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关于苏军攻克柏林什么梗的信息

到底为了什么6、苏军攻克柏林意味着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吗哪位老大知道关于苏军最后攻克柏林的详细历史?德军统帅部将柏林防御地域划分为9个防区,苏军合围了德军古本集团,核心阵地由德军党卫军、国民卫队营等约5000人和3个炮兵营、1个高炮营防守。加强有坦克、火炮、喷火及工兵分队的强击支队或强击群。苏军决心利用强大炮兵火力压制的有利时机,从南面攻...

今天给各位分享苏军攻克柏林什么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哪位老大知道关于苏军最后攻克柏林的详细历史?

1945年,苏军在朱可夫的率领下,击溃层层阻击的德军,迅速向德国腹地纵伸,4月,兵临柏林城下,德军孤注一掷,企图顽抗到底。战前,德军统帅部将柏林防御地域划分为9个防区,其中,市中心的提尔花园区为第9防区。德军大本营和国会就集中在这个防区内。

4月16日,苏军250万大军,在6000多辆坦克、4.2万门火炮、70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对柏林发起决定性突击。至19日,苏军顺利突破奥得河-尼斯河防线;24日,苏军合围了德军古本集团,切断了它与柏林的联系;25日,苏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第47集团军,第一3、第5突击集团军,近卫第8集团军,近卫坦克第1、第2集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近卫坦克第3、第4集团军,第28集团军等部队,开始强攻柏林市区,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27日,经过殊死搏斗,苏军近卫坦克第1、第2集团军,第3、第5突击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从各个方向逼近第9防区。

第9防区是德军设防最严密和最坚固的地区。它是一个四面环水的陆地岛,周围被施普累河和兰德维尔运河环绕着。运河两岸的堤坝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堤岸陡峭,所有的桥梁和通往桥梁的接近地都设置了地雷,桥的两端构筑有坚固桥头堡,桥附近的楼房内设有机枪和火炮。运河沿岸的低凹及转弯处,密布着机枪火力点。防区内各街区、各大建筑群组成抵抗枢纽部,并以坚固建筑物组成连、排支撑点。通往市中心的大道上,构筑有街垒;十字路口和广场上配置了火炮和坦克。防区内各大建筑物均由地下道或地下铁道沟通。防区的核心阵地是国会大厦。大厦底层墙厚约2m,周围还设有用钢轨和泥土作成的围墙。大厦门窗均用砖石堵塞,只留出小小的发射孔和观察孔。大厦以西、以北构筑有15个预备火力点;大厦西北、西南各挖掘了3道堑壕,堑壕与大厦地下室由交通壕连接。堑壕前构筑有防坦克壕,在其内灌满了水。核心阵地由德军党卫军、国民卫队营等约5000人和3个炮兵营、1个高炮营防守。

27日傍晚,攻坚战斗开始。所有攻击部队均编组成以步兵为主体,加强有坦克、火炮、喷火及工兵分队的强击支队或强击群。起初,苏军决心利用强大炮兵火力压制的有利时机,从行进间一举强渡河流,从四面同时实施攻击,但事与愿违,在预定渡河地段强渡时,遭到德军顽强抵抗,冲击受挫,被迫重新组织进攻。

从南面攻击的各强击支队(群),经一夜的侦察和准备,于次日清晨再次发起攻击。攻击前,炮兵实施了1小时的火力准备。近卫步兵第220团步兵第1营组成的强击支队,沿运河拱桥发起冲击。此时,炮兵以火力压制拱桥另一端德军楼房火力点及其它火力点;工兵冒着枪林弹雨排除拱桥接近地和拱桥上的地雷,拆除德军准备炸桥的炸药包。随即,坦克和步兵乘势向拱桥接近。当进至桥前广场时,埋伏在桥头的德军以“虎”式坦克突然猛烈射击,苏军坦克、步兵前进受阻。战至傍晚,仅有几名步兵在炮火和烟幕掩护下冲过桥,而坦克则在德军坦克、火箭筒等反坦克火力的封锁下,无法过桥。焦急之中,苏军步兵急中生智,在坦克的挂满发烟罐。待引燃发烟罐后,冒着浓烟的坦克向拱桥冲击,同时边冲边开枪开炮,就这样成功地冲过了该桥。

另一支强击支队勇猛发起冲击后,一举攻占了运河拐弯处右侧的一个街区,并在烟幕掩护下冲进岸边的一座楼房,用喷火器消灭了藏于地下室的敌人,在岸边夺取了一个宝贵的立足点。对岸的炮兵迅速占领岸边发射阵地,对德军运河边的火烟力点和纵深目标实施直接射击和压制,掩护步兵快速渡河。另外有几支强击群,沿柏林的下水道接敌,也先后进入第9防区,并开始强击。经过激烈战斗,各部队均克服水障,突入第9防区,在岸这站稳脚跟,并转入防区内进得攻坚战。

攻击时,苏军对各强击目标实施了30分钟火力准备,尔后,各强击支队对各自打击的目标发起攻击,将德军分割成数块。近卫步兵第220团的一支强击支队,在攻击福斯大街交叉路口的石质建筑物时,遇德军党卫军冲锋营顽强抵抗。该强击支队即以重机枪、反坦克枪封锁窗口,以45mm炮攻打敌火力发射点,步兵则在火力掩护下向楼底接近,并冲入大楼,很快占领了这座建筑。其他强击支队也先后攻占了布吕克、波茨坦火车站、动物园、博物馆等目标,并从多个方向直逼德军最后堡垒——国会大厦。

4月29日,第3突击集团军第79军打响了夺取国会大厦的战斗。苏军3个营的兵力将其团团围住。苏军首先集中89门火炮,对大厦实施20分钟轰击,并以大口径、大威力的火炮抵近大厦,对其底层实施直接射击,打开众多缺口。尔后,苏军步兵在浓烟掩护下,接近大厦底部,通过打开的缺口冲入大厦内,自下而上,逐层、逐层清剿敌人。4月30日下午,苏军士兵将红旗插上了大厦屋顶。下午2时25分,战斗结束,2500名残存的德军官兵被苏军俘虏。同日下午3时30分,穷途末路的希特勒,自知罪孽深重,在总理府的地下室开枪自杀。5月2日,守城德军所余7万多人全部投降。

苏军在强击第9防区的战斗过程中,英勇善战,战绩卓著,为现代城市攻坚战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还有这个,更加详细,不方便贴出来,你看看吧:

二战中,为什么盟军让苏联进攻柏林?

1.柏林是德国法西斯的心脏,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攻克的。柏林的防守非常坚固,苏联先进当然损失最大的自然是苏联了。 2.苏联不受盟军指挥,即使没有协议进攻柏林,苏联同样会派兵进攻柏林。原因有很多,一个是为了以后与西方争夺优势,二是为了斯大林的功绩,三是因为攻克德国可以让苏联占到很大便宜,虽然会死很多人,但是从德国掳掠走的东西足以让斯大林高兴的了。 3.美国与苏联有协议,柏林各分一半。朱可夫率先攻克柏林,法西斯的军队已经变成了残余势力,对于西方来说很好解决的,群龙无首的德国残余,没有士气,没有领袖,当然对盟军来说很容易解决。不过,朱可夫确实NC,如果他把整个柏林都占领了,那苏联将会得到很大的利益。

为什么苏军要在英美之前先攻克柏林

苏军为何一定要抢在美军之前攻克柏林,并且不惜付出重大的兵员损失代价呢?

过去的观点认为,斯大林是为了证明苏联在打败德国法西斯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以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声望,并有利于与美英争夺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但是最新解密的资料表明,苏联这样做还是为了震慑美英政府,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顾问、曾任苏联驻德国大使的法林披露说,当时苏联间谍机构获得的情报表明:1945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对德作战即将结束时,考虑开始新的战争。他在4月命令英军参谋长制定一项代号为“难以想象”的对苏作战计划。

几年前英国解密的“难以想象”计划表明:英军准备在1945年夏季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计划中说:“苏联军队此时已非常虚弱,参加欧洲战事的苏军装备也已消耗殆尽,因此,把他们赶回到战前边界、迫使斯大林下台,应该没有任何困难。等待我们的将是国家制度的更迭和苏联解体。作为恐吓措施,可以轰炸城市,特别是莫斯科。”

到二战末期,美英两国已经各自拥有上千万人的武装力量,仅在欧洲战场的盟军部队就有将近500万大军、上万辆坦克和上万架飞机。丘吉尔认为盟军自登陆以来,还没有打过像样的大仗,就这样结束战争未免可惜,因此他在战争末期积极活动,力图将美英两国拖入反苏战争。根据英军制定的计划,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于1945年7月1日爆发。

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奉行对苏友好政策,并不赞同对苏开战。罗斯福在1945年4月12日突然去世,斯大林非常怀疑是丘吉尔为了推行他的反苏战争图谋,下毒手杀害了罗斯福。苏联驻美大使馆奉斯大林之命,曾紧急请求美国政府对罗斯福进行验尸,但被罗斯福夫人所拒。杜鲁门上台后,以他为首的美国统治集团积极支持英国暗中提出的对苏宣战建议。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损失最少而获利最大,尝到了甜头的他们也并不想让战争马上结束。美国政府和军方的许多好战分子上蹿下跳,积极推动与苏联进行战争。代表性的人物是二战中美军的传奇将领——第3集团军司令官巴顿。

众所周知,二战末期苏联军队是十分强大的。单是在欧洲战场,苏军就拥有600万作战部队、12000辆坦克和15000架作战飞机。苏联地面部队实力超过西线盟军,战术空军与盟军旗鼓相当。盟军方面唯一具有优势的是战略空军力量,但拥有空中优势并不能挡住苏军机械化兵团的快速推进。总的来说,作为两支在战胜纳粹德国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强大力量,西线盟军与东线苏军在当时基本上势均力敌。如果与苏军开战,盟军并没有取胜的把握。那么美英何以在这种形势下敢于对苏联开战呢?这是由于十月革命后,西方推行了一条敌视苏联的政策,西方的宣传媒体在几十年内一贯地歪曲丑化苏联,造成许多上层人物也对苏联缺乏了解。

西方媒体的宣传报道给人们的印象,仿佛布尔什维克的苏联像中世纪一般黑暗落后,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要任何一个西方国家发动“铲除赤祸”的解放进军,苏联人民都会箪食壶浆,迎接入侵自己国家的军队。所以希特勒敢于冒两线作战的风险发动对苏战争。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预计德国在开战后8—10周即可打败苏联。但是开战以后,不仅苏联广大普通民众,就连许多曾与布尔什维克战斗过的旧帝俄政权支持者也都誓死为苏联而战。尤其令德军目瞪口呆的是,他们想象中贫穷落后的苏联经过十月革命后20多年的建设,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变成了一流的世界军事强国,众多在德军地图上标明为小城镇的地方已经变成了宏伟的大工业城市。一位德军将领为此忿忿地说:“进入苏联以后才发现,我们报纸上关于苏联的一切报道都是满纸胡言。”同样,英美等其他西方国家的政府首脑和军队将领也产生了这样一种荒谬认识:苏联能够打败希特勒是由于西方的物资援助。

斯大林决定一定要抢在盟军之前攻占柏林。本来,柏林战役由朱可夫和科涅夫的两个方面军发动已经绰绰有余,这是苏军实力最强大的两个方面军。但是斯大林将罗科索夫斯基的主力也从东普鲁士方向调来。原先斯大林是打算由作为胜利象征的朱可夫元帅所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将红旗插上柏林城头的,但是为了调动各方面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尽快攻克柏林,他决定让各方面军展开公平竞赛。为此,他向苏军总参谋部明确表示:谁先打到柏林,就让他攻占柏林。

从1945年4月16日到5月2日,久经战争锻炼的苏军兵强马壮,很快就一举攻克柏林,粉碎了总数达100万人的德军柏林防卫集团。英国人如同泄了气的皮球,最先软了下来。英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得出一致结论:英国军队难以战胜苏军。

俄罗斯历史学博士法林认为,攻克柏林彻底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苏联为什么要牺牲30万人拿下柏林,真相你真得懂吗?

1945年4月,柏林以东50公里,奥得河畔,钢铁洪流严阵以待。此时,欧陆局势已然明朗,纳粹帝国严酷专横的统治已趋分崩离析,曾经称雄一时的强权正在倒塌,德意志的核心腹地也归属于新的力量——苏联。历经了4年的战火淬炼与武器倾轧后,苏维埃国家似乎马上就要赢得这场生死之战。面对邪恶帝国最后的统治堡垒,新的战役已经箭在弦上。追溯历史,不禁要问,苏联为何不惜牺牲30多万条生命,也一定要攻克柏林呢?

一、兵临城下的军队优势

从1941年战争之初,纳粹德国大起三军进攻东欧,“闪电战”节节胜利,苏联左右支拙、方面军频遭“包饺子”,整个西部版图的军队屡遭围歼,形势危如累卵。再到1942年苦苦支撑,疯狂暴兵、军备产能剧增,加之英美援助,苏联开始稳住形势,双方你攻我打、战争有来有回,互不相让。到了1943年,随着国防军兵败斯大林格勒城下,艰苦惨烈的阵地战与消耗战之后,苏军开始逐步反击,将战争形势与斗争风向逆转。1944年,苏军更是一路向西,如入无人之境。对德军一连串的穷追猛打,势不可挡,钢铁洪流所到之处赤旗插遍。进入1945年,战争的天平已完全倒向苏联。4月,苏军横跨奥得河,来到此次战争的最后战场——纳粹首都柏林。

当时,德国已是将死之兽,可纳粹元首仍在总理府的地堡里负隅顽抗,幻想局势出现七年战争时期腓特烈大帝“奇迹式的翻盘”。然而,天道并不轮回。

远在柏林西部100公里外的易北河畔,英美联军似乎开始了犹豫与观望。对英美而言,这场欧洲大战并未过多波及本土,且远远谈不上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两国既无足够的政治军事理由,也没有耗费更多资源、人力物力继续战斗的意志。此刻的盟军刚结束鲁尔战役,实际上也没有做好充足的进攻准备。虽然艾森豪威尔一再强调盟军可随时打下柏林,但实际上,直到4月中旬盟军才大规模接近易北河。因而英美无心也无力攻打柏林,反倒是两国偃旗息鼓,乐得见“两强相争”以坐收渔利,这是苏联得以攻打柏林的客观军事条件。

二、全球争霸的政治考量

实际上,早在1944年英美诺曼底登陆后,因为雅尔塔会议的原因,原本可以在苏联之前攻打柏林的美国也是因苏联的一再要求而暂停了进攻,并把进攻柏林的任务交给了苏联。4年漫长的战争进程,期间更是长期存在着大国的博弈、盟友的斗争。战争进行到1945年,法西斯阵营大厦将倾,各国都开始思考如何占据更多的战后成果了。显而易见的是,谁攻下柏林,谁就能在战后瓜分利益时获得更多话语权与筹码!

如果不打,继续与德国拉锯,既不能迅速结束战争,而且有落后于盟军的风险,这对自己的战后利益影响极大。盟友此刻正渐渐变成对手。在丘吉尔计划要阻止苏军西进、盘算着控制影响更多的欧洲领土时,攻打柏林、继续西进成为苏联的必然选择。迅速而完全的胜利是必要的。对苏联来说,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如果放任英美占领柏林,那么未来德国必然重回西方阵营,与欧美一同对抗苏联。因此,苏联抢过主攻柏林的大旗,正是基于政治现实和国家战略目标的考量。

与此同时,也要想到,当舞台谢幕之时,当这段必然为后世永恒记忆的历史进程即将步入尾声之时,作为主角必然不能缺席。攻克柏林,这是战争时期苏联整个国家与人民的坚定意志。曾经杀得自己措手不及的敌国,如今却可以直捣黄龙,一举荡平其首都,这是苏联人的必争之路。

苏德战争于苏联而言可谓“奇耻大辱”。战争打响以来,苏联全体人民承受着这“敲骨吸髓”般的巨大苦难,近3000万军民伤亡、难以挽回的巨量经济损失、国家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中断、无数城市家庭家园被毁,凡此种种,苏联军民迫切希望复仇,而攻打和占领柏林便是一种极好的复仇方式。攻克柏林,是苏维埃国家塑造伟大民族精神的必由之路,也是鼓舞全体军民、团结国家、慰藉英灵的重要手段。想想看,有谁能忘得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那一幕呢?

三、名流千古的荣誉渴望

此外,攻克柏林绝对是可载于历史、明于世界的至高无上的荣誉。攻克柏林,这是苏联对世界的一种警告与宣言,是强大国家实力与极高国际地位的明示与阐释。苏联打倒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法西斯国家,战胜了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这足以向世界、向历史证明,苏联是伟大神圣的、苏联是强大强力的、苏联是不可战胜的。为了彻底证明苏联的强大力量以及自身对二战与全人类的贡献,也为威慑英美,斯大林决意用鲜血换取苏联应得的国际声望与历史地位。

于是,一切都按预定的“剧本”上演。1945年4月16日,打向柏林的第一声炮火响起。25日,柏林被合围;27日,苏军突入柏林中心区;29日,强攻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自杀。5月2日,柏林卫戍司令魏德林将军率部投降,战役至此结束。

柏林,一如瓦格纳笔下《诸神的黄昏》里的英灵殿,彻底湮灭,中欧的大帝国自此彻至此沉沦。而在东方,一个强权已然崛起,新一轮的征服就在路上。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图述数说

二战最后关头,苏军以牺牲30万人为代价强攻柏林,到底为了什么

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共3个方面军集中250万人的兵力,在42000多门火炮和火箭炮,6250辆坦克和7500架飞机的配合下,向德国法西斯的最后巢穴柏林发动进攻。经过苏军官兵的浴血奋战,苏军以伤亡30万人的巨大代价拿下了柏林,取得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的胜利。

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看,柏林战役标志着德国法西斯的彻底灭亡,欧洲战场的结束,也标志着苏德战争以苏联红军的完胜而告终! 对于整个苏联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辉煌胜利!对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而言,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可以集中更多的力量,向最后一个法西斯国家——日本展开最后的进攻。

然而,随着战后各种档案和 历史 资料的解密,我们就会发现——苏军强攻柏林的背后动机或许另有深意。 一些 历史 学家认为,苏军强攻柏林可能和制止丘吉尔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有着直接的联系。

01

曾任苏联驻德国大使的苏联政界人物法林对外表示,苏联特工曾经获得了丘吉尔可能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情报!1945年3月,欧洲战场大局已定,盟军和苏军已经攻入德国本土。 而此时的“反苏政客”丘吉尔正在考虑对苏联发动新的战争。4月,丘吉尔命令英军参谋部制定了一个对苏联作战的计划,代号“难以想象”。 这一计划清楚地写着:苏联军队已经非常虚弱,参加欧洲战事的苏军装备已经消耗殆尽,因此,将苏军赶回战前的边界,迫使斯大林下台没有任何的困难。等待我们的将是 社会 制度的更迭和国家(苏联)的解体。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英国进攻苏联在军事上也是有一定可行性的。当时,盟军总共有200万人的军队在西线对德军作战。随着盟军的战线逐步推进,盟军俘虏的德军战俘越来越多。令后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英军并没有遣散这些德军战俘,反而派出教官对有战斗力的德军战俘进行训练。 由于这些德军战俘中有相当多的人和苏军较量过,他们相比较盟军而言更熟悉苏军的情况。因此,丘吉尔默许英军训练德军战俘确实有重新武装德军进攻苏联的可能。 换句话说,一旦丘吉尔的“难以想象”计划正式实施,进攻苏联的部队除了英军,还有被英军武装起来的德军。

英军正在做好进攻苏联的准备,美国方面是什么反应呢?支持。美国二战名将巴顿就曾说过,他的部队不会根据雅尔塔协定的约束停止前进,美军会一直打到斯大林格勒,在希特勒没有停止战争的地方停止战争。在1945年五一劳动节这天,巴顿更是公开发表演说“(美国)与 社会 主义国家(苏联)的矛盾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尽管艾森豪威尔出于维护反法西斯同盟的目的对巴顿的演说表示特别反感,但巴顿的演说确实表现出了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反苏政治思想。如果丘吉尔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即便不直接出兵,也会对英国提供情报和后勤上的支持。

事实上,英国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计划已经被苏联安排在伦敦境内的间谍“剑桥五杰”所得知。斯大林很快知晓了丘吉尔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相关情况。这位二战苏军最高统帅的心里很清楚:不管是冷战还是热战,只要二战结束,苏联和英国必然走向对抗。然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还没有结束,驻守柏林的德军仍然在负隅顽抗,远东的日本法西斯在做最后的垂死挣扎。斯大林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法西斯最后灭亡之前走向分裂! 因此,为了向丘吉尔展示苏联强大的军力,警告英国不要轻举妄动。也为了尽快结束苏德战争,彻底灭亡德国法西斯,斯大林命令朱可夫对柏林展开进攻。

换句话说,斯大林让朱可夫强攻柏林的背后有制止丘吉尔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深层政治原因。

02

为了攻克柏林,苏联红军集中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攻城兵团:其参战总兵力高达250万人,拥有各型火炮42000门,坦克6250辆,飞机7500架。在苏军参战的众多火炮中,有性能先进的喀秋莎火箭炮,ML20型152毫米加农榴弹炮。坦克和自行火炮则有性能先进的IS2重型坦克、T34-85型中型坦克,还有威力巨大的ISU122自行火炮,ISU152自行火炮。这些武器装备的战斗力不仅不亚于当时的德军,也超过了英军的很多装备。尤其是IS2重型坦克、ISU122自行火炮和ISU152自行火炮,对英军坦克构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手握重兵集团和大量的重武器的苏联决心让丘吉尔看看:我们能攻下中欧的最大城市柏林,消灭100万德军,也能粉碎英军对苏联的挑衅。

事实证明,斯大林的震慑还真的起到了效果。战斗打响之后,苏军炮兵对柏林外围阵地展开了有史以来最猛烈的炮击,苏联空军的战机向德军阵地投下了一枚枚炸弹。随后,苏军步兵在坦克的配合下向柏林外围阵地展开总攻。到了4月下旬,苏军各个进攻部队进入柏林市区打巷战,在残酷的柏林巷战中,苏军的战术配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尽管德军依托城区拼死顽抗,但苏军以坦克、炮兵和步兵组成的“强击群战斗小组”很快将其粉碎。

如果柏林战役的对手由德军换成英军,其结果会如何呢?答案不言而喻。

从实际效果看,苏军强攻柏林确实达到了震慑英国的效果。尽管丘吉尔的心里仍然痛恨苏联,但他确实不敢再公开提出进攻苏联的想法了。

如果我们更加深入的解读柏林战役和丘吉尔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计划,我们就会发现:这一系列事情的背后实际反映出了英国和苏联的矛盾。说得准确点,这也是丘吉尔和苏联之间的矛盾。

丘吉尔是一个铁杆的反苏斗士。早在十月革命刚刚胜利之后,身为海军大臣的他就积极组织英军干涉苏维埃俄国。 到了后来,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作为著名政治家的丘吉尔反对绥靖政策,主张对德国强硬。虽然英国和苏联在对德问题上达成一致,但丘吉尔对苏联依然保持强硬的态度。这一点和英国本土反苏的意识形态是完全吻合的。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绥靖政策本身就有反对苏联的因素。

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丘吉尔出于反法西斯大局的考虑改变了对苏联的态度,然而,此时的丘吉尔仍然对苏联采取了“两面外交”的政策。一方面,丘吉尔希望苏军能拖住德军进攻,减轻英国的压力,这使得丘吉尔对苏军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物质支持。斯大林和丘吉尔就对付德国法西斯还召开了两次重要的会议。但另一方面,丘吉尔希望借希特勒的手削弱苏联。等到德军败局已定,盟军和苏军攻入德国本土后,英国可以借此机会攻击苏联, 丘吉尔认为:德国灭亡仅仅是时间问题,随着德国的灭亡,英国乃至整个西方阵营和苏联的矛盾就成为了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主要矛盾。这就成为了丘吉尔发动对苏联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 而丘吉尔在1946年发表的铁幕演说更是将他的反苏政治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

《画说二战苏德战争》徐焰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军事帅哥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苏军攻克柏林意味着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吗

是的

柏林会战(1945年4月16日~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1] 苏军共集中了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等三个方面军270个师和骑兵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共250万部队,另配属2450架飞机、14200门火炮、1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当面之敌为德军 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2-3] 共80万人,700门火炮和迫击炮,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42架作战飞机。战役于1945年4月16日发起,先后突破奥得河、尼斯河防线。25日对柏林形成包围。苏军在对柏林的强攻中采取多路向中心突击,经激烈巷战,于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区,29日苏军开始强攻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1945年卫戍司令H.魏德林将军率部投降。1945年5月2日柏林会战结束。[4-6]

1945年5月9日德军统帅部代表W.凯特尔元帅在柏林签署向苏军和盟国远征军无条件投降书。整个战役,苏军共歼灭德军48万人,缴获火炮6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400余辆、飞机500架。这次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德军最高统帅部在柏林附近大量消耗苏军有生力量将战争拖延下去的图谋,标志着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和欧洲战事的结束。

苏军攻克柏林什么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苏军攻克柏林什么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