《绸缪》、《鸨羽》等《魏风》中的《硕鼠》、《伐檀》、《十亩之间》、《汾沮》、《葛屦》等,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非常广泛,它们或歌咏劳动生活,或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或倾诉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有不少是反映婚姻或爱情生活的。从这些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不仅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用民歌来歌咏他们的生活,抒发他们的感情,而且通过民歌,去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达他们对压迫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其中有不少是流传在山西地区的民歌、童谣,如晋时人民为庆贺除掉一个残忍的恶霸而唱的《并州歌》:
士为将军何可羞!
六月重茵披豹裘,
不识寒暑断人头。
雄儿兰田为报仇,
中夜斩首谢并州。
从本卷选入的一些民歌曲牌名称中,尤其是从兴县“昆曲”、离石“审录”、左权“大腔”中的一些曲牌名中,如《混江龙》、《拜月儿》、《南妆台》、《偏坡扭》等,我们可以看到宋元以来的民歌和民间散套的痕迹。
明代以来,山西商业相当发达,特别是被称为“河东”的晋南一带,当时曾是北方商业的中心。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明清两代进入民歌盛行的时期。不少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作品,如《进兰房》、《叠断桥》、《粉红莲》、《抱琵琶》、《叠落金钱》、《绣荷包》、《茉莉花》、《银纽丝》、《剪靛花》、《玉娥郎》等等。
编唱民歌已成为劳动人民抒发自己思想感情,寄托自己喜怒哀乐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因而,山歌、小调遍及城乡。民歌已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每逢节日,尤其是春节、元宵节,更是他们集中活动的时刻。这时,各村村民用大块煤炭在街头或场院垒起高高的“旺火”,人们除白天进行踩高跷、跑旱船、打花鼓及各种秧歌活动外,到夜晚,便都围在“旺火”周围,进行各种形式的民歌演唱。大家兴高采烈地唱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不肯散去。这种“闹社火”(也叫“闹红火”)的传统习惯,在山西不少农村至今仍然保持着。有些地区(如祁县、太谷、左权、定襄、临县等地)的民歌艺人,每年都要根据当地发生的各种新闻、事件编成新的民歌。这些新编出的民歌,在这种场合演唱,如词、曲都编得好,受到人们的喜爱,便很快流传开来。例如祁县、太谷的《苦伶仃》、《打冻凌》,文水的《拉麦根》,五台的《洪秀英》,定襄的《离婚》,临县的《秋香哭婆婆》、《冯采云》,离石的《下柳林》等,便都是这样流传下来而成为传统民歌的。
关于山西民歌中小调的代表作品和山西民间小调42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